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956

[ 潘家鹏 文选 ]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两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 潘家鹏

  长期以来,鲁迅作品的教学一直是我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在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入选数量在古今中外的名家里始终居于前列,大体保持在十多篇以上,有的省编教材甚至达到二十多篇的规模。选用的作品内容丰富,包括小说、杂文、散文等各种文体,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如散文《雪》《风筝》《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小说《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杂文《灯下漫笔》《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而且它们平均分布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
  即使是新一轮课改后所使用的新教材虽然作品数量有所减少,但仍是居于首位。以目前浙江省高中通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选鲁迅文章共3篇,分别是:第三册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拿来主义》;第四册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记念刘和珍君》和第五册第三专题“世相百态”中的《阿Q正传》。人教版的高中教材则在5册中共选鲁迅作品7篇,分别是:第一册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第二册第一单元鲁迅散文两篇《秋夜》《好的故事》,第四单元《未有天才之前》;第三册第一单元《祝福》;第四册第三单元《拿来主义》和第五册第一单元《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一直是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关键,始终受到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鲁迅作品的教学却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鲁迅作品产生畏难情绪,对其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教师痛苦地教,学生痛苦地学。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校园民谣:“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生动地描述了这种尴尬的状况。这种现象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深思,大家把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纳为:鲁迅先生的作品本身就较为精深,寓意非常深远,在理解上连专家都感到困难,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就更不用说了;长期以来对鲁迅作品的政治图解已经割断了鲁迅与真实生活的血肉联系,过于强调阶级斗争、政治分析和思想教育而导致了对真实鲁迅的背离,以至于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圈子狭小,生活内容单调,缺少理解鲁迅作品应有的生活阅历,自然难以喜欢“读不懂”的鲁迅作品;等等。
  笔者认为这些固然都是鲁迅作品不能深入学生内心的原因,但究其根本主要源于教师对于鲁迅作品的解读缺乏人文性的关怀,仍旧陷于五六十年代对于鲁迅的政治性的定位中,不能跳出这个怪圈,当然无法把大师作品中积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而与此相应,学生提到鲁迅想到的就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评价,和艰涩难懂的语言特色。虽碍于考试的压力“苦读”鲁迅作品,但实际上当代中学生内心却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一种深深的隔阂,甚至是莫名其妙的排斥心理。这当然谈不上品读、鉴赏鲁迅文学作品,无法感受鲁迅人格魅力——鲁迅精神对他们心灵的烛照也就虚幻至极,无法实现了。二十年前,语文教师习惯从政治、社会的视角去解读鲁迅,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教师当然无法解读有思想、有个性的作品,而一统天下的“教参”与考试指挥棒,使得原来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也不自觉地戴着镣铐,这当然难以跳出精彩的舞蹈。异化鲁迅的同时,也异化了鲁迅的作品,异化鲁迅作品的同时,也异化了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学生所接触的当然不是原汁原味的鲁迅作品本身,而是经过指向性明确的分析之后早已成为定论了的异化物。二十年后的现在,虽然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很常见。虽然大家都知道新课改的方向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通过学习要提高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能力。但具体到教学上仍无实质性的改变。就鲁迅作品的品读而言,很多的语文教师仍然只重视教学行为方法的革新,诸如采取探究性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以为这样便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实际上也不过是“新瓶装旧洒”“换汤不换药”,真正值得大家重视的关于作品主题意义的重新挖掘却很少被注意到。大家仍然长时间地沿用一套固定的、与鲁迅研究的前沿成果相去较远的主题话语,过于重视对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把握,缺少对人性主题的挖掘。如《孔乙己》是写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揭露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药》是揭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等。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解读不能说不正确,但与学生理解的生活相隔太远,于是造成阅读的两极化现象:一方面是教科书和教师告诉学生鲁迅作品如何伟大;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兴趣不大、评价不高,他们说从小到大学鲁迅的文章,最深的感受就是“鲁迅先生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立场上,千篇一律。这使我们的课文单调起来,最终无法与时代碰撞出火花”①。这样的鲁迅作品教学必然在大多数学生心目中勾勒出两极化的鲁迅形象:要么是冷峻多疑、矛盾痛苦、爱骂人的“偏执狂”;要么是远离人群的“英雄”“伟人”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鲁迅离学生们越来越远,真的是隔了一层“厚障壁”。
