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个天才而薄命的作家,一个拥有鲜明写作风格的作家;《呼兰河传》是一部追忆故乡和童年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有人评价说它不像是小说,对此,茅盾先生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课文节选的文字以清新婉转的笔触描写了童年的“我”与祖父在后花园的生活图景。这是一片充满温情和爱的乐土,生机勃勃的后花园、童心犹存的祖父、天真活泼的“我”共同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美好画卷。在这里,“我”尽情享受着童年的快乐。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树儿、瓜儿,蓬勃生长;蓝天、白云、清风,悠悠洒洒……在这里,“我”尽情享受着爷爷的呵护,播种、铲地、浇水、求知……无论怎样,换来的总是爷爷的笑声。在这里,“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丝毫的压力和束缚。文章表现出的童心童趣足以让每位读者动容。
为了充分表现这种童心童趣,作者在叙述方式的选择和语言表达上也颇具匠心。她从儿童的视角来抒写自己永远的精神家园——后花园,无须滔滔不绝地议论或感慨,只用简单而充满好奇的目光去发现,就能把读者带到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去。在语言表达上,作者也用儿童的口吻去描绘,遣词造句充满儿童的稚气和欢愉。如“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样的语言质朴自然,完全符合孩子的心理,别具特色、妙趣天成,被认为是“萧红体”的重要特征。
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一定会被作家描绘的生活场景所打动,认为《呼兰河传》是萧红以快乐、明朗的心境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作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萧红的一生历尽艰辛,她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萧红总是在路上漂泊,在战火纷飞中从中国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国最南方的城市, 她总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过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风景。童年在后花园中与爷爷一起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极少的温情时刻。所以,每当写到后花园时,萧红的文字总是如此细腻而温情。这其实是一个屡遭伤害的人在用回忆为自己疗伤,是一个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人梳理逝去的过往,是一个在外颠沛流离的游子对故园的深情回眸。
我们在看到一个热闹的后花园的同时,也一定要看到其中的寂寞。其实,园中花草越是鲜明热闹,就越能衬托出孤寂的情绪。后花园是寂寞的,它所有的生命活力只有这个小女孩发现了、珍惜了。后花园中的小女孩也是寂寞的,她缺乏父母的爱,缺少玩伴,只有在自然中寻找庇护和快乐。这种寂寞既是萧红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整部小说的基调。如果你读了整部小说,将不同的部分进行对比,对这方面的认识一定会更为深刻。
课文背后的故事:
《呼兰河传》的写作时间跨度很大,创作始于1938年,1940年12月在香港定稿。这个时期几乎是萧红一生不幸的缩影。作为乱世的子民,她在战乱、病痛中颠沛流离;作为女人,在感情的泥淖中她愈陷愈深;作为母亲,她十月怀胎艰难分娩却重蹈旧辙一场空;作为游子,她被开除“祖籍”,有家难回。她生活不定,拖着羸弱的身躯和受伤的心灵辗转他乡,这正是触发她写《呼兰河传》的原因。从《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当时的萧红是孤独、寂寞的。她曾对老朋友白朗这样说:“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的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她渴望着从现实的重负中解脱,现实却给她戴上更加沉重的枷锁。于是,她便只能守着那一方童稚年代的美丽土地,幻想着远离喧嚣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