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7期 ID: 355810

[ 蒋念祖 文选 ]   

呼唤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

◇ 蒋念祖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实施。在此过程中,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泛人文化”倾向。
  比如,在教材编排上,否定知识体系,甚至“能力训练”一类的词语也被视为禁忌。我们见到的各种教材,仍然是“文选型”的。变革最大的是都以话题组织课文,这对增加教材的人文内涵确实有好处。问题是以人文话题组织单元了,许多教材便不提什么语文知识,似乎一提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基础训练等就触犯了禁忌。我们认为,科学的态度是对于语文知识进行具体分析。以前常说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这些基础知识中,有些似乎学了暂时未必有用,比如语法修辞。但是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中国人,不仅会听说读写,而且对为何如此这般遣词造句能够道出个所以然来,对于语言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形成理性认识,也不是过高要求吧?这些知识与课文没有直接联系,完全可以单独成书,让学生在需要时“建构”也好,有兴趣时自行翻检也好,大可不必完全否定。还有一些语文知识,比如文章学,学习一点,无论是学习科学作品还是学习文学作品,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把文章学中陈述性的知识,转变为近乎实用阅读学、实用写作学的程序性知识或方法策略性知识,那么对学生的阅读写作都可能产生具体的指导作用。如果组织教学单元时,不仅着眼于“话题”,也兼顾到文体,这些知识完全可以成为教学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说来,语文能力包括语文能力和语篇能力,语文能力就是语感,是个体对语言现象直觉感受、判别、领悟、贮存,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表达生成的评估监控能力,它又包括字词感和语句感——这些主要依靠实践中的积累、感悟;语篇能力语境、语用和语体、文体,这些方面能力的形成,则必须有知识的支撑,经由理性的分析思考实践的历练。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对这些知识重视不够,现在由于过分否定知识学习,片面强调感悟,忽略理性分析,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发展必然产生消极影响。还有一些知识,比如哲学、文化学、思维科学、审美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思维品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33)的培养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正如《语文教育展望》一书中所说:“合意的能力要靠适当的知识来构建。”落实新课程标准,当务之急是建构新的语文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当然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但是如果教材编写者、教学工作的实施者自己都心中无数,放弃了主导作用,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生的自我建构又从何谈起?
  钟启泉先生在他新近编著出版的《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一书中,从学科教学与学力理论的角度提出:“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目标,大体有四个组成部分:①关心、动机、态度;②思考力、判断力;③技能;④知识、理解。这四个视点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学力观。”语文学科由于它的综合特征和实践性能,尤其需要逐步形成学生多方面的言语技能,以最终养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构筑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学生多种言语技能的形成,需要多种语文知识的指引,而不能靠他们自己在言语实践中去盲目摸索。韩雪萍在《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2002年8月提交全国中语会论文)一文中的见解颇值得重视:“第一、当前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比较陈旧、贫乏和存在空缺。这种状态不利于学生语文智力和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培养他们语文动机、态度和价值观念。只有新鲜、丰富、有适当难度和有组织的语文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第二、引进当代知识分类学的观点,更新语文基础知识项目;遵循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探索语文知识的分类和系统;是当前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三、在语文课程的建设中应开拓言语研究的新视野,以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应开拓方法论研究的新视野,以引进充分的而又实用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了体现“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新语文读本》(42本,刘锡庆、倪文锦、蒋念祖主编)其中综合读本着力体现科学人文话题和语文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中国教育报》多次发表文章给予高度评价。