  对于鲁迅作品如此的解读是从建国以来约定俗成了的。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长期习用抽象的政治观念和阶级观点来机械分析鲁迅作品的思想主题,把鲁迅变成某种政治观念的图解,把活生生的鲁迅讲成了某种政治观念的符号。查看建国后的语文教研资料及有关文献,将鲁迅作品的作用仅仅视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批评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忽视鲁迅作品的思想教育作用的俯拾皆是。笔者并不认为,语文课就要上成鲁迅思想研究课。但是教师有通过鲁迅作品教学,“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高中新课标)。把鲁迅留给中华民族的这份精神食粮的养料尽可能地去养育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而客观情况是多年来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不是语文味和文学味太浓,也不是忽视了思想教育作用,而是往往把鲁迅作品课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课,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又往往表现为某些空洞、抽象、深奥、难懂的政治观念的灌输。所以,才有相当多的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中学时代语文教师教授鲁迅作品的教学水平不满意。因此,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最需要的是还原鲁迅,还原文学,让学生在鲁迅作品的阅读中,“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新课标),而不是借鲁迅作品来宣扬某种抽象观念。
  其实,新时期以来关于鲁迅作品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相当重大的突破,已经从人文、人性等多个层面挖掘出鲁迅作品本来的地位和价值。但可惜的是这些研究并未在鲁迅作品教学层面引起和谐的共振。一方面,绝大多数鲁迅作品的研究著作,都是围绕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而展开的,它们的主导品格是学术性的;另一方面,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中学教师们又无法摆脱传统教育观的指导作用,无法自觉扬弃已经形成的教学心理定势与课堂话语系统。当然,学界与教育界隔绝现象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约定俗成的“人以群分”钳制了学界与教育界互动式的交往。“社会生活不可能不干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也不可能不参与社会活动”,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不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那么教育界无法跟上研究界突飞猛进的步伐,还是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与教学套路中打转,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学术界与教育界长期的隔绝状态,致使学界的研究成果无法在中学教学的领地里引起师生的共鸣,这种可怕的理解断层的客观存在,直接导致了学界深沉的人文关爱与教育界持久的“钻研探索”相脱节,因而在“鲁迅走向学生”与“学生走近鲁迅”的过程中,产生严重的交往错位:诉说与倾听不能维持在同一维度的标向上,产生了令人感喟不已的“陌生化”效应。
  有语文教育研究专家说,“下一代人通过语文与上一代人发生人性深层结构的联系”,“语文是人性的一种积淀性的遗传方式”②,作为新生的一代,我们的学生需要在我们民族原创性的精神源泉中去吸取养分,以提升他们对于生命的感悟,我们为什么不能抓住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去改变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
  就在鲁迅作品教学已成为一个难题这个不争的事实面前,钱理群教授却在南京师大附中的鲁迅作品教学实验中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功,为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范例。钱教授的鲁迅作品教学为什么能获得这样的成功呢?关键是钱教授抓住了鲁迅作品教学中的主题——“人性”。他在学生的生命和鲁迅的生命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于是鲁迅的生命命题成为了学生的生命命题,当二者之间真正展开着心灵对话时,鲁迅对生命的体验和理解、对价值的判断、对人类的情怀就会与学生的心灵碰撞,烛照我们的当代生活。钱教授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对人性主题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教学主导思想的人性化。如他首先考虑的是“我要告诉孩子的是鲁迅是一个‘真’的人,我要讲一个真的鲁迅,要让学生对鲁迅产生亲近感,让他们愿意接近鲁迅”③。这就在教学目标上把鲁迅和鲁迅作品教学放在了一个当代化的环境中,即鲁迅是作为活生生的人与我们同在的,他不是高高的神坛上浑身披挂的“思想神”,而是与我们同时代的,可以进行心与心交流的朋友,而且在伟大的鲁迅面前,我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其二是鲁迅形象的人性化。如他给学生念鲁迅写海婴顽皮淘气的文字,鲁迅的父亲对孩子教育上的专制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和鲁迅对病中父亲的愧疚的文字,让学生们一下子觉得非常亲近,鲁迅竟然和他们的父亲一样。他们看到鲁迅渐渐地从高坛上走了下来,在伟人与父亲、与儿子生命的永远纠缠中,开始有了自己的人性感悟。其三是教学内容的人性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钱教授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深处的人性内涵的体味,如《社戏》《我的第一个师傅》《我的种痘》《风筝》中对童年生活人情味的体味;《灯下漫笔》《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以及《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一声祈祷带给我们的是对善良灵魂的爱和悲悯。
