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笔者调研得知,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优秀语文教师,无一例外地都从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得到过滋润和熏染。1980年8月18日,著名学者吕叔湘撰文首次提出“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这一全新命题后,全国语文教育界更是掀起了学习、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热潮。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家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竟然与叶圣陶1949年8月负责拟定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见拙作《语文课程标准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刊《教育探索》2003年第10期),足见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叶圣陶,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1894年10月28日诞生于苏州城内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1912年18岁的叶圣陶中学毕业,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家境的贫寒,他不得不中止学业,来到苏州中区第三初等小学任教国文等课。从此,叶圣陶走上教坛,并终生从事和关注着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
从1912年到1931年的二十年,是叶圣陶的早期教育实践阶段。其中前十年他主要在苏州一些初等和高等小学任教。他运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关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理论,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当时他研究的中心是小学的语文教学问题。他与王伯祥合写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一文,发表在1919年1月1日出版的《新潮》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上。该文对小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命题和作法以及如何批改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论述。此外,他和学校的一帮志同道合者自编各种课本,创办农场、书店、博览室,建造礼堂、戏台、音乐室、篆刻室,每周开一次“同乐会”,学期中与学期末各开一次“恳亲会”,还辅导学生自编自演《荆轲刺秦》、《最后一课》等话剧,组织学生一年一度外出远足旅游。叶圣陶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身心得到了真正的长进和实益。
叶圣陶早期教学实践阶段的后十年,先后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杭州第一师范、北京大学、上海神州女学、福州协和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立达学园等大中学校工作,所任课程以作文、诗歌和新文学为主。这期间,他研究的重点从小学转入中学,尤其是初中的语文教学。他撰写的《作文论》,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全文近3万字,对中学生作文的性质、源头、结构、文体以及叙述、议论、抒情、描写、修辞等表达方法都一一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文中立论的依据,既有古代的《孟子》、《史记》以及韩愈、柳宗元的观点,又有现代梁启超、胡适等人的思想,写得气势磅礴,令人信服。该文印行后曾在当时的语文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深受语文教师好评。此外,叶圣陶还在《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了长篇教育文艺小说《倪焕之》,王兆国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真正意义的长篇小说,是旧中国二十年代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一面镜子,是一部具有纪念碑式的划时代的作品,它像一座丰碑矗立在人们的心中。”①
1931年,叶圣陶进入上海开明书店从事编辑工作,后来担任主编,直到1949年,所以我们把他的这个阶段称为中期的编辑著述阶段。在这期间,花去他最多精力和心血的是编辑出版了大量中小学的语文课本。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他单独编撰及与人合编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就有《开明国语课本》、《国文百八课》等共14套77册之多。在这十八年时间里,叶圣陶发表和出版过大量有关语文教育的论文和专著,有的向广大青少年学生讲授语文基础知识和读写技巧,有的向语文教师提供教学的指导。此外,他还主编或参编了《中学生》、《开明少年》、《语文月刊》等在全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杂志,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增进品德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掌握读写技能等方面,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叶圣陶长期以来对我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共中央在全国解放前夕向他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尽早赴解放区参加新政协。他怀着喜悦之情,于1949年1月7日离开上海,绕道香港进入解放区;3月18日到达北京,出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从此,叶圣陶的人生与自己的祖国同步走进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教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我们把叶圣陶从1949年直到1988年逝世的近四十年时间称为后期的组织指导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虽然叶圣陶的工作相当繁忙,但是心中却一直关注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他经常到各地中小学视察,与师生座谈;他还领导和主持编辑了各种语文教科书。十年文革期间,叶圣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四人帮”粉碎后,他再次焕发了青春,欣然接受担任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顾问、教育部顾问和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尽管年事已高,但他总不忘深入学校搞调查研究,并与许多中小学师生长期保持着书信往来。他始终把语文教育同国家振兴与民族兴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给广大语文教师以极大的鼓舞,也给我国的语文教学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人生历程,享年94岁。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一个人的一生能有长达七十六年的时间直接从事、热情关注着语文教育,既任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又编撰过如此浩繁的语文教材,发表和出版了相当完整系统的语文教育论著,还担任过全国教育机关的重要领导职务,有这样丰富经历的人,据我们目前所掌握到的资料,叶圣陶还是古今中外第一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极其丰富,涵盖了语文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我们经过梳理,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是语文工具观和习惯说。叶圣陶认为,语文学科是专门研究语言的工具学科。广大学生决不能仅仅因为学校里开设了语文课而学语文,更不能为了学习一些固定的模式以及应付各类考试而学语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②关于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叶圣陶早在1942年就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③吕叔湘在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写的序言中指出:“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的教学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④
第二是本位主导观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叶圣陶认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要把学生放在最主要的位置,教师是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他们学习的。阅读教学中的“逐句讲解”和写作教学中的“精批细改”,不但被实践证明是劳而无功,而且是对学生有害的,因为那样的教学方法必将导致学生永远摆脱不了对教师的依赖,一旦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就会变得手足无措,不能独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以启发诱导为主,教师只须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多想、多写、多改。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经过长期的辅导和训练,学生自然就能学会举一反三、触处自伸的本领,尝到学习语文的甜头,得到学习语文的实益,而这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使学生去“自求得之”,那就进入了叶圣陶极力推崇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成为“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⑤的精干之才。
