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4期 ID: 356099

[ 张慧蘋 文选 ]   

课文学习的多向延伸

◇ 张慧蘋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的语文教材,采用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S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范文,有些更是经过千百年岁月积淀下来的经典名篇。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课文的教学,认真地教学,让学生明白这些课文写什么,怎样写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领略有些范文的品格和精髓。
  但是,有个问题却普遍存在着,当代很多中专学生包括舞校学生,似乎缺乏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他们从小学到中专毕业,在课本上接触到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也不下几百了,可是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却有可能逐日递减,这个可以从青少年对待课外读物,包括报刊杂志的态度上看出。文、史、哲类图书报刊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欢迎程度远远比不上卡通动漫和时尚类读物。
  究其原因,我认为语文教学还要注重教会学生“怎么学”、“学什么”;课文学习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怎么学”,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基本规律。教会学生“学什么”,就是要帮助学生按照单元教学要求,独立地吸取课文的“养分”。下面以几个课文教学实例来讨论一下。
  第一种方案:顺藤摸瓜,做大文章。
  有些课文非常精彩,大家学习以后,意犹未尽。那么,完全可以趁热打铁,顺藤摸瓜,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进一步收集相关作品,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比如说,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们对于印象中勤奋严肃、斗志旺盛的鲁迅,有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童年十分感兴趣,正好借机告诉他们,鲁迅也不是生下来就是“战士”,从而引导他们扩展阅读《朝花夕拾》的其他篇目。阅读效果验收可以用各种方式。我比较喜欢用写作文或者讲故事的方式,题目可以取:少年周树人的绝活、鲁迅眼中自己的童年、少年周树人的伙伴……。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不是接触一篇两篇《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也不是简单当故事读过就罢了。他们毕竟读了以后,还有过比较、有过思考、有过对思考的整合和表述。这比记住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的要点有益得多,也有意思得多。
  第二种方案:自辟蹊径,小心求证。
  有些课文似乎已有了定论,课文分析长期按照某个论调固定了下来。即便如此,我们课堂上还是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独立分析。一旦能够有些独到见解,并且能够自圆其说,也未尝不是一种创见。在框框中求变化,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惊喜,都是一种意外的学习的快乐。
  比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许多参考资料都以“愚公不愚,大智大勇;智叟不智,鼠目寸光”为定论。可是我以“愚公真愚”和“愚公不愚”进行分组辩论,就好戏连台:有同学就指出愚公越权——他没有权力决定别人(哪怕是他子孙)的职业。一辈子干什么事,应该由他本人决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愚公不能因为自己擅长挖土开山,就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的每个子孙和他一样以挖土开山见长。万一他子孙中有人擅长绘画、有人擅长天文、有人擅长医药……都一律挖土开山,是不是对人性的不尊重,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有学生指出愚公破坏环境,得不偿失。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本来就是愚公他们的优势资源。发展绿色旅游业、种植经济林木、开发纯净水资源等等都可以为愚公们带来财富,何必劳师动众,大动土木,不是天帝帮助还极有可能遥遥无期、半途而废(夜长梦多,谁能保证愚公的子孙个个都像他那么咬定青山不放松)。靠山不吃山是愚公最愚蠢的地方。
  “愚公不愚”派则强调这只是寓言故事,强调人们要学习愚公的坚毅执着,不畏艰险的精神而已。
  班级里甚至意外地出现了“调和派”,立论的主要意思是要结合历史和现实,一分为二地看待愚公。
  其实只要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学着表述,并且从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这里,过程比结论更加重要,更加有意义。
  再比如说《醉翁亭记》,一般教学参考都集中分析“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宾客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可是醉翁如此“醉乐”的缘由却少有人追究。这个问题给学生,他们一定能够得出许多有理有据的答复。什么“政治清明、百姓和乐是醉翁的政治抱负”;“醉翁仕途坎坷,用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方式来平衡内心的郁闷”;“醉翁为人放达,超然官场得失之外,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各执一说。当然,要证明这些“奇谈怪论”,必须在课外阅读收集一些资料,才有可能达到以理服人,至少能够自圆其说的效果。
  阅读的快乐首先应该是心灵的自由,即所谓的与作者神交。教师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一点理由拿着一把尺子,一个模子去要求学生、限制学生。
  第三种方案:“一鸭三吃”,合纵连横。
  北京烤鸭名满全球,一鸭三吃——片皮、炖汤和热炒。三种吃法,三种口感,充分利用了鸭子的各个部位的不同特点,一点也不浪费。合纵连横,说的是战国时期的两种外交策略,各有千秋。我只是用这两个词语表示对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以运用发散性思维,转换各种角度,调整各个层面,结合多种方式去发掘、研究。
  就说运用最简单的朗读来深入体验课文吧。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一般的分角色朗读如果不过瘾,可以先进行改写。比如原小说叙述角度是以“我”为主,可以改写以“于勒”为主来补充、增添、删减内容(题目也要做改动);也可以以其他人物为叙述主体来改写这篇课文。然后再分小组比赛,分角色朗读,是不是很有意思?小组比赛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发挥,把几种版本的改写稿印发全班学生,请学生按照单元教学要求和运用已经学过的语文知识,分析讨论他们在语言、结构、人物等方面的差异与优劣。还可以布置学生写学习体会,评估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当然,从教学进度来说,不可能每篇课文都这样上,但是重点在经典课文上多动点脑筋,多想点办法,学生绝对欢迎,经久不忘。对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提高记叙、描写、议论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即兴发挥的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时代呼唤创新精神,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应该从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个性化阅读、自由表达做起。课文学习多向延伸,突破固有思维,结合舞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让他们寻找到学的乐趣。
  教学教学,关键是教会学生自己学,教会他们乐意学,善于学,这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作者通联: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课文学习的多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