  人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精神皈依的共同家园,人性的沟通能造就一个奇妙的境界,将鲁迅研究的新成果引进到语文教学领域,重视鲁迅作品教学中人性主题的挖掘,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不仅让学生认识完整的活生生的鲁迅,进而亲近鲁迅,变教师要学生读鲁迅为学生自己要读鲁迅,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有利于在作品的思想和形式的教学中找到一个艺术的焦点,使学生在理解言语形式的同时同步感悟作品的言语内涵,改变长期以来鲁迅作品教学中内容和形式分离的局面,使鲁迅作品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学而不是政治图解或仅仅是写作方法的示例。因此还原鲁迅、还原文学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如何还原鲁迅、还原文学?首先,教师要加强业务修养,深入了解鲁迅,提高鲁迅作品的教学质量。鲁迅作品难懂难教,这是许多人的同感。但解决影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要提高教师的业务修养,具有扎实的中外历史知识,要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还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大量阅读鲁迅的作品,透彻了解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认真钻研作品,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不能过于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先生则说得更是直截了当:“说到底,要提高鲁迅作品教学的质量,关键还是教师自己先要读懂鲁迅作品,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讲,确实是要求很高的。例如,鲁迅的小说很少用大量篇幅去表现包括农民在内的下层人民所受的政治经济的压迫和物质生活的困苦,而是着重表现他们所受的精神毒害、精神痛苦及性格变态。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要加强与鲁迅研究界的联系,及时使学术成果反映到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之中,增加鲁迅作品教学的生气,活跃鲁迅作品教学课堂。“文革”结束以后,鲁迅研究突破了30年来的政治图解模式,逐渐扭转把鲁迅思想一味紧贴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倾向,力图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但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与鲁迅研究界多年隔绝,使得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进入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关于中学鲁迅作品的思想主题教学,基本沿用五六十年代的阶级分析方法,进行抽象政治观念的说教。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现象:在中学语文界,一方面,大家都承认鲁迅及其作品的伟大;另一方面,却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不喜欢鲁迅和他的作品,认为其作品“深奥”“难懂”“怪僻”,其人尖刻,爱骂人,动不动就对人“打棍子”“扣帽子”。所以,有一部分教师比较抵触鲁迅作品,对鲁迅作品教学不是积极钻研,而是消极应付,以致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气。这直接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也影响了鲁迅这一世纪精神遗产的有效传播和继承。
  目前学术界、教育界在还原鲁迅的本体方面做了大量艰辛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对鲁迅的“立人”思想、“国民性批判”思想等过去注意不够的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对鲁迅复杂的精神世界进行了综合性的考察,敢于直面鲁迅的局限性,做出历史主义的阐释,对鲁迅的认识越来越趋于全面、深刻、准确。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关注鲁迅研究界的动态。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及时使学术成果反映到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之中。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鲁迅作品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是没有必要做严格的规范和要求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朗读、练习等,也可以是现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对话教学等方式。并不一定用现代的方法就是对学生独立个体的尊重,传统方法就是“填鸭”、灌输,就是对学生个体的不尊重。传统的方法运用得好,一样能给学生以震撼,达到心灵上的共鸣,现代的方法运用得不好,即使形式上有“对话”“探究”的名称,学生也还可能是课堂上的局外人。假如我们能带领学生真正进入鲁迅作品的精神内核,就会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真是百读不厌。在多家媒体关于百年文学经典的读者调查中,鲁迅著作仍高居榜首。英特网上评选21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鲁迅还是名列第一,这也应该是最好的证明。
  
  参考文献:
  ①王大荣著《新教材,你好!你是谁?》,《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年第6期
  ②李海林著《论人的语文生活》,《语文课程论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钱理群著《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心上》,《语文学习》2002年第6期
  ④赵燕著《中学阶段对鲁迅作品的教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2期
  ⑤吴潇雨、徐庆海著《鲁迅作品与中学语文教学》,《现代语文》2007年第2期
  
  (安徽省无为县太平初级中学;23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