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195

  

古诗中的“空”

◇ 郭 磊

  “空”字,在古诗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已成为传达感情和彰显主题的关键字眼。按照字典的解释,“空”的主要意思如下:不包含什么,没有什么东西或内容;没有结果的;白白地,徒劳地。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字眼,经过文人妙手题点,许多诗篇便生色增辉。
  
  用作形容词的“空”
  
  “空”作形容词使用,多取“空阔、空旷、空无一物”之意,诗人多用来营造凄清的抒情氛围,从而表现孤独伤感而又寂寞的情绪。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句,写暮色四起,戍角悲吟,昔日繁华热闹的名都变得凄冷空寂,故作者有“予怀怆然”之叹。王维在《秋夜曲》中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贺铸《半死桐》曰:“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空房”之中,“空床”之上,尽是孤寂难耐之情。前者写少妇宁可秋露侵寒,不愿空房独守而弄筝不已;后者写丈夫丧偶,百无聊赖中听秋雨生寒意,更添相思。
  
  用作动词的“空”
  
  作动词使用,“空”多指时光或事物的逝去,如“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其动作性强化了逝者不可追寻的无奈和后人的怅惘失落之情。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中说:“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其中前一“空”字,抒发了佳人不在的惆怅,进而也就有了后边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的喟叹。“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临终的《示儿》诗写到死亡后身前事的虚无;“是非成败转头空”,扬慎的《临江仙》也写到了历史中兴衰成败的转瞬即逝。最为典型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表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凤去台空”几乎成为人们表达逝者难寻的惯用词语。
  
  用作副词的“空”
  
  使用最多的,是“空”字的副词用法,也就是用“空”修饰后面的动词。“白白地、徒劳地”依然带给人无奈和失落。“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日落黄昏,思妇站在玉阶之上眺望,天边归鸟急急往巢窝飞去宿息,但不管伫立的时间有多长,内心依然充满无限空虚和落寞;“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将军谢尚得袁宏提拔,而自己之“忆”,却是徒惹知音不遇的伤感;“少豪气概总成尘,空余白骨黄苇。千古恨,吾老矣”(王垫《西河》),壮志难酬,冯唐易老,只留下沉重的叹息。
  但是,此时的“空”,也绝非空无一物,恰恰相反,存在的往往是美好的事_物,只不过良辰美景空在,赏心乐事难逢罢了。崔颗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即以黄鹤楼胜景为证,叫人往事难寻。而单是写六朝繁华散尽的就有韦庄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和五代欧阳炯的“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飞鸟啼转、明月悬天,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则以乐景写哀情,借“自”“空”二字形成情感落差,愈见其悲。
  
  佛家的“空”
  
  另外,“空”还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即佛家的终极境界。有人概括佛教禅宗三种境界为:“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种境界均用了一个“空”字。而被人们称为“诗佛”的王维,在自己的诗歌中更是大量使用了“空”。《鹿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居秋瞑》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鸟鸣涧》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早秋山中作》有“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从“空山、空林”到“心空”,“空”已不仅仅是写景的需要,而是为了表现内心的闲适、淡泊、宁静,甚至是真正的空寂和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