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8期 ID: 356229

[ 王学华 文选 ]   

满园春色关不住

◇ 王学华

  2007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仍是浙江省自主命题,与往年相比基本稳定。总体来说,题量及难度与去年持平,个别考点有所调整,没有过偏题、过难题和怪题。全卷除作文外,较难题目分值占1/3左右。整个考卷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积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注重基础,回归课本;注重生活,关注文化;注重能力,体现思辨。这套试题,延续了往年自主命题的基本风格,在整卷结构、各大块分值不变的前提下,力图做到有所创新,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亮点,具体分述如下:
  
  一、从命题策略来看,讲究稳中求变
  
  高考语文试卷,首先是要“稳”,即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同时还要“变”,即适度创新。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浙江卷名句名篇的默写今年改为选择题,所用的八个名句,全部来自要求背诵的课文,在考点的设置上,重视考查学生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但孤烟衰草凝绿”中“孤烟”不符合语境,当为“寒烟”,只要学生理解诗句,就不难作出判断。把古诗文名句默写移到第6题用选择题考查,不但形式新,考题容量也大大增加,能更有效地检测考生的文化存储。
  文学常识的考查由选择题改为改错题,不仅变换了形式,同时也适当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引导考生重视中外名著的阅读和知识积累。这道题的语料来自虚拟的学生习作,贴近学生实际;在题目的设置上,除了重要作家、作品、年代、国别这些要素不超过考试大纲范围外,还适度延伸到有关内容,表达了不赞成脱离内容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文学常识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考查,将历来的三句翻译改为两句,增加了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语料选自《颜氏家训·勉学》,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教育性。
  
  二、从命题立意来看,强调能力为先
  
  自主命题多年来,浙江卷一直坚持“注重基础考查而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原则。字音、字形不能单凭机械记忆,今年仍延续去年的命题形式,把字音、字形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考查,重视考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即校勘能力;词语运用的考查,选择的大多是学生平时常用,但容易混淆、用错的词语;病句的语料则大多来自学生平时的错误。
  考查能力离不开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具体实际,如第二大题社科文阅读涉及的一些内容,就跟高中语文教材《琵琶行》的有关诗句和《荷塘月色》的修辞知识直接关联,但又比课文有更高的阅读能力要求。再如三首古典诗歌的选材,尽管体裁有别,时代不同,风格各异,但均以学生熟知的刘禹锡的《乌衣巷》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基点展开考查。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加入了文学鉴赏能力考查的分量,同时在考查形式上也作了新的尝试。如第21题,取消了延续数年的多选题,改成分值很高的开放性赏析题,灵活性和选择性兼具。题干为“联系全文,就‘我看不见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文字”。根据我们的理解,此题在整体把握作品的基础上,既可以从“思想内容”单个角度切入,也可以仅着眼于“艺术特色”进行赏析,更可以将两者结合,彼此兼顾,全面展开。
  第六大题语言运用与表达历来是整卷的“创新点”,浙江卷力求在形式内容上有所突破。如22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一改过去仿写要求形式与内容均与原句相似,而要求句式相似,内容相反;23题虚拟了一份稿件处理单,让学生拟写终审意见;24题改编自教材中“庄周梦蝶”故事,要求学生写出寓意。但万变不离其“宗”,追求新意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22题要求针对反方观点“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仿写反驳句,24题寓言以及寓意引导学生辩正思考,从而加强了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图改变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22题仿写题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修辞能力,体现了语用题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发展趋势。
  
  三、从命题选材来看,努力贴近生活
  
  材料选择的基本要求是避免“撞车”,规避题海,更高的要求则是贴近生活,具有审美价值。
  语言基础知识题的语料虽然短小,但仍然力求贴近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23题虚拟的稿件处理单要求考生写终审意见。对一份稿件的处理,折射出社会现象与社会风气,可以看出学生对待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学生从什么角度写,怎么看“炒作”这种风气,是关注的重点。也许题目设计成让学生从“同意发表”的角度写,会更具讽刺性和批判性,但还是从正面切入来引导,防止负面影响。24题寓意揭示了当下普遍存在的“围城”心态,与生活联系密切,表达了对人类自身心态的充分关注,体现了人文关怀。
  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材突破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以“二十四史”等传记类材料为主的格局。今年选择的语料为苏轼的《王定国诗集序》,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平实优美,文情酣畅,是一篇语文性很强的典范文言文。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赞扬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育作用蕴含其中。
  
  四、从命题方向来看,追求人文文化
  
  近年来,国家考试中心专家组对浙江语文卷追求人文性、文化味作了充分肯定。
  从2004年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作文话题分别是“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枝一叶一世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其内涵均以人文理念为核心,分别向“社会”、“世界”、“自我”三个维度延伸。今年作文的话题是“行走在消逝中”,这个话题既延续了近三年来作文题的核心内涵,又进一步强调以反思的视角涵盖上述三个维度,从而使得作文命题的人文理念形成体系,具有理论化、系列化的特征。
  今年浙江的高考作文命题,文化气息浓郁,积淀深厚。首先,作文命题材料本身就是一篇精致优雅的散文诗,诗情饱满,诗意浓郁,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其次,命题材料所引述的“玛雅文化”和“丝绸之路”,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文明气息,显示了命题者对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敬仰和重视,从而使得文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洋溢着强烈的文化意识。此外,李煜诗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和苏轼诗句“谁道人生无再少”的引用,也体现出一种文化的积淀与渗透。所有这些,都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折射出这道题目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底蕴,并且能够促使广大考生更多地去关注文化、重视文化、思考文化和吸收文化,自觉地接受文化的熏陶。
  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生存,又是今年浙江卷作文命题的鲜明特色。虽然,上两年的作文命题也隐含着生命的内容,但今年的作文命题却尤其突出。这道作文题无论从那个层面进行观照,都是指向生命的内核,引导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对生命价值观的思考。从提供的材料本身看,这个命题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生命的姿态:要积极行动起来,不要坐而论道,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行走”,生命才有意义,才能体现出人的价值;二是要认识自己的处境,不论环境多么险恶,都要永葆自己的进取之心,都要永远向前。生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行走在消逝中与行走在新生中一样的悲壮。而行走在消逝中,更需要生命的勇气、生命的智慧和生命的信念。
  今年浙江卷的作文命题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充满着强烈的思辨色彩。“行走在消逝中”,透过这一话题,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姿态和事物的归宿,是那样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消逝”中怎样行走?行走又怎能在消逝中?这里看似荒谬,实则蕴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在人生短暂而曲折的历程中,有一些东西必然要随之消逝,但消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从消逝处行走,不能从消逝处汲取有用的养分,从而去创造奇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整个人生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消逝,不断行走的过程。一些东西会渐渐远去,一些东西会渐渐靠近,这是一个充满辩证的关系。这里明显地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内容。它引领考生掠去浮华,去探询现象背后的实质。如果考生没有一星半点的认识论等哲学知识作为支撑,文章的深度和广度恐怕无从谈起。同时,它更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任何绝对化的结论都有可能使文章失之偏颇。从这点上来说,今年作文题的内容设置是颇具分量的,它不但要求考生具有广泛的生活积累,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和对事物的辨别、认识感悟和判断能力,即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万象的辨识、认知和求真。这种理性思辨,是以往高考作文命题所缺乏的,自然也就增加了构思、立意的难度。
  总之,今年浙江卷的作文命题具有很强的包容度与开放性,提供给考生的话题语料,既优美典雅又引人深思,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学生既可以写情真意切的记叙文,也可以写富有哲理的议论文。当然,如果两方面结合夹叙夹议,则更可得兼收并蓄之效。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路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