  大多数教材在选文和单元话题的设置上,对于科学作品和科学话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科学作品的确难选难教,但是目前教材中科学作品和文学作品、科学话题和人文话题的比例失衡现象太严重了,简直不成比例。(选文质量也有待提高,可是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这样的经典课文居然被所有教材删除了;老课文换成新课文未必就好,未必能给人新感受。)其实无论从培养语言能力考虑还是从培养科学素养考虑,在教材选文上,既重视入选文学作品,也应重视入选科学作品(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由偏重科普作品逐渐过渡到一定难度的科学作品);在教材编排上,既重视设置人文话题,也应重视设置科学话题。没有足够的科学作品作为课文,没有相关的话题,也就没有了科学矢口识的介绍,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培养熏陶,那么培养发展科学素质,培养发展科学语言素养,无疑成为一句空话。学生考试最怕的是科技文阅读,原因就是平时既缺少相关科学知识的积累,也不熟悉科学的思维方法,不熟悉也不喜欢科学语言,核心是缺乏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教材编写、教学改革上人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光靠做科技文阅读题,只在应试技巧上兜圈子,只会越做越糟糕。凭心而论,进入大学,大多数学生非得读科技文,写科技文,所以考试考科技文阅读没考错,应该考(甚至还应该考科技文写作),问题是我们应考的方法头痛医头脚痛医治脚,当然不会有好结果。当然,培养发展科学素养,主要依靠数理化等科学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不该喧宾夺主;但是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语文教材中入选科学作品、设置科学话题,从目标上看应当着眼于科学语言的培养发展,从内容上看可以着眼于各门科学学科和理科文科的边缘地带,弥补单科理科教学的不足。这对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确实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的确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语文教育出现了与传统派不同的革新派。他们主张以主题(话题)组织单元,但是“主题”涉及科学和社科、人文各个领域;他们还主张语文教材的选材不应该局限于文学作品,同时也涉及社会科学的不少内容。80年代,英国语文教育中革新派取得了稳定的地位(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瞻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这个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违背科学态度、辨证观点的“泛人文化”倾向:语文基础知识被忽略;教师作用被弱化;讲授式教学法遭冷遇;课本的作用被淡化;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被丢失(代保民、丁雪梅:《语文课,我们正失去什么》,《中国教育报》2005年9.15)——课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实施。在此过程中,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泛人文化”倾向。
  比如,在教材编排上,否定知识体系,甚至“能力训练”一类的词语也被视为禁忌。我们见到的各种教材,仍然是“文选型”的。变革最大的是都以话题组织课文,这对增加教材的人文内涵确实有好处。问题是以人文话题组织单元了,许多教材便不提什么语文知识,似乎一提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基础训练等就触犯了禁忌。我们认为,科学的态度是对于语文知识进行具体分析。以前常说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这些基础知识中,有些似乎学了暂时未必有用,比如语法修辞。但是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中国人,不仅会听说读写,而且对为何如此这般遣词造句能够道出个所以然来,对于语言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形成理性认识,也不是过高要求吧?这些知识与课文没有直接联系,完全可以单独成书,让学生在需要时“建构”也好,有兴趣时自行翻检也好,大可不必完全否定。还有一些语文知识,比如文章学,学习一点,无论是学习科学作品还是学习文学作品,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把文章学中陈述性的知识,转变为近乎实用阅读学、实用写作学的程序性知识或方法策略性知识,那么对学生的阅读写作都可能产生具体的指导作用。如果组织教学单元时,不仅着眼于“话题”,也兼顾到文体,这些知识完全可以成为教学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说来,语文能力包括语文能力和语篇能力,语文能力就是语感,是个体对语言现象直觉感受、判别、领悟、贮存,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表达生成的评估监控能力,它又包括字词感和语句感——这些主要依靠实践中的积累、感悟;语篇能力语境、语用和语体、文体,这些方面能力的形成,则必须有知识的支撑,经由理性的分析思考实践的历练。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对这些知识重视不够,现在由于过分否定知识学习,片面强调感悟,忽略理性分析,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发展必然产生消极影响。还有一些知识,比如哲学、文化学、思维科学、审美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思维品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33)的培养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正如《语文教育展望》一书中所说:“合意的能力要靠适当的知识来构建。”落实新课程标准,当务之急是建构新的语文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当然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但是如果教材编写者、教学工作的实施者自己都心中无数,放弃了主导作用,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生的自我建构又从何谈起?
