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7期 ID: 355816

[ 姚文良 文选 ]   

人生因残缺遗憾而完美

◇ 姚文良

  悲剧是最震撼人心的艺术。它那种因美的毁灭所激荡起来的情感冲击,是其它作品所无法比拟的。悲剧主人公命运的残缺遗憾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它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在教学中去体验它、表述它,并希望由此而使学生受到感悟、熏陶,从而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感恩……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女主人公杜十娘是个名妓,她不甘做王孙公子们寻欢取乐的玩物,真诚地追求爱情,并为此不惜牺牲一切。长期以来,人们对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和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行了多种猜测和诠释。但迄今仍未找到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我们经常说,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其艺术魅力永远都无法穷尽,这里我们对杜十娘这一悲剧人物形象作一些理性分析。
  这一出悲剧引入思考的问题是:美丽、热情、聪明的杜十娘为什么不凭自己的能力自己赎出自己?为什么不把实情告诉李甲?为什么不另觅知音或者泛舟江海,摆脱被人买卖的悲惨命运?这些对她来说都不费吹灰主力。为什么一定要去自杀?杜十娘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其实,她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甚至也不是婚姻,而是一份“生死无憾”的真情。怎样才是“生死无憾”的真情,杜十娘没有说,但从她不肯用百宝箱苟全得到幸福,不肯接受被买卖的命运等种种举动,可以看出,她渴望自己的情人不把自己当作可以随意买卖的烟花,而是相濡以沫的伴侣。这种真情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珍爱,她诚挚地爱着李甲,也渴望得到李甲无私的爱。应该认为杜十娘追求的是一种与物质财富利益无关的平等的爱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和相互吸引,是人间至善至美的情感。
  杜十娘身份低微,属于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意欺侮的对象。出卖色相的血泪人生把她视为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两性之爱也打上了金钱的烙印,使她感受到深重的欺侮和伤害。因此,她急于从良,却不肯告诉李甲自己有百宝箱,不敢在爱情的天平上为自己增加一颗砝码。虽然,她是个名妓,但人性中的真、善、美在她的身上照样发出熠熠夺目的光辉。她知道尊重自己、关怀他人,美好的爱情之花应在纯洁的心灵深处绽放。可是,这一切追求却被现实击得粉碎。她不计得失追求的真情走了样,变了味。她向江心的一跃,这是绝望中的坚持,绝情中的深情,冷酷中的温柔。
  从不幸的遭遇到生命的结束,杜十娘的一生令人感叹不已。但生活就是这样复杂而多变。人们总是愿意追求花好月圆,很少有人留意凄风苦雨。其实,残缺遗憾也是人生的另一种完美形式,是人生的真实再现,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地表的高低起伏,造就了地球的完美。风霜雨雪、雷鸣闪电、火山地震,造就了地球的勃勃生机。米洛斯那断臂的维纳斯是世界雕塑艺术的经典,女神尽管双臂残缺,却并没有损伤她的完美,反而给人以更加完美的艺术想象。2005年的春节晚会,一下子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邰丽华以及她领衔的舞蹈《干手观音》。在无声的世界里,邰丽华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给人带来了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不要去追求人生的至善至美,追求绝对的完美也许只是一种梦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月有圆缺,花有开落,残缺遗憾成全了美丽。在赏析杜十娘这一典型人物中,我们只有从这一角度去思考,才会获得最大的美的享受。而在悲剧作品教学中,多少年来,我们对悲剧主人公,许多时侯总是把他们作为反面教材,用一种冷漠的批判的态度对待他们。往往让学生对悲剧人物产生恐惧感、厌恶感,这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是无益的。
  亚里斯多德说:“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悲剧主人公许多“以不幸的结局收场。”但这并不是说,悲剧使我们感到悲哀,从而抛弃生存的意志,“最后引导退让”。而是告诉我们悲剧是以否定的形式达到更好的肯定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悲剧主人公的人生之路许多是残缺的,令人遗憾的。在苦难和毁灭中,人们看见了美好人生被毁灭的惨烈现实,从而引起对美好人生的肯定和对丑恶势力的否定。进而鼓舞人们为美好人生而奋斗。窦娥的毁灭,使我们领略了中国女子伸张正义的勇气和无畏;阿Q的毁灭,使我们扬起了改造国民灵魂的激情;杜十娘的毁灭,使我们目睹了一个女子的柔情刚烈、视死如归。因此,在悲剧作品的教学中,我们要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引导学生在苦难和毁灭中看到人生的价值,人生一帆风顺固然令人欣慰,但人生的残缺遗憾也是另一种完美。把握作品的底蕴,对悲剧人物多一点同情、怜悯,少一点指责、漫骂。让感情从低回中昂起,领略悲剧的特殊美感,使“美”在毁灭中呈现并升华,从而赋予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浓的美学色彩。
  [作者通联:云南屏边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