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7期 ID: 355820

[ 王赛云 文选 ]   

巧用活用课文注释

◇ 王赛云

  任何一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课文注释部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也是学习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从课文注释的内容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介绍课文的出处、作者、写作背景。2.词语注音、解释。3.课外知识性补充注释。《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注释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语文课堂上的工具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落实词语、拓展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巧妙得当地运用这些注释知识,对提高深堂教学效率大有帮助。
  
  一、利用注释积累词汇
  
  词语注释是课文注释的主体,既为学生自学课文提供了方便,又为词语教学提供了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词语注释,可以促使学生有计划地掌握丰富的词汇,并且锻炼学生解释词语语境意义的能力。在高中学习阶段中,每个学生大约要掌握4500个汉字,如果集中进行词汇教学,不仅枯燥,而且很难落实。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词语的点滴积累,借助于课文的词语注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识记汉字的字音和字形,掌握词义。比如,《祝福》(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以下课文出处均同)一文,对课文的词语注释就有71处。其中,多音字有:监(jian)生、朱拓(ta)、间(jian)或一轮、不更(geng)事、吓(he)、新正(zheng)、强(jiang);容易混淆读错字音的有:银镯(zhuo)子、寒暄(xuan)、形骸(hai)、桌帏(wei)、讪讪(shan)、惴惴(zhui)、歆(xin)享;生僻不常用的有:陈抟(tuan)老祖、蹙(cu)缩、醴(li);特殊读音有:怜(ling)俐(现写做“伶俐”)。这些注释出来的词语就可以作为本课词语教学的识记重点,学生在课前多加诵读,教师在课后加强检查,长期坚持,不断巩固,学生就可以掌握数量可观的汉字。
  
  二、利用注释感知课文
  
  课文注释,是学生自读课文的重要凭借。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可以利用课文注释来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大致理解文意。教师在布置课文预习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借助课文注释,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落实重点的字词句知识,促使学生认真地去探究思考,从而领会课文。比如,《鸿门宴》一文,涉及的文言文知识比较丰富,可以布置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进行知识归类:1.通假字,有“距、内、要、背、蚤”等。2.词类活用,有“善、故、兄、籍、从、翼、王”等等。3.一词多义,有“为、请、置、胜”等等。4.文言句式,有“为之奈何”、“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何辞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等等。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对字词句知识进行初步梳理,老师在课堂上加以重点点拨,有利于学生积累的文言词汇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利用注释来预习课文,学生基本上能用现代文翻译文言文,对课文的把握理解程度能达到50%以上。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教师又能够大大节省课堂的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三、利用注释拓展知识
  
  每篇课文都有对题目的注释,或指出课文的出处,或对作者作品进行简单介绍,或解释题目中的有关词语,或说明编辑对原文是否有所删改。比如对《菏花淀》的注释:选自《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经作者同意,略有改动。如对《读(伊索寓言)》的注释: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诗论《谈艺录》,学术论著《管锥篇》,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这类注释,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版本知识,读书要选择最佳版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注释寻找原文,将改文与原文进行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还为学生课外阅读作者其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查找的线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还有一些课外知识性的注释,介绍相关的一些文学知识,如地名、人名、典故等等,有不少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这些词语反映了百科知识,涉及其他学科,趣味性很强,既与课文内容相关,又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与补充。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注释,有生物知识:如“完全花”、“蜜源植物”、“萌蘖”等;有地理知识:如“扶荔宫”、“罗浮山”等;有文人知识:如“尉佗”、“蔡襄”、“文徵明”等;有典故诗文出处知识:如“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等。课堂教学中,巧妙利用这些注释,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利用注释培养质疑探究能力
  
  将课文注释引入课堂内容的讲解分析,能带领学生更深入地去领悟课文。如《米洛斯的维纳斯》,课文注释对维纳斯的介绍是:“……双臂残缺,仍展现出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而作者清冈卓行在这一尊高贵的塑像前,展开想像与思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对比两种不同的见解观点,可以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谈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文注释必须准确、严谨,但是仔细浏览,就会发现一些课文注释存在问题。有些课文注释出现明显错误,如《归去来兮辞》,对“景繄繄以将人”中“景”字注释为:景,通“影”,日光。而初中教材《岳阳楼记》,对“春和景明”中“景”字注释为:景,日光。而有些课文注释又过于简单,如《孔雀东南飞》,对“十六弹箜篌”中“箜篌”的注释为:箜篌,古代弦乐器。注释比较抽象,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文注释,检阅相关的工具书来求证解惑,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课文注释,教师如果引导得法,能帮助学生发现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如(内蒙访古)中对“胡服骑射”的注释,可引出“改革与国家强盛”的课题;如《师说》一文对题目的注释,可引出“唐代古文运动探源”的课题。
  
  五、利用注释丰富教学手段
  
  在设计课文导语时,巧妙地引用课文注释的材料来引出新课,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比如引《南州六月荔枝丹》,课文注释了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信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诵读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分析探讨,可以粗浅地了解荔枝的一些常识:荔枝的产地在南方,味道鲜美,容易腐烂变质。从而激发学生去阅读课文,了解更多关于荔枝的知识。
  还可以利用课文注释设计练习。《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指出:命题的范围由教材课文中出现的作家作品扩展到课文的阅读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等。如《祝福》一文中对《四书衬》注释:宋朝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可以根据这条注释设计文学常识填空题:“四书”由哪四部书组成。也可利用对课文题目的注释来设计选择题的选项,判断文学常识的陈述是否正确,如鲁迅的《拿来主义》,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课文注释是教材的辅助材料,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巧妙而充分地利用这些辅助材料,不仅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需要。
  [作者通联:浙江温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