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为最高艺术审美形式的代表,最能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力,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因此,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兴文体,与中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接近,反映的情感能体现现代中学生的思想,所以,它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的诗歌创作,也主要还是以现代诗歌为主。但由于学校和教师在认识上的不足和偏差,加上中学语文教师的现代诗歌知识贫乏,结果使得学生即使想学,老师却或教不到位或教不得法,诗歌教学中轻重失调的混乱和缺失现象在教学中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感受力,抑制了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削减了诗歌教学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一、重字词教学,轻文句赏析
相当部分的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弄懂诗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充其量带点表层理解)的能级上。无疑,这是对中学现代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只是着眼于某种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其结果必然是乏味的、低效的。
现代新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其中包含的语意很丰富。其留下的空白,需要读者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读者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文句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要注重赏析文句,注重对关键文句的反复探究、体味,从解读诗歌文句人手,发幽探微,进而探究到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二、重程式教学,轻灵活变化
由于教学观念上的片面保守。目前诗歌教学的现状仍然停留在一种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状态。在过程的程式化上,往往采取“一解题、二释词、三解句、四总结”之类的“工艺化”的切割肢解和拼搭组装模式;在教学手段与形式上,教学只满足于教师一张嘴一支笔单调乏味的讲述与板书。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降低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严重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掘与提升。
这就提醒我们要转变诗歌教学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从具体作品的具体特点出发,努力体现教学程序与形式手段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就程序而言,可因诗而宜:或以诗眼入手,提携全篇;或先着眼于诗意的整合,再辅之词句的剖析;或循景物人事以求题旨理趣,或提示背景主题以推敲物象形体;长诗当然先讲析后记诵,短诗不妨先熟读后品味。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要防止教师单纯的讲解和繁琐的板书,而应根据诗歌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区别:或教师主讲学生补充丰富,或学生评析为主教师概括深化,或口头欣赏,或书面评论,或变体改写,或模拟仿作等等。另外,还要充分发挥现代电化教学设备的优势,如借助录音、幻灯、录像、电影等多种媒体,以增强诗歌教学的直观性与丰富性。
三、重讲解分析。轻思维感悟
当前诗歌教学存在的较大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读诗。教师为了赶进度而淡化诗歌教学,大多是把诗歌肢解,由老师来分析字词、主题思想、写作目的等,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所以。解经式的分析多了,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了;差强人意的理解多了,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了;微言大义的挖掘多了,个体的自我体验少了。结果是完成了任务,却扼杀了学生的艺术美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感受力的培养。
事实上,对于同一首诗歌,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诗歌教学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留给学生足够的灵性的理解空间,将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教学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去,善于创设情境,使诗情画意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核心,让学生充分利用诗中提供的形象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领略诗歌的魅力,发表个人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深层含义。只有通过真正科学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诗写诗的神秘感,才能真正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
四、重文本学习,轻背景联系
由于应试教学的习惯,教学常常拘束于诗歌文本自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气质、经历等的了解。教师往往只简单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所处的时代,便开始组织学生学习诗歌的内容,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学生在理解上很吃力,背诵要花去大量时间,而且在默写时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错别字。
其实,诗歌是一种主观化的写作,解读诗歌一定要把诗歌放到时代的纵坐标和作家人生轨迹的横坐标中去。这样的做法运用到教学中一方面避免了课堂内容的空洞、枯燥无味;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作者的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重主题探究。轻美感体会
现在的诗歌教学,很多都是从文字表面上去讲解的,过多强调文字的意思,突出诗歌的主题思想而忽视了诗歌本身的美好意境。从小学到中学,老师们讲起诗歌都是一个模式。先让学生朗诵诗歌,搞明白了字词句,然后总结主题思想,似乎所有的诗歌都千篇一律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甚至强拉硬扯把某些明显的爱情诗细节,硬说成是爱国主义的写照。不把诗歌当诗歌讲,而是当作思想政治课来上。学生不能从中体会到文学的美感,也体会不到语言的艺术。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诗歌提不起任何兴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磨灭了学生热爱诗歌的天性。
诗歌教学只重主题思想,而不重视意境之美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也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喜爱。语文教学包括诗歌教学都应该是自然、亲切的,如果刻意拔高,只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诗歌教学应从重视主题思想而转向诗歌本身,转向审美,转向艺术,从而通过诗歌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
六、重情感剖析。轻意境把握
大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情感内容的分析,总是很详尽地分析诗歌通过写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这固然重要,但这样做只是停留在诗歌的表象当中而无法真正深入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缺乏对诗的意境的把握,赏析也就不全面了。
意境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
现。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简短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画面、情调、艺术形象、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诗歌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触发诗人抒情的那些因素(社会关系、个人经历及遭遇、生活环境、所见所闻等),看清诗人抒情凭借的对象(人、事、物),认识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与诗人的感情共鸣而逐步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思想及诗歌的主题,从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受到教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重应试实效。轻人文感受
现行的诗歌教学。更多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而忽视其人文性。我们所追求的诗歌的学习,主要还是应该从鉴赏的角度出发,从初步感知走近诗境,到探究背景进入诗境,到读诵成韵感悟诗境,直至品味词句内化诗境。经过这几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所在,使其受到美的感化和熏陶。可是,我们的教学主要还是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把学生的悟性和情感淹没在冷冰冰的课文分析之中,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部分的拼凑,不见部分和部分、部分和整体的有机联系,一首韵味十足的诗歌被肢解成七零八落的拼盘,诗歌鉴赏这一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就这样被程式化、标准化。而且,在一般考试中诗歌并不是考试重点,即使有几个试题也是强人所难、逼人就范式的命题思路。这样,只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形成。
八、重背诵默写。轻朗诵吟咏
现在的诗歌教学课堂上,经常是老师重点作讲解分析,学生重点作背诵默写。讲解分析和背诵默写前后脱节,情感不能贯穿始终。学生即使背了,也是带着任务去背,而不是带着乐趣去背。一堂生动的美育课就这样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背诵默写课。
学习诗歌,首先要有情感,情感不仅体现在对诗歌情境的理解和贯通上,更应体现在对诗歌的朗诵吟咏上。朗诵吟咏能加深对诗歌意境和感情的体味,并直接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朗诵吟咏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对诗歌的朗诵吟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