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三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做了很多古诗鉴赏题却还是把握不了这类题。问题出在哪呢?笔者以为,这与很多教师没有教给学生程序性知识有关。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前者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后者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①。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更多是陈述性知识,而忽视了程序性知识的教授。在古诗鉴赏中我们不仿教给学生一些程序性知识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答题的正确率。本文举出几例答题的类型,以说明古诗鉴赏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一、指明意境类
这类题一定涉及到诗歌中意象与意境问题,而意境又包括景、境、情,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要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心驰神往地进入诗人所描写的境界中去。答题步骤可以这样:1.调动想象,描述画面内容;2.概括指出此诗是什么图景;3.指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例:
迟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让学生分析这首诗的意境。我们在回答时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答题步骤和方法。即:此诗描写了春风和煦,阳光普照,百花初放,芳草如茵,泥融土湿,鸳鸯静睡,秋去春归的燕子,正衔泥筑巢的山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步骤1)。这是一幅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春景图(步骤2)。表现诗人历经奔波流离之后能暂时定居草堂的欢悦安适的心情(步骤3)。
二、分析技巧类
这类题往往问表达方式或直接分析诗歌技巧。我们在回答这类题时可以按以下方法和步骤进行:1.简明指出用了什么手法;2.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如:鉴赏《鲁山山行》(梅尧臣)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步骤1)。先写静态的众多山峰高低起伏,后写动态的幽径独行的人、升树的熊、饮溪的鹿、云外啼鸣的鸡,表现鲁山高大幽静,充满生机(步骤2)。也表现山行之人云外闻鸡的喜悦之情(步骤3)。(附:《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当然,这种题型学生最好能了解这首诗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说法也不一样。比如:写景诗往往寓情于景,而托物言志诗往往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等。
三、分析语言类
语言是诗歌的精髓,考查学习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成为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我们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
分析语言特色类题
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回答这类题可以让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1.用一些熟语准确指明此诗的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词语、句子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通过这种语言特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例如: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此诗语言上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具有民歌色彩(步骤1)。此诗四句因果联属,承前启后,环环相扣,层层倒叙,叙述闺中女子打起黄莺儿的原因:黄莺儿惊破了闺中女子的辽西之梦(步骤2)。抒写了女主人因思念远征辽西的丈夫而产生的无穷幽怨(步骤3)。
三、炼字类题
这类题在历年高考中是比较多的类型。我们在回答这类题时可以按以下方式和步骤进行:(1)解释该字(如果很明了,也可以不解释);(2)展开想象,写出意境(即描述景象什么和怎样);(3)指出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让学生分析李白的《长相思》中的诗句“孤灯不明思欲绝”中的“孤”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孤”表明只一盏灯(步骤1)。在深秋的夜晚,诗人在孤灯陪伴下苦苦而又无奈地思念着“思欲绝”的人儿,可怜自己也如同这孤灯一样孤苦伶仃(步骤2)。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步骤3)。
四、一词领全诗类题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了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感情,由小见大,可以考查学生把握全诗的程度。因而这类题高考考察的也较多。怎么做这类题呢?其步骤如下:1.此词对突出全诗的主旨的作用(一定要答出);2.还可从此词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或此词对表现全诗意境的作用等方面考虑(可视具体诗歌而定)。例如下面这道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古诗鉴赏的方法很多,题型很广,我们除了教给学生陈述性知识外也要注意通过一些方式教给他们程序性知识。因为学生在学习中“只有达到程序性知识阶段,才有广泛迁移的可能性”②,从而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①转引自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②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