据笔者调研得知,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优秀语文教师,无一例外地都从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得到过滋润和熏染。1980年8月18日,著名学者吕叔湘撰文首次提出“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这一全新命题后,全国语文教育界更是掀起了学习、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热潮。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家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竟然与叶圣陶1949年8月负责拟定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见拙作《语文课程标准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刊《教育探索》2003年第10期),足见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叶圣陶,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1894年10月28日诞生于苏州城内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1912年18岁的叶圣陶中学毕业,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家境的贫寒,他不得不中止学业,来到苏州中区第三初等小学任教国文等课。从此,叶圣陶走上教坛,并终生从事和关注着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
从1912年到1931年的二十年,是叶圣陶的早期教育实践阶段。其中前十年他主要在苏州一些初等和高等小学任教。他运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关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理论,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当时他研究的中心是小学的语文教学问题。他与王伯祥合写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一文,发表在1919年1月1日出版的《新潮》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上。该文对小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命题和作法以及如何批改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论述。此外,他和学校的一帮志同道合者自编各种课本,创办农场、书店、博览室,建造礼堂、戏台、音乐室、篆刻室,每周开一次“同乐会”,学期中与学期末各开一次“恳亲会”,还辅导学生自编自演《荆轲刺秦》、《最后一课》等话剧,组织学生一年一度外出远足旅游。叶圣陶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身心得到了真正的长进和实益。
叶圣陶早期教学实践阶段的后十年,先后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杭州第一师范、北京大学、上海神州女学、福州协和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立达学园等大中学校工作,所任课程以作文、诗歌和新文学为主。这期间,他研究的重点从小学转入中学,尤其是初中的语文教学。他撰写的《作文论》,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全文近3万字,对中学生作文的性质、源头、结构、文体以及叙述、议论、抒情、描写、修辞等表达方法都一一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文中立论的依据,既有古代的《孟子》、《史记》以及韩愈、柳宗元的观点,又有现代梁启超、胡适等人的思想,写得气势磅礴,令人信服。该文印行后曾在当时的语文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深受语文教师好评。此外,叶圣陶还在《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了长篇教育文艺小说《倪焕之》,王兆国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真正意义的长篇小说,是旧中国二十年代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一面镜子,是一部具有纪念碑式的划时代的作品,它像一座丰碑矗立在人们的心中。”①
1931年,叶圣陶进入上海开明书店从事编辑工作,后来担任主编,直到1949年,所以我们把他的这个阶段称为中期的编辑著述阶段。在这期间,花去他最多精力和心血的是编辑出版了大量中小学的语文课本。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他单独编撰及与人合编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就有《开明国语课本》、《国文百八课》等共14套77册之多。在这十八年时间里,叶圣陶发表和出版过大量有关语文教育的论文和专著,有的向广大青少年学生讲授语文基础知识和读写技巧,有的向语文教师提供教学的指导。此外,他还主编或参编了《中学生》、《开明少年》、《语文月刊》等在全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杂志,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增进品德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掌握读写技能等方面,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叶圣陶长期以来对我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共中央在全国解放前夕向他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尽早赴解放区参加新政协。他怀着喜悦之情,于1949年1月7日离开上海,绕道香港进入解放区;3月18日到达北京,出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从此,叶圣陶的人生与自己的祖国同步走进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教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我们把叶圣陶从1949年直到1988年逝世的近四十年时间称为后期的组织指导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虽然叶圣陶的工作相当繁忙,但是心中却一直关注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他经常到各地中小学视察,与师生座谈;他还领导和主持编辑了各种语文教科书。十年文革期间,叶圣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四人帮”粉碎后,他再次焕发了青春,欣然接受担任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顾问、教育部顾问和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尽管年事已高,但他总不忘深入学校搞调查研究,并与许多中小学师生长期保持着书信往来。他始终把语文教育同国家振兴与民族兴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给广大语文教师以极大的鼓舞,也给我国的语文教学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人生历程,享年94岁。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一个人的一生能有长达七十六年的时间直接从事、热情关注着语文教育,既任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又编撰过如此浩繁的语文教材,发表和出版了相当完整系统的语文教育论著,还担任过全国教育机关的重要领导职务,有这样丰富经历的人,据我们目前所掌握到的资料,叶圣陶还是古今中外第一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极其丰富,涵盖了语文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我们经过梳理,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是语文工具观和习惯说。叶圣陶认为,语文学科是专门研究语言的工具学科。广大学生决不能仅仅因为学校里开设了语文课而学语文,更不能为了学习一些固定的模式以及应付各类考试而学语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②关于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叶圣陶早在1942年就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③吕叔湘在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写的序言中指出:“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的教学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④
第二是本位主导观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叶圣陶认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要把学生放在最主要的位置,教师是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他们学习的。阅读教学中的“逐句讲解”和写作教学中的“精批细改”,不但被实践证明是劳而无功,而且是对学生有害的,因为那样的教学方法必将导致学生永远摆脱不了对教师的依赖,一旦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就会变得手足无措,不能独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以启发诱导为主,教师只须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多想、多写、多改。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经过长期的辅导和训练,学生自然就能学会举一反三、触处自伸的本领,尝到学习语文的甜头,得到学习语文的实益,而这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使学生去“自求得之”,那就进入了叶圣陶极力推崇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成为“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⑤的精干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