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943

[ 胡玉红 文选 ]   

让教育在爱中升华

◇ 胡玉红

  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河的鹅卵石臻于圆熟。——泰戈尔
  
  《爱的教育》文字不多,却以其无比深厚与沉重的内蕴洗涤着人的心灵,所叙述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近乎幻境,让人感受到了理想世界的情味。
  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小学生形象:保护弱者的卡隆、顽强拼搏的斯代地、可怜的泼来可西……他们每个人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处,但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吸引我的,并不是其多高的文学价值,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爱。它没有政治游戏的手段,没有标语口号等说教和生硬的灌输,却以它强烈的感染力量和不可抗拒的感情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我,不管阅读多少遍,还是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
  什么是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让人一代比一代的更有教养,更加文明。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又有多少教师真正用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是否曾沉住气与学生一起去读一部经典?是否曾用阅读去滋润他们的心田?在这个远离经典的世纪中,我们开始浮躁不堪,没有经典,只有流行。
  现代的学生生活在机械和电子产品的包围中,它们给学生提供了太多的电脑虚拟环境,为他们建构了一个脱离他们实际生活的科学世界,使他们失去了体验和创造世界所需要的自然材料和人文环境,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减少了。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就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则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生情感、心灵和个性前所未有的冷漠。在含义最深的“人”的教育中,教育失去其根本的意义。
  现代教育之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只能是发展人本身,形成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使其获得幸福。教育应顺应着儿童本性内心宁静和满足的状态,发展其内在精神和独立的个性。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往往不是纯粹地表现作家个人的情感,而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甚至体现民族心理和人类普通的文化心理。它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世界,不是几个简单的概括性结论可以包容所有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学艺术领略,感受生命的灿烂与辉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在潜移默化中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情感气质起到作用,进而逐步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经典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在他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通过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的跳跃着的人,可以感受过去与现在的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于真理的表达,经典使他们变得敏感细腻,他们可以透过具体的对象或事件,透过有限的形式和内容,触发对于整个人生,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它永远不会过时。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让后人难以超越,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
  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生存技能的教育,而是在此基础之上的一种直接触及人的心灵世界、感染人灵魂的教育。“我们的肉体虽然可以跟随时间身不由己地进入现代,而精神和心灵却有它自己的栖居年代,我们无法迁移它。在我们漫长一生不以为意的某一时期,心灵停留不走了,定居了,往前走的只是躯体。”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是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真挚的爱。爱是教育的根本,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爱,使教育更加崇高;爱,让教育在升华。
  
  (连云港市猴嘴中学;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