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及有关自主命题的省区共计命题18道,下面分“简说”和“述评”两部分,略作分析。
一、十八套作文题简说
1.全国卷Ⅰ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要求考生就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事实,造成的原因,以及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写一篇文章。
学生自己是“读书的人”,他明白,他在读书、以及他为什么读书。但,“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几个百分比从何而来,有何价值)以及“越来越少”的是什么样的人群和“读书”的涵义(“读”多少时间、“读”多大数量、“读”什么内容才叫“读书”),他们全然不知(他们只知道有学生在校“读书”,却并没有读书)。对全然不知的问题,无法谈。况且,读书,是属于个人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个人化的行为,这就更不好谈了。
“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都是表面现象,不是“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深层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学生不明白。
现象不清,原因不明,考生怎么写?
2.全国卷Ⅱ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根据“乌鸦学鹰”的故事,写一篇作文。
这是一则寓言。寓意:不自量力、忘乎所以、好高骛远、东施效颦;孩子眼中的乌鸦则是:初生牛犊(敢想敢干敢作为)、失败英雄……;隐喻:量力而行、趋时而动、知己知彼……
可从多角度开掘(乌鸦的“傻”与“可爱”,尤其要关注孩子眼中乌鸦的“可爱”)。
3.全国卷Ⅲ
标题式话题作文。以“书”为话题作文。
卷Ⅰ的演化。可说“书”,可谈“读书”,可讲“人与书”及“读书与做人”……
平易,有话可说。
4.北京卷
命题式材料作文。《北京的符号》。
宣扬北京的文化底蕴,彰显北京的大气与骄傲。这是北京才拿得出来的命题。
材料提示,已定下写作的指向,“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历史的厚重,现实的跨越,“符号”的实际指征,都可流入笔端。
可叙可议,写好也难。
5.上海卷
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据说,高考过后,“我想握住你的手”,一夜响遍申城。上海人的温润、细腻、委婉,反映在命题上,独领“考坛”风骚。
摆脱纯道德说教、泛政治窠臼,由纯理性归于感性。好题:清新、亲切、亲和。它的价值在于导向社会走向和谐,直抵人人的心灵,孕育人人心中的一份美好,导引人人情感的释放。
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实施的交流、沟通、对话的鲜活理念,而且蕴涵着及其丰富的外延。
6.天津卷
释义式命题作文。《愿景》。
词是“新”词,格调老套。
最先知道这个词,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时,在他的演讲中就反复听到过,才知道了在台湾,是把“前景”叫着“愿景”的。其时颇感新鲜,“愿景”,愿望中的前景,觉得台湾人“造词”有灵性。
拿来作命题,其指向不外是:前景、理想、远景、宏图……
易空泛、易宿构。
7.广东卷
命题式材料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
这也是一则寓言故事。很切合广东人创新的精神。寓意:创造自在心中;思想先行;用心才能创新;隐喻:心中自有“天使”;创新的思想才能有创新的成果;用心创造,还要踏实去做;意在笔先……
具思辨性。关键词:一刀一刀,用心。
8.福建卷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从“创新思维课”的三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作文。
材料来自“课堂”,取自古今中外。
据福建考生反映:大多数考生不认识戈多(其实《等待戈多》,就在高中语文第五册),再加上对选自《三国演义》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印象不太深刻,很多考生都选择了第三个话题(“留下一点空白”)。考后,有考生开玩笑地说,还不如出“姚明来了”或“康熙来了”这类话题。看来,“创新思维课”只是虚拟。
其实,三个话题都有点意思,但考生如果不认识“戈多”、不懂得“孔明”(借箭),就有麻烦了。
9.重庆卷
命题式话题作文。由“走与停”,引发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
自然嬗变、社会发展、历史演进、人生变幻,等等,都有走(前进、发展)与停(停顿、休整、反思)等。
话题宏大,取材面宽,思辨性强。
10.山东卷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现代寓言。
寓意:看事物的角度(事物的两面性);美好的东西也有缺陷、光彩的背后也有朴实(事物的常态)……隐喻:换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与探索……
易生发、易联想、易开掘,具思辨性。