  钟启泉先生在他新近编著出版的《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一书中,从学科教学与学力理论的角度提出:“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目标,大体有四个组成部分:①关心、动机、态度;②思考力、判断力;③技能;④知识、理解。这四个视点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学力观。”语文学科由于它的综合特征和实践性能,尤其需要逐步形成学生多方面的言语技能,以最终养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构筑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学生多种言语技能的形成,需要多种语文知识的指引,而不能靠他们自己在言语实践中去盲目摸索。韩雪萍在《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2002年8月提交全国中语会论文)一文中的见解颇值得重视:“第一、当前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比较陈旧、贫乏和存在空缺。这种状态不利于学生语文智力和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培养他们语文动机、态度和价值观念。只有新鲜、丰富、有适当难度和有组织的语文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第二、引进当代知识分类学的观点,更新语文基础知识项目;遵循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探索语文知识的分类和系统;是当前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三、在语文课程的建设中应开拓言语研究的新视野,以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应开拓方法论研究的新视野,以引进充分的而又实用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了体现“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新语文读本》(42本,刘锡庆、倪文锦、蒋念祖主编)其中综合读本着力体现科学人文话题和语文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中国教育报》多次发表文章给予高度评价。
  大多数教材在选文和单元话题的设置上,对于科学作品和科学话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科学作品的确难选难教,但是目前教材中科学作品和文学作品、科学话题和人文话题的比例失衡现象太严重了,简直不成比例。(选文质量也有待提高,可是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这样的经典课文居然被所有教材删除了;老课文换成新课文未必就好,未必能给人新感受。)其实无论从培养语言能力考虑还是从培养科学素养考虑,在教材选文上,既重视入选文学作品,也应重视入选科学作品(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由偏重科普作品逐渐过渡到一定难度的科学作品);在教材编排上,既重视设置人文话题,也应重视设置科学话题。没有足够的科学作品作为课文,没有相关的话题,也就没有了科学矢口识的介绍,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培养熏陶,那么培养发展科学素质,培养发展科学语言素养,无疑成为一句空话。学生考试最怕的是科技文阅读,原因就是平时既缺少相关科学知识的积累,也不熟悉科学的思维方法,不熟悉也不喜欢科学语言,核心是缺乏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教材编写、教学改革上人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光靠做科技文阅读题,只在应试技巧上兜圈子,只会越做越糟糕。凭心而论,进入大学,大多数学生非得读科技文,写科技文,所以考试考科技文阅读没考错,应该考(甚至还应该考科技文写作),问题是我们应考的方法头痛医头脚痛医治脚,当然不会有好结果。当然,培养发展科学素养,主要依靠数理化等科学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不该喧宾夺主;但是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语文教材中入选科学作品、设置科学话题,从目标上看应当着眼于科学语言的培养发展,从内容上看可以着眼于各门科学学科和理科文科的边缘地带,弥补单科理科教学的不足。这对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确实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的确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语文教育出现了与传统派不同的革新派。他们主张以主题(话题)组织单元,但是“主题”涉及科学和社科、人文各个领域;他们还主张语文教材的选材不应该局限于文学作品,同时也涉及社会科学的不少内容。80年代,英国语文教育中革新派取得了稳定的地位(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瞻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这个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违背科学态度、辨证观点的“泛人文化”倾向:语文基础知识被忽略;教师作用被弱化;讲授式教学法遭冷遇;课本的作用被淡化;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被丢失(代保民、丁雪梅:《语文课,我们正失去什么》,《中国教育报》2005年9.15)——课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实施。在此过程中,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泛人文化”倾向。
  比如,在教材编排上,否定知识体系,甚至“能力训练”一类的词语也被视为禁忌。我们见到的各种教材,仍然是“文选型”的。变革最大的是都以话题组织课文,这对增加教材的人文内涵确实有好处。问题是以人文话题组织单元了,许多教材便不提什么语文知识,似乎一提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基础训练等就触犯了禁忌。我们认为,科学的态度是对于语文知识进行具体分析。以前常说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这些基础知识中,有些似乎学了暂时未必有用,比如语法修辞。但是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中国人,不仅会听说读写,而且对为何如此这般遣词造句能够道出个所以然来,对于语言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形成理性认识,也不是过高要求吧?这些知识与课文没有直接联系,完全可以单独成书,让学生在需要时“建构”也好,有兴趣时自行翻检也好,大可不必完全否定。还有一些语文知识,比如文章学,学习一点,无论是学习科学作品还是学习文学作品,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把文章学中陈述性的知识,转变为近乎实用阅读学、实用写作学的程序性知识或方法策略性知识,那么对学生的阅读写作都可能产生具体的指导作用。如果组织教学单元时,不仅着眼于“话题”,也兼顾到文体,这些知识完全可以成为教学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说来,语文能力包括语文能力和语篇能力,语文能力就是语感,是个体对语言现象直觉感受、判别、领悟、贮存,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表达生成的评估监控能力,它又包括字词感和语句感——这些主要依靠实践中的积累、感悟;语篇能力语境、语用和语体、文体,这些方面能力的形成,则必须有知识的支撑,经由理性的分析思考实践的历练。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对这些知识重视不够,现在由于过分否定知识学习,片面强调感悟,忽略理性分析,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发展必然产生消极影响。还有一些知识,比如哲学、文化学、思维科学、审美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思维品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33)的培养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正如《语文教育展望》一书中所说:“合意的能力要靠适当的知识来构建。”落实新课程标准,当务之急是建构新的语文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当然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但是如果教材编写者、教学工作的实施者自己都心中无数,放弃了主导作用,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生的自我建构又从何谈起?
