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7641

[ 邓陶钧 文选 ]   

略论语文教材的教学处理策略

◇ 邓陶钧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中介与凭借,没有语文教材,或者没有好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都不可能有好的效果。但有了好的语文教材以后,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有好的语文教学。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教材的教学处理问题,也就是教材的教学化问题。如果语文教师不具备足够的文本解读能力,不能将教材中的意义元素充分转化为教学元素,那么教材的中介作用和教学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就无法有效展开。
  教材的教学处理,本来没有一定之规,所谓“各施各教”。但由于我国语文课程编制以及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要么教师缺乏教材处理能力,教学停留在抄抄写写、读读背背等简单化的重复演练中;要么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处理随意性太大,缺乏学养和理据支持,学生无所适从。这样的情况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在无序和失范状态之中。
  教材的教学处理虽然充满着创造性和个性,但总的指导思想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从混沌状态的文本中提炼出相对确定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元素,用于教学。下面以《秋词》(见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进行说明。
  刘禹锡的《秋词》放在“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原诗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一首小诗,看似没有多少东西可以用于教学,实际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和提炼,形成若干教学元素。
  
  一、人物形象元素。人物虽然是叙事作品的主要元素,但实际上文章是人写出来的,人物与所有文章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秋词》中就存在着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对这个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行介绍与解读无疑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豪迈情感实际上就是抒情主人公的人格写照。由于这个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刘禹锡本人,人物形象的解读和作者介绍本来是可以相得益彰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只见到作为文学常识的作者介绍,而罕见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解读。如此,学生获得的当然只是若干表面知识。主体的人格和情感是诗歌作品的内核,在诗歌教学中确立一个抒情主人公作为教学元素是语文教学话语中的应有之义。在人物不直接出场的诗歌作品中尚且如此,其他作品的教学中,人物形象作为教学元素,其意义当然更为重要。
  
  二、思路、结构元素。一般而言,谈论思路、结构只有对长篇课文才有意义,但实际上小诗也有它的写作思路和结构,而且同样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元素。《秋词》中的“自古”、“我言”、“便引”等词语就表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从结构上讲,这几个词语使全诗的衔接承转都变得自然和流畅,而且“自古”与“我言”的相互参照还说明了作者的写作策略,作者写作这首诗实际上是要和古人对话,是互文性写作,古人“悲秋”,作者“赞秋”,他要写一个另类的秋天来表达自己的豪迈情怀。这正是作品立意的出发点。因此,引导学生发现、玩味这些体现结构的词语,就能强化其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短诗尚有这样结构上的讲究,对于一般的散文、小说、新闻、论文而言,其结构无疑更富有教学上的价值。
  
  三、意象元素。叙事作品强调情节元素,诗歌强调意象元素,这是文本的类型特征决定的。《秋词》虽然不是一首意象突出的诗,但仍然可以找到几个重要词语进行意象解读。比如作者所说的“秋日胜春朝”中的“秋日”,显然是省略了很多细节的意象,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进行艺术还原,穿越文本。重建一个关于“天高云淡,阳光明媚”的“秋日”形象。而且这个“秋日”意象和下文的“晴空”、“鹤”、“云”、“碧霄”等意象组成了一个意象系列,是可以相互参照来解读和阐发的。
  
  四、言语元素。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和文字的品味,在诗歌等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尤其如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尽力发现那些值得把玩和品味的词语,将其作为教学元素展开教学。比如《秋词》中,“秋日胜春朝”中的“日”与“朝”,以及下文的“晴空”与“碧霄”本来是相近甚至相同的意思,但诗句中通过近义词的置换寻求变化,避免了诗句用语的重复与雷同。如果能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这些词语,当然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掌握写作策略的能力。
  
  五、主题元素。这是语文教学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秋词》的主旨是对于灿烂秋天的描绘,对于作者豪迈情怀的抒发,这样的主题当然不难把握。关键是怎样将这一主题放在历史语境中,考察经典化的“悲秋”主题如何变异演化为“赞秋”主题,并以此把握作者的人格与个性。事实上,教材编者也是把课文放在比较与探究这一板块之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一起将刘禹锡笔下的秋天和其他作家笔下的秋天进行比较鉴赏。
  从以上对于《秋词》的教材处理中不难看出,即使是篇幅短小,解读空间极其有限的课文也可以提炼出若干教学元素。因此,语文教学本质上并不存在有没有东西可教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把教学元素提炼、发掘出来。一个素养很高的语文教师,哪怕面对一篇并不是很有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课文。他也应该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挖掘出有价值的教学元素来。只有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上去了,文本解读水平提高了,语文教材处理的问题才能获得解决,语文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才能获得解决。

略论语文教材的教学处理策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