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满分作文不乏温暖的、和谐的和令人喜爱的东西,读着……就不接地气了,话语方式一路高歌,集体审美乐此不疲。关于“审丑”,只字不提?尼采认为丑比美更深刻:“一旦放弃了通常的与和谐的,而且一旦形式的不平常的选择强烈吸引我们的注意时,我们便能领会到,那激发美感的东西表现了藏在内部的有价值的精神生活。一般说来,丑如果突然出现,就会含义深长。”另外,审丑也是一种生存意义的表达。所处的生活环境,因为制度的欠缺、人性的弱点和价值的偏离,滋生了林林总总的丑陋东西,催促我们直面生活,直面世界,主动审丑。鉴此,关于高考写作,就应引导考生审丑,正视存在,创造美感。
一、赋予丑陋的现象以深度的剖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眼下的考生处在一种养分单一的生态环境,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在营造成长环境时,都是“时时留心,处处在意”,高度防范丑陋东西的侵蚀。其实这种防范只会让生命个体在直面丑陋时更脆弱,更茫然,既然丑陋的存在无法回避,就应因势利导,引领考生亲近社会,正视万象,学会去伪存真,学会批判思考。直面丑陋,不应偏执地揭露、痛骂,进而绝望的否定,理应深刻剖析,认清本质,从中积攒成长的勇气,丰盈生命的体验。正如鲁迅所说:“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给丑陋的现象以深度的剖析,使它具有光明的前途,具有撼人的美感。
走进车站,人潮涌动,沉闷的空气让人呼吸不过来,一个并不宽敞的车站容纳了将近几百人。我坐在车站的一个角落里,看到无数的人头在攒动,目光最终落到一个老人身上。她衣衫褴褛,佝偻着那沉淀着岁月的身躯,艰难前行。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过了,箭步如飞,不小心撞了老人一下,头也没回匆匆地走了。一个年轻人过了,看着老人脏兮兮的衣服,捂着口鼻,快速地走了。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过了,瞟了一眼老人凌乱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冷笑了一声,扭着那婀娜的身躯走了。一位农民工过来了,他将老人仔细打量了一番,小心翼翼地将她扶到最近的座位上,把手里剩下的矿泉水也递给了她,似乎又说了什么,然后带着最朴实的微笑走了。看到这里,心里悲喜交加。悲,是因为老人受到了无尽的委屈;喜,是因为这世上仍然有爱在传承。
一位“衣衫褴褛,佝偻着那沉淀着岁月的身躯,艰难前行”的老人,“一个穿西装的男人”,“一个年轻人”,“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一位农民工”,还有一个旁观者“我”,就是一个小角落的故事,就是一个大社会的缩影。人们在这个舞台上演出,心灵的美丑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一个穿西装的男人”、“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对老人的冷漠,是一出丑陋的社会现象。作者写到“丑陋”,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只是感叹:“悲,是因为老人受到无尽的委屈;喜,是因为这世上仍然有爱在传递。”丑陋的存在,这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需要勇气正视;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衬出“一位农民工”的伟岸;这是生活的一场考试,测出了一个人心灵的重量。倘若没有“审丑”,一位农民工的“美”就平淡了,一个社会的大见识就片面了。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有些考生,提到丑陋,义愤填膺,斥责咒骂,进而否定这个社会,滑进丑陋的深渊,看不到另一面,这是审丑的一大误区。审丑,理应牵出“希望和力量”,也是对生存意义的一种认同。
二、赋予丑陋的人物以质朴的心灵
流行一种误读,刻画人物喜欢“克隆”,既有华丽光鲜的外表,又有摄人心魄的修养。依赖纯粹的“美”拔动读者的心弦,升华人物的内涵境界。其实,这是人物的一种理想昭示,离“我”很远,离生活很远。让人物鲜活起来,就应正视人物自身的“丑陋”,挖掘丑陋的美丽。譬如:行为丑陋,赋予丑陋的行为以生存的解读;外表丑陋,赋予丑陋的外表以美好的心灵等等。这样的人物更接近“我”,更贴近生活,往往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形上的丑陋,或许质上包裹着真实、可爱或崇高。用心审视,“美”不胜收。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爷爷需要做胆结石手术,市医院外科主任是个女的,技术特别高明,但是,如果病人不托关系走人情,她是不会亲自主刀的。爷爷年龄大了,做手术有些危险,为了让爷爷手术安全,爸爸就决定找这个女主任给我爷爷主刀:“好歹我也在这城市混几十年了,这点小事还能难倒我?”