11.湖北卷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写“三”的话题,应了湖北人对数字的情愫。
“三”字词语意义的开掘,强调“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除试题标举的“三”字语词具正面意义外,还可反弹琵琶:“事不过三”、“不三不四”、“三教九流”、“三寸之舌”、“三人成虎”、“三心二意”、“三头六臂”、“三气周瑜”、“三分天下”……
“三”本身就极具辩证,以“三”入题,富生活、情趣、哲理,颇具荆楚文化特色。
12.浙江卷
标题式话题作文。《生无所息/生有所息》。
《现代汉语词典》,“生存、活”,“生命”,“具有生命力的”;息:“休息、停止”。生无所息,即是指只要生存于这个物质世界上、凡具有生命力的物质或是有生命的物质都不会停止活动(运动)。
本命题即“无所息”与“有所息”的思辨、辩证(善待生活;善待生命;工作着和休息着,都是快乐的),类似于辩论会上的“正方”、“反方”。
13.安徽卷
标题式话题作文。以“读”字为题写一篇作文。
“读”自己,“读”他人,“读”社会,“读”人生,“读”自然——“读”大写的书——这是“读”的范围。“读”的方略——“读”是面对,是探索,是了解,是超越;是思索、感悟和品味。这是命题给考生圈定的框框。因此,考生只需做“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阐发。
其实,“读”,有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的“读”;有“行万里路,读万里书”的“读”;有“朝闻道,夕可死也”的“读”;有“不求甚解”的“读”、“观其大略”的“读”、“字斟句酌”的“读”……
此类作文题,学生当不感陌生。
14.湖南卷
命题作文。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纯命题作文。“意气”:意气风发、意气高昂、书生意气;意气相投;意气用事、闹意气……
这是对“意气”的思辨、辩证。
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及有关自主命题的省区共计命题18道,下面分“简说”和“述评”两部分,略作分析。
一、十八套作文题简说
1.全国卷Ⅰ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要求考生就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事实,造成的原因,以及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写一篇文章。
学生自己是“读书的人”,他明白,他在读书、以及他为什么读书。但,“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几个百分比从何而来,有何价值)以及“越来越少”的是什么样的人群和“读书”的涵义(“读”多少时间、“读”多大数量、“读”什么内容才叫“读书”),他们全然不知(他们只知道有学生在校“读书”,却并没有读书)。对全然不知的问题,无法谈。况且,读书,是属于个人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个人化的行为,这就更不好谈了。
“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都是表面现象,不是“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深层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学生不明白。
现象不清,原因不明,考生怎么写?
2.全国卷Ⅱ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根据“乌鸦学鹰”的故事,写一篇作文。
这是一则寓言。寓意:不自量力、忘乎所以、好高骛远、东施效颦;孩子眼中的乌鸦则是:初生牛犊(敢想敢干敢作为)、失败英雄……;隐喻:量力而行、趋时而动、知己知彼……
可从多角度开掘(乌鸦的“傻”与“可爱”,尤其要关注孩子眼中乌鸦的“可爱”)。
3.全国卷Ⅲ
标题式话题作文。以“书”为话题作文。
卷Ⅰ的演化。可说“书”,可谈“读书”,可讲“人与书”及“读书与做人”……
平易,有话可说。
4.北京卷
命题式材料作文。《北京的符号》。
宣扬北京的文化底蕴,彰显北京的大气与骄傲。这是北京才拿得出来的命题。
材料提示,已定下写作的指向,“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历史的厚重,现实的跨越,“符号”的实际指征,都可流入笔端。
可叙可议,写好也难。
5.上海卷
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据说,高考过后,“我想握住你的手”,一夜响遍申城。上海人的温润、细腻、委婉,反映在命题上,独领“考坛”风骚。
摆脱纯道德说教、泛政治窠臼,由纯理性归于感性。好题:清新、亲切、亲和。它的价值在于导向社会走向和谐,直抵人人的心灵,孕育人人心中的一份美好,导引人人情感的释放。
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实施的交流、沟通、对话的鲜活理念,而且蕴涵着及其丰富的外延。
6.天津卷
释义式命题作文。《愿景》。
词是“新”词,格调老套。
最先知道这个词,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时,在他的演讲中就反复听到过,才知道了在台湾,是把“前景”叫着“愿景”的。其时颇感新鲜,“愿景”,愿望中的前景,觉得台湾人“造词”有灵性。
拿来作命题,其指向不外是:前景、理想、远景、宏图……
