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高考作文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由原来题旨性的材料转变为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材料,使学生更自由地发挥写作能力,是为“话题作文”。为此,有必要进行一些理性思考,来加强对高考写作的引导。
一、写作时应重视“材料”“提示”“注意”等事项,加强审题意识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型材料大都由三大块组成,开头提供原材料的“材料块”,中间解释材料的“提示块”,最后有要求材料的“注意块”。这三大块务必仔细慎重阅读,全面加强审题意识,才能够充分理解本话题作文的寓意要领,万不可粗枝大叶或走马观花,即要审好题需从这三方面人手,作到准确无误。近几年有许多考生一看是“话题作文”便“放松警惕”,认为只要所写内容与材料话题“沾边”就符合题意,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与否,这是大错特错的。须知话题作文是宽泛性作文,但不是无限制作文,不是不需审题的作文。从深层次上看话题作文应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形式,相比之下,只是话题作文在审题立意方面没有材料作文那么严密、死板,但话题作文审题的主要任务就是审明话题范围,故还须把好审题这一关。
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作文题开端“材料块”是在科学合理化的史料中展开的,许多考生由于没有理解审清这一块,只注意到“注意块”的“大胆想象”而导致了不少考生出现了胡思乱想、违背逻辑的荒唐话,没有科学依据的“放胆文”。2000年高考作文许多同学写自己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经历遇到许多问题,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都是审题不严造成的。2001年“诚信”与前两年作文却又有不同,即话题作文范围大大减小,只定在“诚实”之内且必须全面透彻地理解审清“诚信”二字的全面内涵,如果还按前两年的老思维去做,势必造成以偏概全的失误。既然话题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形式,因而材料仍然是写作的依据。话题从材料中来,就一定与材料有关系。所以审题一方面仍然要审明“材料块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审清其他两块材料。
二、加强文体写作意识
话题作文最显明特点之一就是不限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提供了宽泛的自由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自由挥翰、伸张个性。但这几年高考作文却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出现了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分不清互杂的文章,是记叙文又像议论文,是议论文却像记叙文,其他分不清文体的作文美其名曰“散文”。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两不像”或“三不像”的作文,部分学生还错误地认为是话题作文只讲究内容而无须注重文体。此类作文最大的毛病一是无文体,二是表述混乱,三是空洞无物。要知道话题作文的“不限文体”不是不要文体,这是违背写作要求的,确切说更要加强文体写作意识。从写作学来看“文”者必依附于“体”才能表达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是文章必定有体式,古人说“作文必先定体”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不同类型的体裁,尤其是表达型体裁,其主题呈现方式各不相同”(金振邦《阅读与写作》)。也由于体裁的不同不仅文章的结构、语言、题材不同,更重要的是表达方法不同。是记叙文就要按照一定线性流程叙述,去叙事写入状物。是议论文就要进行判断和推理,去分析解决问题。是说明文就要对事理概念进行揭示,去介绍说明事物。是小说就要设置情节和塑造人物,去反映社会现实。是散文就要进行情感的宣泄和抒发,去表现丰富细腻的真实情感。即按照一定的文体去做,才能表达清晰,言之有物。避免空洞宽泛的无病呻吟、重复哕嗦、前拉后扯之文。
更重要的是显明的文体写作能够为阅卷教师提供一个更明晰更准确的评判标准。话题作文本身的特征比较活,故而它的评判标准年年在改进。什么“基础等级”、“发展等级”、“感情真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那么切实可行。它只是在大范围内作了一定的限制,但针对每一位考生的作文来说就有些模糊了。英国特伦斯·卡勒说得好:“体裁的概念提供了指导读者文体遭遇时的标准或期望,减少了它的复杂性或确切地说给它以可知的形式,使我们严格地按照它的原意来阅读,赋予它以语境和框架。”那么考生的第一读者就是阅卷老师。故明确的文体特征更有利于在老师的评判中下准分数。
所以只要审明了材料,动笔时就想好我要写什么体式的文章,再按照本体式特征,构思成文,自觉地加强文体意识才能避免空洞说理、叙事、抒情。更能使作文深得老师的“青睐”而得高分。
[作者通联:湖北武汉十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