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4期 ID: 356104

[ 刘精盛 文选 ]   

《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注释和翻译疑难剖析

◇ 刘精盛

  笔者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教材(2003年6月第1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注释翻译上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其中的疑难语词剖析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自恕
  
  课文:“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课文注:“窃自恕,私下原谅自己。”这个注释令人费解。古者晚辈见长辈,臣见君,行趋礼。触龙病足,故“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谢,道歉,他要道歉的是由于身体有恙不能疾走以行趋礼,其实是说明自己并非存心怠慢,不是真正有过,即使有过,怎能在太后面前自己原谅自己呢?更何况,如此解释,与下句“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又有何关联呢?窃以为“恕”当解为“忖度”,人们熟知“恕”字的宽恕(原谅)义而不知“恕”有量度义,多望文生义,连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第1版第176页)也不能幸免,“自恕”也同样解释为“自己原谅自己”,编教材、教参者的解释依据可能来源于此。孔子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恕道的精神,它要求以己度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也。《论语·里仁》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曾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刘宝楠《正义》引皇侃《疏》:“恕谓忖己以度于人也。”恕、忖、度、量为同义词,浑言无别。《楚辞·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恕己”与“量人”相对为文,恕亦量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亦用恕字,美丑不嫌同辞。王逸注:“以心度物曰恕”,浑言之恕亦度也。《中庸》:“忠恕违道不远”,孔颖达《疏》:“恕,忖也。”综上所述,课文恕当解为忖度之度。正因为触龙说服太后,先不正面交锋,以免置自己于太后的对立面,注意策略,先与太后寒暄,寒暄时以己度人,将心比心,使太后打消了敌意,由怒气冲冲地等待他的到来,到脸色和缓,到“笑”,不知不觉地进入他要讽谏的话题,使太后毫无抵触地改变自己的初衷,他甚至没有说出“太后应该让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之类的话,这是何等高明的说服人的技巧。假使触龙先喋喋不休地数说太后客观上不使长安君有功于赵的危害,太后在气头上,未必从谏。所以,从进谏的技巧上而言,妙在一个恕字。由己想到太后,在太后面前为幼子请求职位,体现自己对少子的关爱之情,惹得太后情不自禁地问:“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很巧妙地把话题转入到太后对女儿燕后和幼子长安君的宠爱有厚薄之分的比较上。触龙认为太后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而太后自以为他对长安君的宠爱远胜于燕后。于是二说矛盾,很自然地触龙提出父母爱子的原则“为之计深远也”,来给太后一个满意的解释,使之无话可说。触龙进入实质性的话题正是利用人们往往容易推己及人的心理,把握话语的主动权,由己度人过渡到太后度己也。看似不着痕迹,信手拈来,实则老谋深算,早已成竹在胸。
  
  二、少益
  
  课文:“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长春出版社,2003年8月第5版第17页,以下简称为教参)注:“少,稍。益,渐渐。”翻译“少益耆食”为“稍微增加食欲。”按:益是副词,解为渐渐是对的,但在译文中,益又对译为增加,作动词理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编者显然知道“少益”不能翻译为“稍微渐渐”,而不知少亦益也,只好把“益”翻译为增加。这里,把“少益”理解为同义连文,是最自然的解释。同义连文是古文中的常见现象,如果词的构成是两个相同的语素,则为同义复合词,又称为等词,如课文中的“爱怜”,怜亦爱也。同义连文的意义在于,它比单音节词意义明确,因为随着语音的变化,有些单音词变得读音相同或相近,容易使听者听成另一个词,同义复合有助于减少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少益”是同义连文现象,理由如下:少,稍也,稍,渐也,如《黔之驴》“稍出近之”之“稍”即此义。若少为稍微的意思,则“稍微渐渐”连言,语不顺也;若“益”为动词,是增加的意思,则“耆”字又做何解?教参翻译的谬误在于置“耆”字而不顾。“耆”同“嗜”,爱也,食,吃也。所谓“少益耆食”,就是说,渐渐爱吃点东西了,若“少”为稍微,“益”为增加的意思,当云“今饮食少益也”(上文触龙问太后:“今饮食得无衰乎?”)。“少”通“稍”,一般是稍微的意思,故辞书未收少的渐渐义。“少”通“稍”,而“稍”有渐渐的意思,理论上“少”字可以有渐渐的词义,在这篇课文中,“少”字解释为稍微,“益”解释为渐渐,则不通,若把“少”理解为与“益”同义,则不累于词矣。所以,笔者认为,《辞源》等辞书应收入这个义项。退一步说,稍微与渐渐义近而有别,翻译时取其一即可,“少益”也只能理解为同义连文,教材第94页对译为“稍微渐渐”显然是不妥的。
  
  三、太后之色少解
  
  “太后之色少解”教参翻译为“太后的怒色稍稍消解了一些”。按:这个翻译源于教材注释,增怒字而解,非是。少,若为稍稍(稍微)之意,前面当加“是时”二字,不加此二字,少字解为渐渐。解之为谪懈也,和缓。《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说苑·立节》引《诗》作“懈”。《易解》:“解,利西南”,陆德明《经典释文》:“音蟹。《序卦》云:缓也。”《说文·色部》:“色,颜气也。”颜色,脸色。俗话说:“出门观天色,进门观脸色”,脸色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即对眼前人的态度。触龙与太后寒暄一番后,太后没把他当作来进谏的人了,故脸色渐渐和缓,不必加怒字而释之。在古文的翻译上,除了把古人省略的主语、宾语等成分补上,或者由于古今语法不同,必须加字翻译而使语顺等情况外,增字解经是训诂的大忌。增字解经一般是由于我们昧于词的古义,惑于今义,望文生训而造成的现象。反过来说,如果古文不增字能讲通,训诂言之有据,并且翻译毫无勉强之感,当以不增字翻译为准,因为增字的解释有以今律古之嫌,往往是最不可靠的,有悖于古人原意。
  [作者通联:湖南吉首市吉首大学文学院]

《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注释和翻译疑难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