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7642

  

《(史记)选读》解读应警惕的几种错误思想倾向

◇ 马 健 王耀文

  作为一部历史巨著,《史记》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对于中学生来说确实是一本必读书,它可以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了解中华文明。《史记》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演绎着动人的故事,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但它毕竟脱胎于封建时代,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浓烈的封建色彩;毕竟离我们已有二千多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历史啊!那个时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有太多太多的不同。因此《史记》中有许多错误的思想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史记》流露出的错误的思想观念要提高警惕,以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学生。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史记)选读》为依据谈谈在教学实践中对其解读应警惕的几种错误思想倾向。
   一、不学无术、浪荡好闲甚至品行恶劣亦能成大器的思想
  
  《(史记)选读》选了不少青年时代不求上进、品行不端、不务正业或浪荡好闲而最后又成大事的人。如《高祖本纪》中的刘邦,青年时期“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再如《项羽本纪》记述项羽小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后学兵法“又不肯竟学”。《淮阴侯列传》记栽韩信“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且“贫无行”。这些人青少年时代均有不求上进的表现,有的甚至劣迹斑斑,但他们后来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成功。刘邦贵为天子;项羽叱咤风云,号西楚霸王;韩信则驰骋疆场,封王封侯,好不洒脱。 这类人不求上进时在年龄段上与我们学生差不多,因而很多平时就对父母老师管教不满的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极易受这类人的不良行为影响。他们会认为自己现在也可以像那些人那样,将来也能成大事。
  对于此种倾向,我们应多引导学生去探寻那些人物成功的原因,尽量使学生看到其身上的闪光点,尽量淡化其身上的缺点。毕竟一个人取得成功,主要是由自身优点决定的,而不是缺点。
   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为不努力或失败找借口
   《史记》中记载了一些失意英雄,如项羽、荆轲。总体来说,作者对他们是一种赞扬,是一种肯定。不太会甄别的学生很多时候会把他们理解得尽善完美。如解读《刺客列传》,在探寻荆轲失败的原因时,多数同学都归罪于秦舞阳。讨论时,不少学生觉得遗憾。他们说,如果秦舞阳再阳刚些就好了。如果把秦舞阳换掉行刺就成功了。多数人都从秦舞阳身上找原因,几乎没有人去想荆轲的错。这就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错误思想倾向,凡事失败先找外部原因。时间长了,也就容易形成错误的观念,自己不努力而不能成功时。就尽量找外部原因,为自己开脱。对这些内容分析时,应突出寻找人物的自身原因。我们应思考,如果荆轲能坚持等朋友回来再去就好了,荆轲在去之前对秦舞阳严加培训就好了,荆轲如能准备两把匕首行刺或许就成功了。总之,应让学生意识到,凡事自己都要负主要责任,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只有自己努力,才能成功。失败时要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责任、怨天尤人。
  
  三、为了信义不顾一切的忠义思想
  
  “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但这种继承不应是无原则的。《(史记)选读》中就选了不少无原则的“义”。其主体思想与时下武侠小说中宣扬的差不多。一点小事,因为“义”,可以耗费一生时间,甚至生命殆尽。为了义,为了仇,可以不顾一切。如《魏公子列传》,魏公子信陵君不顾情、不顾理、不顾法、不顾一切去维护其所谓的“高义”,其极度自私的行为对学生是一种误导。在今天的法制社会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而《史记》似乎在宏扬这种所谓的“义”。学生本来在武侠小说中读到这种“义”还将信将疑,现在好了,伟大的司马迁也褒扬这种精神,看来不会错。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我们应批判信陵君的错误行为,以法制的观念取替两千多年前的所谓的“义”。
  
  四、暴力倾向,武力解决一切的思想
  
  现代社会中有许多影视作品有暴力倾向,宣扬用暴力解决问题,《(史记)选读》也有这样的内容。《刺客列传》中秦国日益强大。有向外扩张之势头,燕太子丹于是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在当时,这或许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也绝不是最好的方法。在今天根本就是错误的方法。首先荆轲的行为本身是否正义无法说清。其次这种行为本身无实在意义。杀了秦王,秦国其他人照样为王。杀了秦王,杀不了泰国强大的军队,杀不了秦国雄厚的经济。再次其中包含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错误思想。青少年学生本就崇尚暴力,认为武力可以征服一切,《史记》的这一思想更加助长了他们的这种观念。对这种暴力化倾向,应向学生讲明其危害性,分析它的消极意义。同时,鼓励学生探寻积极的符合现今社会要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燕国应该想方设法如何强大自己而不是削弱别人,应想如何巩固防务,如何与别国结盟共同抗秦,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等等,而不是通过暴力手段制造矛盾。
  
  五、拜金倾向,不劳而获的思想
  
  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几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使许多人或强或弱地有拜金的倾向及不劳而获的愿望,总希望天上能掉下馅饼,一夜暴富。《<史记>选读》就有包含这种思想的内容。如《淮阴侯列传》中漂母饭信一段,很多学生会想到韩信成功后漂母得到怎样的报答。当得知韩信以千金重谢漂母时,很多人表现得非常羡慕,恨不能自己就是漂母。这时候,教师应适时引导,让学生懂得美好的生活要自己去创造,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
  
  六、神权倾向,天意不可违的封建迷信思想
  
  今天,封建迷信的思想已为科学思想取代。但是有些时候,人们在意念上还会接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暗示。比如做什么事都要选个好日子,有些人还会去烧香拜佛。这其实是封建迷信的残余,因其危害性不大,所以易为我们忽视。《(史记)选读》中也有这种封建迷信思想,如《高祖本纪》开头写“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通”,“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学生即使不会错误认为刘邦就是真龙天子,但也会想这是吉祥乏兆,从而意念上接受所谓的天意。所以我们在讲授时一定要对此严加斥责,绝不允许这种错误意识占领学生头脑。
  总之,《<史记>选读》中有很多封建思想,有很多与我们今天这个文明社会不相容的观念意识。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正解引导,切不可以讹传讹,误导学生。

《(史记)选读》解读应警惕的几种错误思想倾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