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215

[ 李雪松 文选 ]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学习指导

◇ 李雪松

  一、创作背景
  
  1英雄出少年,戎马镇敌胆
  青年辛弃疾是个金戈铁马的爱国英雄,虽然没有词作流传,但非凡的经历为他后来成为名垂千古的词人打下了基础。
  2满腔爱国情。呼号变悲声
  宋金几十年的休战期间,南宋继续西湖歌舞,金国也不断走向衰落,但热血青年辛弃疾仍然主战,期望收复失地。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著北伐的热情,使他屡受排挤和打击,并于1181年被弹劾降职到江西上饶农村,终生都没能挥戈北上再展身手。屡受打击的孤危地位,“三仕三已”的仕途生涯,铸就了词人傲岸不屈的人格,更磨砺了他豪放苍凉、雄奇沉郁的词风。以后他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只能在词作中气冲斗牛,南宋的政治际遇把爱国猛将辛弃疾逼上了文学青年的道路。
  3精忠报国志。矢志不改情
  赋闲后的词人开拓了词作新天地。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创造出一类呼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辛词内容大多与战争和军事有关,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个大转变:刀、枪、剑、弓、钩、铁马、将军、骑兵等屡屡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因而被后人称为“金戈铁马的大词豪”。
  4暮年壮心。雄风不已
  宋宁宗嘉泰三年,昔日的一些主战派人士重新得到起用。64岁的辛弃疾壮心不已,又一次出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等职。词人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并一面打探虚实,一面训练士兵。这时离词人渡江南归已43个春秋,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念及自己青年时的战斗生涯,百感交集,写下了借古讽今的千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文化看台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本专题所选辛弃疾的四首词中就有两首是悲秋的。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悲秋情结层出不穷。曹丕在《燕歌行》里咏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直追宋玉。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柳永在“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凉意中,同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伤心的惨淡秋景,抒发了悲秋之叹。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练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感伤、无奈的情态。
  为什么“秋”偏偏与“悲情”相关联,说法不一。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列举了许多赋秋的例子,解释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认为“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又说“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并进而言之,“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钱先生主要是从主观意识方面阐释的。赵敏俐的《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一文则表现出另一种观念:“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而相思怀归之情愫又是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总之,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是先民集体无意识的结果,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伦理价值观对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深刻影响。
  
  三、佳句赏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这里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北宋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复失地之意,对于和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自己人,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自己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四、点击字词——“吴钩”
  
  吴钩是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李贺《南园》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杜甫《后出塞》诗中也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水龙吟》中“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则是直抒胸臆,显示出此时作者的思潮澎湃与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
  
  五、真题演练
  
  (一)课内诗词鉴赏
  1,阅读《青玉案》,然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目?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然后回答问题。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课外拓展阅读
  把栏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少年英雄,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总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一只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辛词与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他的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 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疏,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吗?他曾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只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成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有人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从“沙场秋,董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3,作者说“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4,仔细阅读文章第五段,概括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原因。
  5,为什么作者认为“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6,请就辛弃疾的具体诗文阐述辛词比其他文人的诗词深刻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1)元宵节(2)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2,(1)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2)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之情。(第一问需要注意上片“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两句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一句,还要结合词人身世和经历进行深入思考;第二问需要结合词人当时的处境答题)
  3辛弃疾希望为朝廷收复失地,然而南归后,他再也不能奔走沙场奋勇杀敌,只能用诗文留下自己的悲愤、叹息和无奈。
  4,辛弃疾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停上书论及备战北伐。一有机会还真抓实干,令主和苟安的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5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爱国臣子是辛弃疾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是辛弃疾面对仕途坎坷的无奈哭诉和表白(或“是他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历经“拍遍栏杆”的精神苦闷后,辛弃疾最终成长为一代爱国诗人。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昔日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早已消逝在人们的记忆中,人们在佛狸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诗人想起当年廉颇一心为国迎战,虽不得起用,至少还能得赵王一句探问,而自己空有满腔壮志,一身武艺,竟无人过问,更无望起用,北伐已成痴人说梦。由此展现了一个悲愤、无奈的爱国将领形象,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