易空泛、易宿构。
7.广东卷
命题式材料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
这也是一则寓言故事。很切合广东人创新的精神。寓意:创造自在心中;思想先行;用心才能创新;隐喻:心中自有“天使”;创新的思想才能有创新的成果;用心创造,还要踏实去做;意在笔先……
具思辨性。关键词:一刀一刀,用心。
8.福建卷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从“创新思维课”的三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作文。
材料来自“课堂”,取自古今中外。
据福建考生反映:大多数考生不认识戈多(其实《等待戈多》,就在高中语文第五册),再加上对选自《三国演义》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印象不太深刻,很多考生都选择了第三个话题(“留下一点空白”)。考后,有考生开玩笑地说,还不如出“姚明来了”或“康熙来了”这类话题。看来,“创新思维课”只是虚拟。
其实,三个话题都有点意思,但考生如果不认识“戈多”、不懂得“孔明”(借箭),就有麻烦了。
9.重庆卷
命题式话题作文。由“走与停”,引发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
自然嬗变、社会发展、历史演进、人生变幻,等等,都有走(前进、发展)与停(停顿、休整、反思)等。
话题宏大,取材面宽,思辨性强。
10.山东卷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现代寓言。
寓意:看事物的角度(事物的两面性);美好的东西也有缺陷、光彩的背后也有朴实(事物的常态)……隐喻:换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与探索……
易生发、易联想、易开掘,具思辨性。
11.湖北卷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写“三”的话题,应了湖北人对数字的情愫。
“三”字词语意义的开掘,强调“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除试题标举的“三”字语词具正面意义外,还可反弹琵琶:“事不过三”、“不三不四”、“三教九流”、“三寸之舌”、“三人成虎”、“三心二意”、“三头六臂”、“三气周瑜”、“三分天下”……
“三”本身就极具辩证,以“三”入题,富生活、情趣、哲理,颇具荆楚文化特色。
12.浙江卷
标题式话题作文。《生无所息/生有所息》。
《现代汉语词典》,“生存、活”,“生命”,“具有生命力的”;息:“休息、停止”。生无所息,即是指只要生存于这个物质世界上、凡具有生命力的物质或是有生命的物质都不会停止活动(运动)。
本命题即“无所息”与“有所息”的思辨、辩证(善待生活;善待生命;工作着和休息着,都是快乐的),类似于辩论会上的“正方”、“反方”。
13.安徽卷
标题式话题作文。以“读”字为题写一篇作文。
“读”自己,“读”他人,“读”社会,“读”人生,“读”自然——“读”大写的书——这是“读”的范围。“读”的方略——“读”是面对,是探索,是了解,是超越;是思索、感悟和品味。这是命题给考生圈定的框框。因此,考生只需做“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阐发。
其实,“读”,有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的“读”;有“行万里路,读万里书”的“读”;有“朝闻道,夕可死也”的“读”;有“不求甚解”的“读”、“观其大略”的“读”、“字斟句酌”的“读”……
此类作文题,学生当不感陌生。
14.湖南卷
命题作文。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纯命题作文。“意气”:意气风发、意气高昂、书生意气;意气相投;意气用事、闹意气……
这是对“意气”的思辨、辩证。
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及有关自主命题的省区共计命题18道,下面分“简说”和“述评”两部分,略作分析。
一、十八套作文题简说
1.全国卷Ⅰ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要求考生就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事实,造成的原因,以及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写一篇文章。
学生自己是“读书的人”,他明白,他在读书、以及他为什么读书。但,“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几个百分比从何而来,有何价值)以及“越来越少”的是什么样的人群和“读书”的涵义(“读”多少时间、“读”多大数量、“读”什么内容才叫“读书”),他们全然不知(他们只知道有学生在校“读书”,却并没有读书)。对全然不知的问题,无法谈。况且,读书,是属于个人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个人化的行为,这就更不好谈了。
“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都是表面现象,不是“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深层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学生不明白。
现象不清,原因不明,考生怎么写?
