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708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指津

◇ 江苏省南京溧水白马中学

  近几年来,文言文阅读题基本已成为中考试卷中的必考板块。它注重考查考生的文言诵读、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常用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文意的把握、文中人物及其他形象的理解、文章的写法和阅读中的感悟等,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相比,内容更加丰富,覆盖面更广,综合性更强。
  结合全国各地中考试题的发展与演变来看,可以预见,2011年各地中考中文言文阅读题的比重或分值将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常用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文意的把握、文中人物及其他形象的理解、文章的写法和阅读中的感悟的题型将成为主要的考查题型。
  
  考点一:文言诵读
  考点说明:考查对文言文字音、朗读节奏与停顿、文言断句、语气语调等诵读知识的掌握。
  【例1】(201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卷)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 /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参考答案:D
  解题策略:本题考查朗读。A中“至于”为连词,表示另提一事,与句子主体间可停顿;B中为句中主谓语间的停顿;C中“虽”的用法同A,可停顿;D中“高猿”是一个偏正式的语言单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停顿。
  
  考点二: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考点说明:文言实词在具体的文章运用中,存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运用、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此考点即考察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掌握。
  【例2】(2010年河北省中考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克:⑵然后襄公鼓之鼓:参考答案:(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击鼓”也可)
  解题策略:第1题以解释题型设置考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出现过的重点词语意思的理解、积累和迁移能力。在中考阅读考查中,题型往往以解释为主,有时也会是选择、辨析类等。阅读文言文,首先要积累重点实词,并迁移运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在于,平时认真积累重点实词,并识记其意义和用法。如,解答以上第(2)题时。第二问虽涉及课外文段中词语理解,但和课内的“鼓”字意义和用法相同。解答时 ,可联系《曹刿论战》)“公将鼓之”一句中的“鼓”来迁移运用到“然后襄公鼓之”,可以看出两者都是名词作动词用,指击鼓。回答此类问题,既要做到一一对应,又要做到准确迁移。
  
  考点三:常用文言虚词
  考点说明:文言文阅读绕不开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兼词等文言虚词,此考点即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的理解和把握。
  【例3】(2010年河北省中考卷)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参考答案:C 解题策略:本题考查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ABD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中考检测中常以此类辨析选择为主,但也偶有直接解释题。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熟稔于心,在具体的运用中,再结合语句的内容和句式才能做出准确选择。例句与A、B、D项中,“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骈死、休、谤讥)之后,作补语,引出处所,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译为“在”;C项中,“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叹息痛恨)之后,作补语,引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可译为“对”、“对于”。此类题回答时,既要注意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充当的作用(如本题中“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补语),又要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区分以做出选择,不可只看运用的形式。
  
  考点四: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
  考点说明:此点考察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对文言词语使用规律与具体运用性质的把握,以及理解文言语句的能力。
  【例3】(2010年河北省中考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参考答案:(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解题策略: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与翻译能力。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字。可采用“译+串+顺”的方法。抓住句中重点词的解释,而后将所有内容串联成句,最后对句子稍作修饰,使句子通顺,同时注意语气。文言语句的翻译必须建立在对句中关键词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还应根据上下句内容的联系和句子内在逻辑,对句中内容进行捋顺的同时,还需要把句子里省略的成分补全。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重点词有:一、再、三;鼓。“一”、“再”、“三”三个词活用为状语,指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鼓”也活用为动词,指击鼓。句中“再”和“三”后又都省略了动词“鼓”,“衰”和“竭”的前面省略了主语“气(士气)”,句子翻译时需要补全。第二句“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重点词有:迨、其、毕、济。其中“济”、“迨”文后有注解,依据积累和句子间的联系,可知“其”指代楚军,“毕”指完结、完成。再审读句子,据文章内容和句子内在逻辑,可知此句核心为“请击之”,“迨其未毕济”只是从时间上限制“击之”,所以,“而”为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文言语句翻译一定要扣住关键语词,并且要根据句子内部及句子间的联系,先要读通,再要读懂,然后据“信、雅、达”的要求翻译,切不可望文生义。
  
  考点五:文意的把握
  考点说明:阅读文言文,应该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把握文意,能够概括文章要点、探究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5】(2010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卷)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参考答案:B
  解题策略:选文第二段先写水之盛,再写水之速。本题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准确理解文本中形象,把握语段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并且考察了文章写法。做题时,不能脱离文本,凭空猜想;不能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考点六:文中人物及其他形象的理解、文章的写法
  考点说明:叙事写人或者借景抒情的文言篇章,阅读中要能够把握文中形象塑造、作者感情表达的方式方法,进而准确理解文中形象。
  【例6】(2010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卷)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参考答案:画绝、痴绝
  解题策略:本题考察对文章内容和文章主人公的把握。首先要读懂全文,进而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人物特点,能够将人物行为与其性格的某方面特点相联系,并且结合文本内容和试题要求合理答题。文中,“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所以谢安器重他是因为“尤善丹青”,为“画绝”;“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是因为“尤信小术”,是为人之痴,为“痴绝”。
  
  考点七:阅读感悟
  考点说明:阅读文本要能够对其内容从某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解,联系实际,得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此点考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7】(2010年河北省中考卷)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解题策略:本题考查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先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实际情况阐述原因。注意原因要能证明观点,语句要通畅。对文中人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既要依据文本中人物自己的表现,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还应选准合适的分析角度,再认真审读人物,之后才可做出判断;尤其,人物往往呈现多面性,必须有理有据地分析、判断。鲁庄公的“鄙”与“不鄙”,是依据其表现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的,在阅读中就要全面客观的厘清有关庄公的信息,再据此选准角度进行综合的推理和判断。答此类题时,切忌模棱两可,在完全对立地答案间玩游刃有余,认为既是这样又是那样,不可以从两个角度都罗列出大段理由,必须选择好角度,确立立场,明确自己的观点。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指津
目录

  • 开始 / [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