  钟启泉先生在他新近编著出版的《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一书中,从学科教学与学力理论的角度提出:“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目标,大体有四个组成部分:①关心、动机、态度;②思考力、判断力;③技能;④知识、理解。这四个视点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学力观。”语文学科由于它的综合特征和实践性能,尤其需要逐步形成学生多方面的言语技能,以最终养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构筑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学生多种言语技能的形成,需要多种语文知识的指引,而不能靠他们自己在言语实践中去盲目摸索。韩雪萍在《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2002年8月提交全国中语会论文)一文中的见解颇值得重视:“第一、当前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比较陈旧、贫乏和存在空缺。这种状态不利于学生语文智力和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培养他们语文动机、态度和价值观念。只有新鲜、丰富、有适当难度和有组织的语文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第二、引进当代知识分类学的观点,更新语文基础知识项目;遵循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探索语文知识的分类和系统;是当前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三、在语文课程的建设中应开拓言语研究的新视野,以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应开拓方法论研究的新视野,以引进充分的而又实用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了体现“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新语文读本》(42本,刘锡庆、倪文锦、蒋念祖主编)其中综合读本着力体现科学人文话题和语文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中国教育报》多次发表文章给予高度评价。
  大多数教材在选文和单元话题的设置上,对于科学作品和科学话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科学作品的确难选难教,但是目前教材中科学作品和文学作品、科学话题和人文话题的比例失衡现象太严重了,简直不成比例。(选文质量也有待提高,可是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这样的经典课文居然被所有教材删除了;老课文换成新课文未必就好,未必能给人新感受。)其实无论从培养语言能力考虑还是从培养科学素养考虑,在教材选文上,既重视入选文学作品,也应重视入选科学作品(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由偏重科普作品逐渐过渡到一定难度的科学作品);在教材编排上,既重视设置人文话题,也应重视设置科学话题。没有足够的科学作品作为课文,没有相关的话题,也就没有了科学矢口识的介绍,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培养熏陶,那么培养发展科学素质,培养发展科学语言素养,无疑成为一句空话。学生考试最怕的是科技文阅读,原因就是平时既缺少相关科学知识的积累,也不熟悉科学的思维方法,不熟悉也不喜欢科学语言,核心是缺乏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教材编写、教学改革上人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光靠做科技文阅读题,只在应试技巧上兜圈子,只会越做越糟糕。凭心而论,进入大学,大多数学生非得读科技文,写科技文,所以考试考科技文阅读没考错,应该考(甚至还应该考科技文写作),问题是我们应考的方法头痛医头脚痛医治脚,当然不会有好结果。当然,培养发展科学素养,主要依靠数理化等科学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不该喧宾夺主;但是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语文教材中入选科学作品、设置科学话题,从目标上看应当着眼于科学语言的培养发展,从内容上看可以着眼于各门科学学科和理科文科的边缘地带,弥补单科理科教学的不足。这对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确实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的确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语文教育出现了与传统派不同的革新派。他们主张以主题(话题)组织单元,但是“主题”涉及科学和社科、人文各个领域;他们还主张语文教材的选材不应该局限于文学作品,同时也涉及社会科学的不少内容。80年代,英国语文教育中革新派取得了稳定的地位(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瞻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这个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违背科学态度、辨证观点的“泛人文化”倾向:语文基础知识被忽略;教师作用被弱化;讲授式教学法遭冷遇;课本的作用被淡化;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被丢失(代保民、丁雪梅:《语文课,我们正失去什么》,《中国教育报》2005年9.1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