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园》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园林小品文。文章按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写了前堂的石坡、后厅的池塘、卧房槛外的沟壑,最后写了园后的水阁,层次井然。这些景观仿佛给读者慢慢展开一幅山水长轴画卷,让人浮想联翩,而其中“水阁”的景观更是意境幽远,富有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将文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写磊石之奇,一部分写于园建筑(即水阁)的幽远意境,将“水阁”作为单独的景观来处理。这样就将于园的园林美景割裂开来,体现不出中国园林的意蕴。笔者认为,水阁景观与前文“磊石”的奇特景观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与“磊石之奇”这一特征相吻合,并且表达出中国文化的“和谐”意韵。
在当时,于园享有盛名,就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一点可以从文中“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一句得以证明。由此可见,假山在扬州各个园林中的重要性,园中每一处景观都离不开假山,假山只有与池塘、沟壑、树林、草丛等景物结合。才能创设出一种更为幽远的意境。这在其他园林建设中多有体现,人们可以从能工巧匠及主人的艺术构思中感受到园林文化的魅力。而且,“叠山石”是厨林建筑的一种传统技法,既能显现逼真神态,又能表达诗情画意,山林野趣使人不俗,使人思想向上,体现古代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建筑物是纯人工的,树木水池则是天然的,山石则是它们之间的中介物,有散点关联之妙,可增加园林的生动、灵活、含蓄、幽远之妙。有了假山石的陪衬,水阁的景观也就赋予了“奇美”的特性。
更重要的是,水阁景观也能体现磊石之奇,而且与磊石“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相一致,两者交相辉映,可谓美不胜收。
第一,水阁之“以实奇”。文中“四围灌木蒙丛”一句,写了水阁四周长满了矮小的灌木,枝叶繁茂,覆盖丛生,其中一个“蒙”字极准确地写出了水阁四周没有空隙,满满当当,因此可知水阁因“实”而奇特。
第二,水阁之“以空奇”。水阁形状像小船,横跨在小河上,四周有灌木,这一景观正好符合中国山水画或书法中的“留白”技法。众所周知,中国画讲求意境,而意境惟有在观画者的神思中得以显现。留白就正好给观画者以神思的空间,给作品以意境延伸的广度。本文所绘景观讲究参差错落,讲究山与水的谐调布局、空旷开阔,这样就造成一种“空灵”的意境,神游其中,给人无限的遐想。这正符合中国画中所说的“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第三,水阁之“以幽阴深邃奇”。水阁的周围景物有石山、灌木、树林、小河。坐在水阁中,可以听到“禽鸟啾唧”,如置身于“深山密林”,空间有限,却有着更为幽远的意境,给人一种舒坦、幽深的感受,也很好地体现了幽暗深远的特点。
另外,水阁的景观还应该是园林主人最常去的地方,这里最能体现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而且。山和水的处理是否“天然”,是古典园林建筑成败的关键。于园主人在造园学方面的造诣很深,能很好地在园中安置一处“水阁”,表现一种天人关系,虚实相生,有无相成,有一种悠悠隐逸之美。闲暇时,漫步园林,随时有许多构图精美、层次丰富的景色呈现在眼前,如置身于仙境胜地,精神境界得以提升。此时,游览者可以超然物外,物我两忘,达于“天人合一”之境。因此,“水阁”的奇美景观与磊石应该是一个整体,使人产生“石令人古,水令人远”之感,切合古代士大夫阶层所追寻的心境,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
曾有人建议重新修建于园,笔者认为此举可行,不仅可以使“瓜洲”千年古镇这一品牌得以发扬,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私家园林的独特魅力。而其中“水阁”的神韵将会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流淌:与磊石相生,彰显自然之趣;与水相映,彰显和谐之美;与人相合,彰显精神之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