果然,爷爷的手术是她做的,效果很好。
但是,从此父亲晚上八点钟总是出去,出去大概一个半小时,说是找老朋友下象棋了,我们全家人不信,好奇心驱使下,有次,我跟踪了父亲,发现父亲居然是去本市师范学院美术系里的画室里接一个女孩。然后把他送到了市医院家属区。
我明白了,原来这个女主任夫妻俩都是医院里的骨干,常常加班,晚上根本没有时间接送这个上高考美术辅导班的女儿,一定是父亲主动提出了条件的,以换取女主任的亲自主刀……
我的眼泪涌了出来……
父亲是个没有任何权势的普通小人物,然而,他极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普通”,丑陋的虚荣,找女主任给我爷爷主刀,父亲吹牛:“好歹我也在这城市混了几十年了,这点小事还能难倒我?”丑陋的谎言。尽管“丑陋”,无不包孕着一个父亲的责任和自尊。他的虚荣,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父亲;他的吹牛,让这个家有了安全感。倘若没有丑陋的虚荣和丑陋的谎言,父亲的印象就平面了,“父亲”的定义就虚假了,正因“丑陋”,愈发美丽,愈发高大。考生写到人物,大多贴金,言、行、貌和品,处处洋溢着光辉。即便是个“小人物”也是哲理兮兮,譬如一位农民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说:“山不过,你就过去。”佛经的话,一位农民父亲如吐家常,真实?泥土味的话语,比照优美的语言,是丑陋了一点,但真实呀。写意人物,丑陋的东西更能衬出一个人物的鲜活。
三、赋予丑陋的情感以良心的自省
高考作文呼唤真情,试图开启清新文风。呼唤几载,现状依旧“造情”一片:一枚落叶,便是叶落归根,海外的游子啊,你可听见祖国母亲的呼唤;一棵小草,便使突然一颤,山石缝间长出嫩芽,多顽强的生命呀。更为可怕是:“造情”习惯化了,抒发真情倒别扭了。情贵在真,即使丑陋的情感,赋予良心的自省,这份情感也会至诚至纯地感染别人,成长自我。现在有人不敢拷问灵魂,伪装情感,一个健全完美人格的人,是一个敢于自我解剖的人,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优化的人。在考场上,考生就要勇敢地“写真话,抒真情”,写出生命的震颤、心灵的律动。
我心头微微一动,摸了摸我刚想喂猫的巧克力,想:“给她吗?不行,没准是个骗子,故意装得这么可怜。”“哄谁!”我回她一句,“呯”一声关上门。回屋继续我的朗读:“人性,是一种淡然高雅的美,若失去了,便不能再称为‘人’,一架冰冷的躯壳而已……”
“卓儿,”奶奶叫我,“刚才是谁呀?”“花子,奶奶,您安心好不好!”“唉呀,奶奶又不认字,听不懂你这长篇大套,我先出去看看”于是,奶奶挪动金莲去开门,我只好跟了出去。
打开门一看,那小女孩居然还木木地站在那,听见门声,急转过身要走,“孩子!”奶奶叫住了她,小女孩定了脚,慢慢扭过身来,依然是那双大大的眸子,噙满了泪水,一种盛了渺茫希望的目光打着寒颤传递过来,看似柔弱,却一下子击中我的大脑皮层,我感到一阵阵惶惑,她一步步挨过来,嘴唇只微动了两下,没说话,只是使劲地抠着手指,眼睛盯着奶奶古朴的心形扣门,再不移动。
“可怜见儿的,家里没饭,我这只有五元钱,拿上吧。”奶奶一手递过钱,一手拢拢女孩的头发。
女孩的眼泪终于扑籁籁地流下脸颊,她哽咽道:“你是我今天遇到的惟一的好人。”
大大的眼睛闪烁出感激,又似乎涵盖了所有的美好的祝福,给奶奶,也给我。给我?为什么呢?我成了被施舍者,我欠她一份无法偿还的债了!
