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语文教学要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品味、领悟,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在“育人”方面,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主要因为我们通常讲的语文是母语学科,母语交际几乎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指导学生学语文,实际上也在教育学生如何生活,这就自然而然地做了一些“育人”工作。“语文教育的途径很多,它不限于课堂,还有课外;不限于教学,还有环境熏陶;不限于书本,还有电影、电视、书报等。”这些都是语文学科最大的优势。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关于人文精神,历来有不同论述。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诸如《人生的境界》《游褒禅山记》《滕王阁序》等文学作品都洋溢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而文学即人学,是人对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理性思索的产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表现在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关怀、张扬人的个性,使学习者得到共鸣或震撼。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都给学生以生命的启迪。
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工具不用便罢,只要一用,就必然要流露使用者的倾向或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说话、写文章都是在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运用不能脱离思想而独立存在。语文学科就是训练学生使用这个工具的,不管教材按什么样的体例编写,典范的作品都应该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着眼点固然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上,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谁也不可能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因为形式的好坏,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内容。所以,语文学科也就必然具有思想性。
语文学科具有情感性。情感是人对客观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美国《情感论》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的生活。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因为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情感加入到他们自己的社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情感性,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无不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诗歌中的韵律美、意境美,故事中的人性美、人情美,写景文章中的自然美,都给学生以心灵的陶冶。要切实把握教材中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文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参与,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具有三维性,即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文本中作者所流露的情。三者融为一体,融入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并研究探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这些都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三者以情感为基础,都和情相联系,或是一种情感现象,或是一种情感内容,或是一种情感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握文中的情感。语文教材多为名家名作,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思维都激荡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换句话说,作者写作的时候往往都是饱含感情的,而读的人只有触及到情感的深处,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再造作品的艺术情境。教师备课时,除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外,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所见所闻,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作者的情思变成自己的情思。对所教课文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读,如出我口;讲,如出我心。”要把课文讲深刻,讲生动,就必须把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在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发掘出来。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只有储备充足的感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做到教情、学情、文情三情合一。教师要从“情”字人手,准确、生动、细腻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利用教材调动学生,把学生的感情迁移到教材中,又把文章中的“情”移到学生心中,达到情感共鸣。
语文学科具有审美性。这是由语文教学的内容决定的。“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在语文教材中约有70%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这些名著具有独特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内容。”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体验作品的语言美、艺术美、自然美和人性美,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如《荷塘月色》,它是一幅淡淡的、柔柔的、清清的画。学习这篇文章,就要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去发现美,体验美,从而体会这美的背后所蕴含着的理性思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能力。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广博。它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含语言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历史地理知识、一般科学知识等等。其中语言文学知识还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现当代文学知识、古代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可涉及到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等,如高中第一册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涉及到美术知识;在历史地理知识方面,语文学科可以说贯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广阔空间。学习不同历史时期及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课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历史背景,而要按时间顺序排列不同历史时期作家的顺序就要求教师、学生能理清历史发展的轨迹,如诗歌的发展、小说的发展都与一定的社会紧密相连;再如,要把一些游记性课文讲得更精彩、生动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语文教学内容自然也就更多地涉及到了科学知识。如课文中的大量的科普作品、带有科学性的说明文等。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领悟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强调学生思维的开阔性,要求思维探索的多样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其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选人教材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其语言优美,形象丰满,哲理深邃,妙趣横生,可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对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来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审美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等特征使语文学科在教育教学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这也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这一有利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人生最富朝气的阶段更加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