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7645

[ 吕小江 文选 ]   

诗词欣赏请带着联想上路

◇ 吕小江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创造性关联想象,它就像一只展翅翱翔于天际的苍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地间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容纳在它锐利的眼中。文学创作离不开联想,陆机《文赋》里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说的就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联想的过程。而其中的诗词由于篇幅短小并以抒情为主,讲究情感的含蓄蕴藉、意境的扑朔迷离,尤其离不开联想。诗词中众多的表现手法,如比兴、象征、烘托、反衬、双关,以及种种婉曲隐深的侧面或反面描写,全都有赖于联想,诗人只有借助联想,才能把抽象的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的特殊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才能使诗词具有活色生香的无穷韵味。
  诗词创作需要丰富的联想,读者在欣赏阅读诗词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丰富的联想,因为“阅读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宋代司马光在《续诗话》中也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思”当然即“想”。只不过阅读欣赏的联想过程与诗词创作的联想过程是逆向进行的,诗人的诗词创作,是借助联想把抽象的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的特殊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而读者的阅读欣赏则是借助联想将作品中具体的特殊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转化为抽象的一般性的思想感情。在诗词欣赏中读者的联想过程很复杂,但概括一下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还原联想,二是再生联想。
  何谓还原联想?即读者在诗词欣赏过程中,通过分析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体味作品所呈现的意境,尽可能地揣摩并且还原作者创作时的联想思路,探求作者联想的本意。诗词是人类一种精致的精神产品,着重于揭示人的丰富复杂委曲细腻的心灵世界,正如《尚书》所云“诗言志,歌咏言”,也因此,诗词作品留给读者联想的余地和审美再创造的空间是很大的。比如欣赏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当可使读者产生无穷联想,“人面”离不开身体,“桃花”也离不开桃树,所以,这“人面”会生成一个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由“桃花相映红”,读者可联想到这是一位貌美如花的年轻女子,面色健康红润,或许是遇到陌生人羞涩可爱的表情。还可以想到,她在桃树后面,透过花间枝叶,一双多情的眼睛打量着年轻的书生,微妙的情感让她白皙的脸上飘来几片彩云,与桃花相似,两相辉映。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以及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此情此景怎不让诗人倾倒呢?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也因有了如此美好的联想,读者也才能体味到诗人最后一句“桃花依旧笑春风”中“依旧”一词所包含的全部情感。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凝睇含笑,脉脉含情;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传达出的正是诗人无限怅惘之情。《唐诗纪事》载此诗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萃。扣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已扃锁之。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于其左扉。”由此可见,读者的联想是符合或者接近作者的用心的。
  对读者来说,还原联想是一种由作者隐约指引了途径的客观的联想形式,也是作者在创作诗词时就期望读者能产生的一种联想,但是由于读者与作者之间所处时代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千差万别,再加上诗词创作中大量比兴象征手法的使用,又为诗词本意的阐释提供了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条件,正如有人说:“词体如美人,含娇掩媚,秋波微转,正视之是一态,旁观之又一态,近窥之一态,远窥之又一态。”所以,读者的联想要与作者的联想本意完全符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甚至会与作者的本意背道而驰。如被称作花间词鼻祖的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一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首词写闺怨,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飞卿词如‘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王国维《人间词话》也说此词“兴到之作,有何命意”,而清代张惠言《词选》对此首词却作如此解析:“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这就从词里的美妇人联想到了怀才不遇的君子,由“照花”四句联想到屈原《离骚》的“退将复修吾初服”,即政治上的不得志,退而加强自我道德品行的修养。张惠言的这种还原联想是不符合作者本意的,是一种有意拔高的歪曲的联想,况且,温庭筠与屈原也是无法比拟的。究其因,是由于张惠言提出的诗词创作上“比兴寄托”的主张,并以此来论说温庭筠词也都有政治寄托,结果当然是失之于偏了。
  再生联想指的是读者虽也以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所呈现的意境为出发点,却不以作者联想的本意为最终目标,而是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情融会进原作之中,再生出新的联想,但这并不等同于穿凿附会的无稽之谈和主观武断的错误联想。这种联想与原作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密切相关,水乳交融,似乎就是原作的本意,但又往往比本意更深刻,内涵更丰富。黑格尔《美学》第一卷里说艺术美是“心灵的产品”,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这些话强调了用心在审美鉴赏中的重要性。对读者来说,再生联想就是一种需要调动自己的用心,比还原联想更积极更主动,也更能体现读者的审美个性和欣赏水平的联想形式,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清代谭献《复堂词录序》)。如欣赏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亲切感人,催人泪下,相信定能唤起普天下儿女对自己父母的亲切联想和真挚思念,或者对自然、对社会、对家庭的一种深刻的感恩。
  再生联想的一个最好的例证莫过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种境界所引语句取自晏殊的《蝶恋花》,第二种境界所引语句取自柳永的《凤栖梧》。第三种境界所引语句取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从原词表达的本意来看,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三句是写思妇秋日登楼遥望远人的别绪,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两句是写游子远行相思的离愁,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四句是写元宵夜偶遇意中关切之人的惊喜,借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很显然,这些语句的本意与王国维的所谓治学三境界是风马牛不相及,王国维三境界说只不过是借这些艺术形象所生成的艺术境界再生出新的联想而已。第一境界是说我们在学习上首先应登高远望,为自己确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即立志阶段;第二境界是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有韧性,下苦功,要有殒身无悔、奋斗不息的精神。即苦修阶段;第三境界是说经过努力,不知不觉中你就会获得成功,享受到理想实现的无穷乐趣,即顿悟阶段。无论你是处在哪种境界,都必须具备“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忍不拔的品性,这大概就是王国维三境界说再生联想的真意吧。这种再生联想纯粹是王国维主观的感受、个体的体验。王国维自己也明确指出:“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样读词虽“为晏、欧诸公所不许”,即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但却是读诗解词的最可宝贵的经验,如此的再生联想,无疑比晏、柳、辛词本意的内涵更深刻、更丰富,也更具启发性。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优秀的诗词作品灿若群星,无论诗词创作或诗词鉴赏,离开联想都是不可能的。好的诗词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于联想力。读者阅读欣赏诗词,就应当驰骋自己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记住,联想的翅膀越硬,体味或生发出的情感就越丰富深刻。诗词欣赏,请带着联想上路。

诗词欣赏请带着联想上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