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23日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举行语文期中考试,高三学生李红豪放弃了其他题目,只以《草见人命》为题,措词激烈地抨击现行教育弊端。学校校长、教师认为,其作文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要求他就这篇作文进行反思,让他“考虑转学或者换班”。(7月5日《武汉晨报》)
一篇《草见人命》的作文惹了祸,高三学生李红豪被要求“不许上课”并从此离开了学校。
李红豪在作文中写道:“在学校里(专制主义)这种情况更是登峰造极。老师说的你不能反驳,不管他说的对不对,否则你便犯了‘顶撞’之罪。”“从放假、收费等等事可以看出,各学校总是能将圣旨变成剩纸。”他的这篇作文被认为与学校正统教育思想格格不入,其班主任说:“胆子太大了,竟然在考试作文中讽刺老师和学校”,并让他“考虑转学或者换班”“思想没有改变,就不许进教室上课”。于是李红豪离开了学校,虽然事后校方称曾多次托人给李红豪捎话,他可以回来上课,但李红豪认为学校的做法“太虚伪”,给予断然拒绝。
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赋予学生自由叙说真实想法、表达独到见解、阐述个人观点和思想的权利,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迪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但作为成长中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年纪还尚轻,社会实践还较少,看问题的视角还不够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不够科学,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之所在,采取恰当的方法予以引导。毛泽东当年在湖南师范就读时,杨昌济先生正是看到了毛泽东的独立思想、独到观点,才认为“此子笔下虽粗糙,胸中有丘壑,如璞中美玉,似待磨精钢”。相比较,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的校长和教师,对李红豪的作文为何没有这样的胸襟呢?
现阶段,我们的教育还很不完善,教育部长袁贵仁深谙教育体制弊端,针砭时弊,每每有惊人语;每年两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对教育体制弊端也都颇有微词,抨击严厉。既然我们的教育不是尽善尽美,瑕疵多多,就应该允许别人评说。教育部长能讲,政协委员能说,人大代表能评,作为局中当事人——学生,就更应该有这个发言权。李红豪在作文中表达个人的观点,应当给予积极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不能因为其观点偏激、“笔下粗糙”,就一棍子打死。我们应该向杨昌济先生学习,对“待磨精钢”进行精心雕琢,让“璞中美玉”放出应有的光彩!
我们的教育及教育者要有宽广博大的胸襟,不设“思想禁区”,不制条框禁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自由地发挥、表达,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批判思维、个性鲜明、思想独立、人格健全的人!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乡教育科学研究室、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乡中套小学;27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