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整体性阅读受到广大教育者的研究与推崇。整体阅读是针对传统的肢解法而提出的,它侧重于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行文立意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即文章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一个什么主旨,而中心与表现手法正是文章的灵魂与精髓所在。整体阅读可谓一针见血,抓住了要害,提高了阅读效率。
整体阅读的实施体现为对教材的整体处理。即把文本视为一个独立的活的整体,对文本的解读遵循“整体一局部——整体”的模式。具体的实施是:第一步,从整体感知内容到整体感知思路,要求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领悟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脉络,细节处可不求甚解,不作斟酌;第二步,对局部精推细品;第三步,再次回到整体,回顾全文思想内涵,全篇布局艺术特色(刘耀奎《谈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整体阅读训练》,《语文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3期)。整体性教学的理念是先进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快速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感悟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陷入僵化的局面,单一的套路无疑会使学生厌烦,束缚学生思维;对局部的精推细敲,无疑重复繁琐析读的老路。整体性原则的应用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灵活实施,不可一概而论。
一、突出整体感悟。步骤因文而异
文章是有难易之别的,如苏教版高语《现代散文选读》中胡适《我的母亲》一文,学生一遍即能看懂:回忆母亲对幼年的“我”的影响与教育。主旨: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塑造了一位坚强、慈爱又严厉的母亲形象。同样是这本教材里的《绝地之音》,文章大意学生也许能概括出来:作者在绝地邂逅绝地之音,多次寻找不得,后亲自在绝地意外捕获。主旨很深奥:歌颂绝地生命力的顽强,绝地之音是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命力的进发与呐喊,唱响于天地之间。而且文中有不少隐晦含蓄的语句阻碍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这样有深度的文章在高中课本中为数不少,学生整体阅读时怎能一遍既领悟内容,又领悟主旨,又领悟脉络,教者本人也无法做到。故我对教材整体性处理实行了区别对待(主要针对较难文与较易文),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
1 较平易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步骤为:整体——整体。
较平易的文章学生整体把握难度不大,不需教师讲解分析。所以在整体阅读此类文本时,局部探究的内容要作改变,不必设计针对文本内容、语句品析类的繁琐问题,这类问题只会破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们完全可以大胆省去局部这一环节,由初步整体感知直接进入深步的整体感知。初步的整体感知,要求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领悟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脉络(因为文本较为浅易,学生一遍读下来,这些要求皆能完成);接下来的深步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整体考虑全文思想内涵及布局艺术特色。深步整体感知对文本的再认识是建立在对文本局部分析的基础之上,但这种认识的目的、过程与结果皆是指向文本整体,此时的局部分析亦具有整体性特征,而非肢解型分析。
2 较含蓄深刻的抒怀哲理性文章,步骤为:局部一整体。
对于较难的文章,如《绝地之音》,学生怎么也不会想到绝地之音象征原始的生命力。再如张爱玲的《更衣记》,学生一遍看下来至多了解衣服随着时代变来变去,至于衣服特征与时代特征的相似点,便较模糊,更难领悟文章内涵,衣服的变更揭露了乱世的演变与升级,是对乱世中人物及社会心理的描画与讽刺。对于这一类文本的整体性处理,我直接采取了“局部——整体”的模式。这里的“局部”体现了一种平实的教风与学风:先老老实实将文本内容读懂。要求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将不懂的语句画出交流讨论,扫除阅读障碍。这里的“局部”不会去刻意肢解,只是为了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作者的表达技巧,仍是为了整体而作铺垫。
二、局部为整体服务。问题因文而设
整体使用教材并不排斥对教材的局部细研,相反,对教材精当的局部细研会更深入地达成对文本的整体领悟。但不可为了局部而局部,局部必须为整体服务。在对文本细节处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文本的主题与表现手法。
1 较平易的叙事类文章,问题力求跳出文本。
跳出文本并非脱离文本,而是站在文本之外的一定高度,更全面、更细致、更理性地审视文本,并能以文本为例子,生发、联系、比较、分析,从而形成对文本更深层次的认识。仍以《我的母亲》为例,评价母亲具体教育方法时,可设计以下整体赏析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胡适母亲的教育方法与你母亲的教育方法有何异同?你的评价是什么?举出文中实例或生活事实阐明。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自觉地去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如母亲总在清晨对我施以教育,体现母亲善于选择教育时机。因为此时的我心境最佳,心平气和;此时环境亦佳,清静安宁。再如母亲从不在人前责备我,体现母亲教育有方,深知儿童心理,从不轻易伤害孩子,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较强的自尊心与上进心。由上可见,这样的问题能巧妙地将局部融入整体。分析文章表现手法时,可设计以下问题:①课本中胡适与梁实秋的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试比较两篇文章语言风格的异同。请引用文中语句分析。②请你尝试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同一事件。这样的问题实质上也涉及到文本的局部探幽,只不过不是为局部而局部,而是为加深整体印象的局部品味,局部本应服务从属于整体,离开整体的局部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对浅易文本整体阅读的处理要求学生引用文中细部来阐述对文本的整体理解,用局部来支撑整体,它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研习的驾驭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2 较含蓄深刻的抒怀哲理性文章,问题应多指向文本。
较难的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常常蕴含主要观点,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些难句的讨论、品读,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会有较深的领悟,再设计整体性阅读题,可让学生直接进入深一层的整体阅读。如《更衣记》一文整体领悟时可设计以下问题:①张爱玲的文字描写是热烈的,议论是冷漠的,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分析。②有人评价张爱玲的文章是“用她的笔演绎着乱世的繁华与堕落”,文中有体现吗?试分析。第一问指向文章的表现手法,第二问指向文本的主旨,这些问题本身带有启发性,能有效引导学生带着整体的观念细研局部,体现局部为整体服务的宗旨,便于学生深入领悟文本。
总之,整体性阅读教学应坚持讲必须讲的,学生懂的坚决不讲,“生生”或“师生”的对话既能进入文本之中,又能跳到文本之外,真正做到“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使教材真正为“我”所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