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709

[ 陈璧耀 文选 ]   

秋千

◇ 陈璧耀

  关于“秋千”的定义,各家辞书说法不一,《辞海》说是“体育活动用具”,《辞源》说是“传统游戏器械”,《现汉》说是“运动和游戏用具”。三者之中,似以《现汉》所说为好,比较全面。
  关于秋千的起源,一般认为源自汉武帝的后庭绳戏。宋朝张有《复古编》说:“词人高无际作《秋千赋》。汉武帝后庭绳戏,本云千秋,祝寿司也。语讹转为秋千,后人讹为秋千。”按唐代词人高无际的说法,“秋千”原来是叫“千秋”的,取义“千秋万寿”,专用于祈祝汉武千秋之寿。汉武帝当年曾有长生之求,所以后宫盛行此千秋绳戏,无非是迎合武帝长征的欲望。只是后来不知何故,也不知何时颠倒了词序,错讹成了秋千,就一直错到了现在。
  秋千自汉武帝的后庭绳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原来流行于北方,大致在南北朝时传到了南方。作为一种游戏,秋千在唐代时很盛行,是当时类似狂欢的一种娱乐节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天宝下》有一节文字叫“半仙之戏”,说:宫中妃嫔体态轻盈,在秋千上凌空飘荡时,身上的彩衣和绣裙随飞舞,犹如飞天的仙女自天而降,唐明皇看得高兴,就赞之为“半仙之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既有此喜好,长安市民自然竞相仿效,于是风靡一时。杜甫《清明》诗句“万里秋千习俗同”,所反映的便是当时这种风靡全国的景象。到了宋朝,秋千又翻出新的花样来,从陆地移到了水上,被称为“水秋千”。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描绘了水秋千的表演情景:先是杂耍艺人在船尾表演上竿,然后是水秋千表演者登上秋千架荡秋千,荡到踏板与秋千架横梁将平之时的最高处,表演者就双手脱开绳索,凭借秋千的荡力,腾身跃至空中,并有空中翻筋斗,然后入水。这种表演,和现在的跳水运动非常相似。
  秋千游戏,在古代多为女子尤其是大家闺秀“释闺闷”的主要娱乐活动。一般官宦之家的后花园似乎也多有秋千架。如《金瓶梅词话》二十五回写“吴月娘春昼秋千”,就描写了西门府众女眷在花园中扎秋千架和荡秋千的经过。此外,秋千在古代还常是一种季节性的活动,一般在清明寒食期间比较多,如《古今艺术图》说“每至寒食为之”。之所以在清明寒食时比较多,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解释说是“寒食有内修之虞,故令人作秋千蹴鞠之戏动荡之”,意思是说寒食节吃冷食难以消化,所以用荡秋千和蹴鞠的方式来活动筋骨,帮助消化。
  “秋千”以前也写作“鞦韆”,这是因为古人拴秋千的绳索有以兽皮制成的缘故,所以以“革”为形物欲横流。革就是没有毛的兽皮。但“鞦韆”是后起的,曾是繁体的写法,现在汉字简化后又还原写作“秋千”了。
  (原载《咬文嚼字》2011年2月)
  

秋千
目录

  • 开始 / [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