2.全国卷Ⅱ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根据“乌鸦学鹰”的故事,写一篇作文。
这是一则寓言。寓意:不自量力、忘乎所以、好高骛远、东施效颦;孩子眼中的乌鸦则是:初生牛犊(敢想敢干敢作为)、失败英雄……;隐喻:量力而行、趋时而动、知己知彼……
可从多角度开掘(乌鸦的“傻”与“可爱”,尤其要关注孩子眼中乌鸦的“可爱”)。
3.全国卷Ⅲ
标题式话题作文。以“书”为话题作文。
卷Ⅰ的演化。可说“书”,可谈“读书”,可讲“人与书”及“读书与做人”……
平易,有话可说。
4.北京卷
命题式材料作文。《北京的符号》。
宣扬北京的文化底蕴,彰显北京的大气与骄傲。这是北京才拿得出来的命题。
材料提示,已定下写作的指向,“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历史的厚重,现实的跨越,“符号”的实际指征,都可流入笔端。
可叙可议,写好也难。
5.上海卷
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据说,高考过后,“我想握住你的手”,一夜响遍申城。上海人的温润、细腻、委婉,反映在命题上,独领“考坛”风骚。
摆脱纯道德说教、泛政治窠臼,由纯理性归于感性。好题:清新、亲切、亲和。它的价值在于导向社会走向和谐,直抵人人的心灵,孕育人人心中的一份美好,导引人人情感的释放。
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实施的交流、沟通、对话的鲜活理念,而且蕴涵着及其丰富的外延。
6.天津卷
释义式命题作文。《愿景》。
词是“新”词,格调老套。
最先知道这个词,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时,在他的演讲中就反复听到过,才知道了在台湾,是把“前景”叫着“愿景”的。其时颇感新鲜,“愿景”,愿望中的前景,觉得台湾人“造词”有灵性。
拿来作命题,其指向不外是:前景、理想、远景、宏图……
易空泛、易宿构。
7.广东卷
命题式材料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
这也是一则寓言故事。很切合广东人创新的精神。寓意:创造自在心中;思想先行;用心才能创新;隐喻:心中自有“天使”;创新的思想才能有创新的成果;用心创造,还要踏实去做;意在笔先……
具思辨性。关键词:一刀一刀,用心。
8.福建卷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从“创新思维课”的三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作文。
材料来自“课堂”,取自古今中外。
据福建考生反映:大多数考生不认识戈多(其实《等待戈多》,就在高中语文第五册),再加上对选自《三国演义》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印象不太深刻,很多考生都选择了第三个话题(“留下一点空白”)。考后,有考生开玩笑地说,还不如出“姚明来了”或“康熙来了”这类话题。看来,“创新思维课”只是虚拟。
其实,三个话题都有点意思,但考生如果不认识“戈多”、不懂得“孔明”(借箭),就有麻烦了。
9.重庆卷
命题式话题作文。由“走与停”,引发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
自然嬗变、社会发展、历史演进、人生变幻,等等,都有走(前进、发展)与停(停顿、休整、反思)等。
话题宏大,取材面宽,思辨性强。
10.山东卷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现代寓言。
寓意:看事物的角度(事物的两面性);美好的东西也有缺陷、光彩的背后也有朴实(事物的常态)……隐喻:换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与探索……
易生发、易联想、易开掘,具思辨性。
11.湖北卷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写“三”的话题,应了湖北人对数字的情愫。
“三”字词语意义的开掘,强调“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除试题标举的“三”字语词具正面意义外,还可反弹琵琶:“事不过三”、“不三不四”、“三教九流”、“三寸之舌”、“三人成虎”、“三心二意”、“三头六臂”、“三气周瑜”、“三分天下”……
“三”本身就极具辩证,以“三”入题,富生活、情趣、哲理,颇具荆楚文化特色。
12.浙江卷
标题式话题作文。《生无所息/生有所息》。
《现代汉语词典》,“生存、活”,“生命”,“具有生命力的”;息:“休息、停止”。生无所息,即是指只要生存于这个物质世界上、凡具有生命力的物质或是有生命的物质都不会停止活动(运动)。
本命题即“无所息”与“有所息”的思辨、辩证(善待生活;善待生命;工作着和休息着,都是快乐的),类似于辩论会上的“正方”、“反方”。
13.安徽卷
标题式话题作文。以“读”字为题写一篇作文。
“读”自己,“读”他人,“读”社会,“读”人生,“读”自然——“读”大写的书——这是“读”的范围。“读”的方略——“读”是面对,是探索,是了解,是超越;是思索、感悟和品味。这是命题给考生圈定的框框。因此,考生只需做“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阐发。
其实,“读”,有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的“读”;有“行万里路,读万里书”的“读”;有“朝闻道,夕可死也”的“读”;有“不求甚解”的“读”、“观其大略”的“读”、“字斟句酌”的“读”……
此类作文题,学生当不感陌生。
14.湖南卷
命题作文。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纯命题作文。“意气”:意气风发、意气高昂、书生意气;意气相投;意气用事、闹意气……
这是对“意气”的思辨、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