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4期 ID: 356085

[ 杨益民 文选 ]   

语文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 杨益民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语文教育行为过程中最基本最常规最主要的媒介和载体。语文教材是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推动语文课程发展的主要力量。语文教科书具有其它学习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经过精心选择精心编排了的课程资源,是体现了国家意志的倾向性很强的课程资源。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语教材的最大效益,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就显得极为重要。
  就目前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唯教材”和“撇教材”两种误区。
  “唯教材”的做法是传统的“以本为本”教育观念的体现。其中备教材、讲教材、学教材、考教材、背教材是这种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中的写照。整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而忽视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教材变成了“圣经”,把教材当成了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只能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半步。
  “撇教材”的做法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偏颇。其主要表现是:一、对教材极不重视,只当作一个例子或引子,在处理上轻描淡写、蜻蜓点水,不认真研读文本,不仔细品味语言,不深入感悟表达技巧,而是旁枝斜逸、天马行空、随意联想、一味延伸,把拓展延伸当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亮点而刻意追求,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杂乱无章的材料的堆积,而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被折腾得七零八落。二、教师只着眼于教学形式的新颖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恰恰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课堂上很热闹,但却言不及义,离题万里。而教材成了弃儿被撇在一边。这种课堂上热闹而无效的讨论多,而用心感知品味语言的少;漫无目的一味拓展的多,而立足文本适当延伸的少;不顾实际需要而滥用教学媒体的多,凭借教材有效整合深入开掘的少。教材应有的效用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得到发挥,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可想而知。这大概也正是语文教学多年来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所在。因而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那么,创造性使用教材有哪些具体策略呢?
  
  1.要创造性的挖掘教材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功用。这些美感和功用的实现又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创见。而这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新课标”提出了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注意“分层次”、“多角度”的要求,这是十分重要的策略,是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必要手段。
  对教材的多角度解读是深入理解文本的需要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需要。多角度解读文本的具体方法如下:(1)转换读者的社会地位、立场而形成的多个角度。可以从作者、编者、教师、学生、社会各界人士等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看同一篇文章。如阅读《鸿门宴》,可从主要人物刘邦、项羽、樊哙、范增的角度思考,他们在这重大历史事件中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而更深入的领悟《史记》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写作特色。(2)转换时空形成的多角度。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时间和空间结合的产物。因而,解读文章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如《内蒙访古》就可以从古代、现代不同的角度审视长城及民族交往。(3)设置假定性的问题而形成的多角度。如《项链》,可以假设“项链”没丢的情节,而《药》则可以假设以“华家的故事”和“夏家的故事”为题分别写小说从而深入体会作者构思的妙处和自己创作的乐趣。(4)从质疑形成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质疑:“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作者虚构的?”“纳谏”真的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吗?等等。再如《登泰山记》,可以质疑,“编者选入本文的用意何在?”“我学这篇文章有何收获?”等等。
  对教材多层次的阅读是学习活动不断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阅读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感知性阅读,解决“是什么”的问题。(2)理解性阅读,解决“怎么样”的问题。这个层次从深度上看已由现象深入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3)评价性阅读,这个层次探讨的是“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4)创造性阅读,这是以感知、理解、探究为基础,展开联想、想象、求异、拓展的阅读。语文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应更多的关注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要深入领悟读书过程中的“出入法”和“薄厚法”的辩证意义。从而在走进教材领悟教材的基础上能跳出教材、超越教材、走向创造。
  多层次阅读必须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阅读,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如何看待李杜二人的爱情悲剧?”这个问题的开放性很强,自然就可以比较有力地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有学生认为:他们的爱情悲剧就在于二人没有真正的爱情。杜十娘是想凭借李甲跳出苦海,而李甲则不过是贪恋美色、玩色丧志而已。这种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再如《读〈伊索寓言〉》一文,虽为名家名作,也可以让学生质疑异议。有学生指出:“老婆子与母鸡”的故事,原意在戒贪。而钱钟书先生却得出了“富人都吝啬”,“大胖子都是小心眼的”观点,不易理解,不够贴切。不如引申出:人在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奋斗上进,而在优越的环境里则容易腐化堕落。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正是这个道理,刘青山、张子善就是典型。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的意义和魅力所在。
  
