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在教学一线亲身上过无数次课,也听别人上过无数次课,总有一个想法在脑海里盘旋,一篇阅读课文,读到什么程度,就算到位?教到什么范围,就算到边?语文阅读教学到底有没有轨迹可循,有没有评定阅读教学的客观标准?1988年,撰写《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作者朱绍禹先生指出:“为使学生的读文能力达到更高水平,语文教师需要了解阅读水平可以分几级,在什么情况下达到哪一级才算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这是个衡量阅读能力的标准问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以后的发展关系极大。”基于此,朱先生在其著作中首创性地将阅读水平分为复述性、解释性、评价性、创造性四个层次。
本文试图在朱教授语文“阅读水平层次说”基础上,借助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层次的框架,提出新课程阅读五个层次两个级别,让师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放矢,拾级而上,更好地落实语文新三维目标。
一
所谓阅读层次,就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关要求把必修课文本预定的目标分为五个层次,如图:
1.认识层次。“写了什么?”,这是五个层次中最基本的层次,也是阅读的理解层次,其中,它包含感知文本语言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根据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语言分为对认识内容表述的表层结构和关于认识内容的深层结构,如《荷塘月色》它的表层意义,不难理解是通过对荷塘月色泼墨般描摹渲染,向人们传达身处“另一个天地”淡淡喜悦信息。我们语文老师一般不会满足于此,都还会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情怀,稍作点拨,自然揣摩出先生对动荡不安时局的隐隐忧愁。当然,这个层次,还包含师生对语文因素所传达出的信息进行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涵盖语文基础知识中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绝大因素。
2.鉴赏层次。这个层次包含鉴别和欣赏两个内容,我们知道,语文是各门学科中美的内容最丰富的一门课程,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艺术,古今中外,它展示了无比绚丽的美的世界,在课文方面,还体现在多种多样的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意境等要素。正因为如此,新课程相应作出阅读优秀作品,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要求。通过阅读鉴赏,我们要让学生自觉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知道“写得怎样”,好在哪里?从审美的视角对作品所展示的深邃的意境美、充满人性情感美以及启迪人生的哲理美等进行导读,揭示文本受人们喜爱的深层内涵及在审美教育和精神建构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悟道层次。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道”即是“门道”的“道”,即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学习语文,除了应达到的理解认识和情感体验目的外,还有学以致用的功利目的,这也是新课程在确认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再次强调工具性重要意义的体现。所以我们要与学生一道探讨作者为了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最佳表现所运用的写作规律,知晓“怎样写的?”,这里面,既有表达方法,表现方法,也有构思剪裁方法,还有独特的选字用词造句修辞等方法,由学生加以积累整合,提高书面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4.体验层次。新课程要求我们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与作者交心,进一步体验在文本语言中生命脉搏的跳动,生存意识的节律。你不去点拨学生心灵之光,学生怎么样也不可以体验到《边城》中被淳朴善良、健康人性的人们所包围着的翠翠内心的孤独和隐伏的悲痛。你不去开掘学生思维之泉,哪里能知道封建礼教、迷信、宗法势力、贫穷落后(贺老六的伤寒),以及大自然不可抗力(儿子被狼吃了)等合力作用将一个弱女子祥林嫂致死?知道“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丁玲语)。通过碰撞对话倾听与交流,加上质疑反思分析综合等体验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到什么?”,进而灵感得到激发,理解得到深化,达成程度上的解读共鸣。
5.研究层次;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通过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培养科学精神,开展文化专题研究。这也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在具体操作时,“以课文为例子”,联系已读或未读的文本,利用其相似相通相异之处,拓展阅读,深入发现挖掘探究“还可以怎样写?”通过拓展比照研究,获得具有本质意义和一般规律的认识,使思维和感受趋于敏锐,文本内涵趋于显豁,创新阅读也正基于此。比如对课文中有关农民问题的研究,你把半封建半殖民时期的阿Q精神胜利法、翻身农民老孙头的纯朴和狭隘,改革初期陈奂生潜意识的心理补偿等放到一个平台上“比勘、引证”(叶圣陶语),对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的中国社会是造成农民劣根性病症的根本原因的这样深层次认识的非预设目标自然生成。
二
我们在探讨了阅读的五个层次的具体内涵后,可以发现,这五个层次分别显示着阅读教学的五个不同水准,它们都以前一层次为基础。为叙述和实际操作方便起见,我们不妨再把这五个层次的第一到第三层次划定为一级基本阅读目标,把第四、第五层次划定为二级发展阅读目标。
应该说明的是,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不是要求所有课文的阅读都能达到或必须达到这两级目标的,比如应用文或议论文的阅读,就不一定要达到体验层次或研究层次,一般只要达到一级基本目标即可。在同一模块或单元中,也不强求每一篇都达到所有目标。还有,在五个阅读层次中也不是都要平均布施精力,还应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有所侧重。但是对于一些文学性或思想性较强或情文并茂的中心篇目的阅读,就必须达到二级目标。比如阅读传统课文《荷塘月色》,我们在完成前三个层次的阅读任务后,完全可以就朱先生所营造的“另一天地”,从哲学层面进一步体验作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苦闷和矛盾心理,以及暂时摆脱了世事俗务等所获得的一种心灵的自由,随先生作一次精神“浪游”。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联系《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我的空中楼阁》,甚至还可以链接到《红楼梦》中繁花似锦的大观园,《边城》里牧歌般的湘西茶峒等拓展研究,不难发现,这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和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等一样,也正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宁静的世界也恰是作者临时性的“精神大观园”。
从以上实例可看出,阅读五个层次两级目标的提法不仅符合师生阅读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符合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也符合文本由形式到内容的本质同属性,更有利于凸现新课程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语文阅读教学环节。
[作者通联:江苏丹阳教师进修学校河南商城钟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