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952

[ 成宝兰 文选 ]   

语文课堂呼唤艺术地提问

◇ 成宝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突出了巧问,强调提问讲究艺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而巧妙地利用课堂提问,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一、 课堂提问中的怪现象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同,而优化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堂提问使过去那种教师“一言谈、满堂灌”教学现象得到了极大的遏制,越来越被语文教师所青睐。然而课堂提问却出现了一些与课改的初衷与教学目标相背离的不和谐的怪现象,具体表现在:
  1. 提问过于简单、平淡,缺乏思考价值。如有些教师上课总喜欢问一些“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或是“作者是谁?哪里人?生于何年何月?人生经历怎样?”等问题,这类问题,让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却收获寥寥,能力得不到锻炼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丧失。
  2. 提问缺乏层次性,太难。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缺乏层次,就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教学《祝福》,有教师上课伊始就问“自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种冒然提问,怎么能让课堂激起涟漪呢?
  3. 提问和对象次序颠倒,不给学生思考时间。课堂提问先点名再提问,提问急于求成,学生来不及思考,就需立刻作答。这样的提问,只能压抑学生的思维,封杀其他学生参与思考的热情。
  4. 提问时机把握不当。一堂课或采用乒乓式提问,一问到底,问得人是头昏脑胀;或是不问,教师“一言谈,满堂灌”;或是为问而问,不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课堂气氛等适时提问。
  5. 提问对象过于集中。提问只对好学生,不提弱生;或对弱生进行惩罚性提问。这样的提问当然达不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教学效果很难显现。
  6. 提问的形式单一、生硬,缺乏情趣。枯燥乏味的提问,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更无从谈起。
  7. 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评价,不置可否,极大地伤害学生的热情、自尊。
  以上种种课堂提问做法,都是不科学、不可取的,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曾说:“一堂课最令人振奋的地方就在于学生精彩的回答。”要想让学生有精彩的回答,教师必须巧问、善问,提问要讲究艺术,语文课堂呼唤艺术性的提问。
  二、 提问艺术性
  1. 提问须难易适度,方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问题有难有易,课堂提问难易把握要适度,问得过浅,学生无须动脑;问得过深,学生无从动脑;问得过平淡,学生无心动脑。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那些不经思考就能随口回答的是非对错的问题,那些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难题,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与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不相适宜的。提问难易程度就像摘树上的果子,要让学生觉得既非轻而易举,唾手可得,又非难于上青天,可望而不可及,应当是“跳一跳,能摘桃”。如我在课堂提问时一般采用提一些适合中等学生或稍稍以上水平的题目,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想头,都有参与思考讨论的体验和成就感。
  2. 提问次序合理有序,思考有时,方能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
  课堂提问要求每位学生都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教师提问时的出现要合理有序,须先发问,再叫学生回答。不能先点名,再提问,或按一定的顺序机械发问。否则会让其他学生觉得提问与自己无关,从而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或只重视自己要轮到的那道题,而忽略了其他题目的思考。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甚至是不接受,学生为答而答,课堂所学知识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同样,教师提问,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要么不会答,要么随意答,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思维的提高,提问仅仅流于形式,教师为问而问。因此提问次序和问题必须有序,提问对象又要无序,提问后要给学生留点时间,让学生想想,才能切实提高学生思维,达成教学目标。
  3. 提问要把握好的时机,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师提问只有把握时机,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课堂提问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情况和课堂气氛等要求适时安排提问。提问可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处、学生的有疑惑时、课堂气氛沉闷时,可安排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如教学《边城》时,作者笔下湘西独特的风景美、风俗美是教学的重点,我就利用多媒体在课前播放湘西的相关风景图片,使学生进入到情景当中,然后提问:“你认为在这种青山秀水中的翠翠可能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学生在课堂刚开始对翠翠性格的理解和课结束后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这样能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进行一种审美教育,为研读文本做好铺垫。在教授《雷雨》时我与学生共同探究“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这样的关键提问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避免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的“按图索骥”,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入文”“入境”“入情”“入理”,容易产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目的的作用。在上完莫泊桑的《项链》后,我又发问:“如果项链失而复得,玛蒂尔德会怎样呢?”让学生去进行深入的推想并讨论。类似这样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潜能的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能够使课堂的气氛活跃,真正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效果很好。总之,提问须抓住时机,伺机诱发,否则就会启而不发,阻塞学生的思维。
  4.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是完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课堂提问既要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又要兼顾落后生的转化,更不可忽视中等生的提高。例如:我在课堂提问时对于相对简单的题目,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对于较难的题目,请中等生回答,其他学生注意倾听、思考,在不断讨论、补充答题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提问面向全体,连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在“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时情不自禁地参与一些难题的讨论,中等生跳一跳自然把握了答题要点,对于问题难以突破的地方,好学生的参与确实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同时在课堂总结时,我还会让参与课堂讨论相对少的学生复述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这样既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又推动成绩较好的学生,达到整体进步,共同提高。提问面向全体,使优、中、差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课堂讨论的喜悦,尝到了成功的体验,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从而充分调动起各类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
  5. 提问要新颖,富于变化,避免单一,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提问应考虑每个问题的趣味性。同样一个问题,提出若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老调重弹,就会让学生厌烦。如教学课文有些教师总是这样问几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人?写了几件事?表现人物什么性格特点?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等等,千篇一律的提问,久而久之,学生怎么能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相反,如果换一个提问的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因此根据教学要求和激趣原则可采用不同的提问:直问、曲问、递进问、逆向问、想象问等等。如我在教初中课文《口技》时,对于文章结尾一段文字的作用这样提问:“文章开头交代口技艺人所用道具,结尾处再次交代道具是不是重复而多余?”有学生立刻表示同意,还振振有辞:“对,因为开头已经交代过了。”我就逆向提问:“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是真的吗?他有没有造假?像播放录音、找替身之类?”(全班学生哄笑)很快学生就说:“从结尾一段可知口技人没有造假,就是光凭口表演的,他的技艺确实高超。”至此,这一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又如教学高中选修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时,我就采用层层递进的提问:“从题目看阿长与《山海经》有何关系?将题目改成《阿长和〈山海经〉》可以吗?为什么?课文中还写了阿长哪些事情?”这样一问,文章的内容就非常清晰了,比起传统的教学“课文写了阿长几件事”这一提问新颖有趣得多。总之,提问无定法,关键能新颖、激趣、达成目标。
  6. 提问要给予评价反馈。
  提问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回答的正确予以肯定、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要给以适当的鼓励,或者以委婉的方式予以指正。恰当的评价,不仅能引领思考的方向,刺激学生的情绪,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充分发挥其教学中的潜能,就会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语文课堂呼唤艺术地提问。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科利华分校;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