  2.要创造性的组合教材
  创造性的组合教材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把教材中或教材之外的有一定联系的文本组织起来创造性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开展比较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使教学活动变得具有活力和魅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加强记忆和深入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本身不像数理化那样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学生的发展实际,突破现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局限,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学实效。
  (1)以主旨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从思想文化内涵上的交叉点和联系点出发,在语文教材中为课文文本找出其他的类似文本,以便比较阅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三首诗,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思考。但诗歌的切入点和作品的风格又有明显差异。在比较中会更好的鉴别。
  (2)以题材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例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可以组合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比较分析,可以促使学生体会同一题材在不同作者笔下所表现出的情感、手法、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3)以体裁相似作为重组依据。让学生在集中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记忆和领悟。尤其是在期中、期末复习和高三复习过程中,这种方法更为必要。
  (4)以作者作为重组依据。一个作家的风格自有其稳定的一面,但作家在成长及作品产生过程中都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因而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会使学生领悟到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以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式。
  (5)以表达方式为重组依据。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其作品所体现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是不尽相同的。在比较中可以使特色更鲜明更突出。既可以比较相似的作品,也可以比较相异的作品。例如,既可以将屈原、李白、陆游等人的作品加以比较,也可以将李白等人与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语文教育行为过程中最基本最常规最主要的媒介和载体。语文教材是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推动语文课程发展的主要力量。语文教科书具有其它学习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经过精心选择精心编排了的课程资源,是体现了国家意志的倾向性很强的课程资源。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语教材的最大效益,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就显得极为重要。
  就目前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唯教材”和“撇教材”两种误区。
  “唯教材”的做法是传统的“以本为本”教育观念的体现。其中备教材、讲教材、学教材、考教材、背教材是这种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中的写照。整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而忽视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教材变成了“圣经”,把教材当成了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只能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半步。
  “撇教材”的做法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偏颇。其主要表现是:一、对教材极不重视,只当作一个例子或引子,在处理上轻描淡写、蜻蜓点水,不认真研读文本,不仔细品味语言,不深入感悟表达技巧,而是旁枝斜逸、天马行空、随意联想、一味延伸,把拓展延伸当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亮点而刻意追求,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杂乱无章的材料的堆积,而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被折腾得七零八落。二、教师只着眼于教学形式的新颖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恰恰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课堂上很热闹,但却言不及义,离题万里。而教材成了弃儿被撇在一边。这种课堂上热闹而无效的讨论多,而用心感知品味语言的少;漫无目的一味拓展的多,而立足文本适当延伸的少;不顾实际需要而滥用教学媒体的多,凭借教材有效整合深入开掘的少。教材应有的效用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得到发挥,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可想而知。这大概也正是语文教学多年来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所在。因而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那么,创造性使用教材有哪些具体策略呢?
  
  1.要创造性的挖掘教材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功用。这些美感和功用的实现又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创见。而这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新课标”提出了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注意“分层次”、“多角度”的要求,这是十分重要的策略,是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必要手段。
  对教材的多角度解读是深入理解文本的需要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需要。多角度解读文本的具体方法如下:(1)转换读者的社会地位、立场而形成的多个角度。可以从作者、编者、教师、学生、社会各界人士等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看同一篇文章。如阅读《鸿门宴》,可从主要人物刘邦、项羽、樊哙、范增的角度思考,他们在这重大历史事件中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而更深入的领悟《史记》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写作特色。(2)转换时空形成的多角度。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时间和空间结合的产物。因而,解读文章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如《内蒙访古》就可以从古代、现代不同的角度审视长城及民族交往。(3)设置假定性的问题而形成的多角度。如《项链》,可以假设“项链”没丢的情节,而《药》则可以假设以“华家的故事”和“夏家的故事”为题分别写小说从而深入体会作者构思的妙处和自己创作的乐趣。(4)从质疑形成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质疑:“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作者虚构的?”“纳谏”真的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吗?等等。再如《登泰山记》,可以质疑,“编者选入本文的用意何在?”“我学这篇文章有何收获?”等等。
  对教材多层次的阅读是学习活动不断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阅读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感知性阅读,解决“是什么”的问题。(2)理解性阅读,解决“怎么样”的问题。这个层次从深度上看已由现象深入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3)评价性阅读,这个层次探讨的是“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4)创造性阅读,这是以感知、理解、探究为基础,展开联想、想象、求异、拓展的阅读。语文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应更多的关注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要深入领悟读书过程中的“出入法”和“薄厚法”的辩证意义。从而在走进教材领悟教材的基础上能跳出教材、超越教材、走向创造。
  多层次阅读必须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阅读,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如何看待李杜二人的爱情悲剧?”这个问题的开放性很强,自然就可以比较有力地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有学生认为:他们的爱情悲剧就在于二人没有真正的爱情。杜十娘是想凭借李甲跳出苦海,而李甲则不过是贪恋美色、玩色丧志而已。这种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再如《读〈伊索寓言〉》一文,虽为名家名作,也可以让学生质疑异议。有学生指出:“老婆子与母鸡”的故事,原意在戒贪。而钱钟书先生却得出了“富人都吝啬”,“大胖子都是小心眼的”观点,不易理解,不够贴切。不如引申出:人在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奋斗上进,而在优越的环境里则容易腐化堕落。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正是这个道理,刘青山、张子善就是典型。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的意义和魅力所在。
  
  2.要创造性的组合教材
  创造性的组合教材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把教材中或教材之外的有一定联系的文本组织起来创造性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开展比较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使教学活动变得具有活力和魅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加强记忆和深入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本身不像数理化那样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学生的发展实际,突破现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局限,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学实效。
  (1)以主旨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从思想文化内涵上的交叉点和联系点出发,在语文教材中为课文文本找出其他的类似文本,以便比较阅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三首诗,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思考。但诗歌的切入点和作品的风格又有明显差异。在比较中会更好的鉴别。
  (2)以题材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例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可以组合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比较分析,可以促使学生体会同一题材在不同作者笔下所表现出的情感、手法、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3)以体裁相似作为重组依据。让学生在集中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记忆和领悟。尤其是在期中、期末复习和高三复习过程中,这种方法更为必要。
  (4)以作者作为重组依据。一个作家的风格自有其稳定的一面,但作家在成长及作品产生过程中都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因而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会使学生领悟到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以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式。
  (5)以表达方式为重组依据。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其作品所体现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是不尽相同的。在比较中可以使特色更鲜明更突出。既可以比较相似的作品,也可以比较相异的作品。例如,既可以将屈原、李白、陆游等人的作品加以比较,也可以将李白等人与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语文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