这类题材,大多的“我”高尚起来,犹豫几下,最后是投下一枚硬币,回家的路上,既轻松又沉重,轻松的是,“我”投下了一颗爱心,沉重的是,周围的人冷如冰霜,进而呐喊:“救救孩子。”示例的“我”勇敢地写出自己丑陋的情感:怀疑和冷漠。奶奶的热心,女孩的眼泪,催“我”良心的自省,应是良方,反倒欠她一份无法偿还的债。丑陋的情感,自然地升华了,更有质地感了。人的“虚荣、嫉妒、冷漠、固执”等等“丑陋”的情感,与人为伴。试图掩饰或回避,不是路径,只有勇敢解剖和良心自省,才会让人的情感真实起来、美好起来。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当作品中的“我”看到车夫送老女人向巡警驻所走去时,有一段心理描写:“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是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车夫高大了,“大”形成威压,榨出我的“小”,逼迫我自省和净化,“我”也高大了。
四、赋予丑陋的观念以创意的解读
很多的观念以丑陋的意识形态存在着,譬如异想天开、班门弄斧、对牛弹琴和亡羊补牢等等。随着语境的变更,通过创意的解读,挖掘丑陋中的美丽、厌恶中的崇高。创意解读,要求突破常规,多视角、多维度地思考,进行契合语境的别解。要有打破思维定势的勇气,很多的观念在意识形态中以丑陋的审美范畴被定义着,这时不妨打破一下;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实现对丑陋观念的策动;要通过训练生成创意的品质。并非所有的丑陋观念都能找出丑中之美,比如骄兵必败,一定要依存特定的情境和辩证的思维,别解丑陋,解出风味,解出美感。
显而易见,在现今的社会中,一味“充数”当然是行不通的,但如果做每一件事都有板有眼过分认真也可能会碰一鼻子灰,俗话说“认真,认真,别太顶真!”因此,在某些场合、某些情况下,“充数”也不全然是件坏事,倒却可能是灵活善变的表现。就好比一影视导演在拍摄群奏古乐之时,需要上百名演员齐奏的效果。如果导演过分认真,要求每一个演员都会弹奏古乐,这样就非得找上百名“演奏家”不可。这样不但浪费人力财力,又不一定凑足人数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取“充数”,找上几名“业余人士”排完无声全景,再在后期制作时加上音乐。显然,这样的“充数”是可取的。再比方进行速写工作时,首稿只需自己识别即可,在遇到突然的反映障碍时,不妨先用简单符号“凑个数”,只要自己明白就好,如果一味寻求真切,钻研其中,定将得不偿失,说不定“芝麻”没捡着,反而丢了“西瓜”。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里面充数,或比喻以次充好。示例另辟蹊径,用完全反传统的视角重新诠释这个成语,于是有了“在某些情况下,充数也是一种美”。所举影视导演拍摄古乐齐奏就不得不“充数”之例和速写工作,在遇到突然的反映障碍时,不妨先用简单符号“凑个数”之例,很有别解风味,很能说明问题。赋予丑陋的观念以创意的解读,更有思辨性和完美感,应对议论文的写作大有裨益。
[作者通联:安徽巢湖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