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9期 ID: 147561

  

走出误区天地宽

◇ 李晓虹 单永进

  每年高考过后,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很多媒体竞相刊载“满分作文”。每一篇见诸报刊的“满分作文”都将因它特殊的背景、出身和“礼遇”而广为传播,并成为莘莘学子的不二范本。因为今年的美文将是明年的范文,而今年的美文其实就是去年美文某种意义上的克隆和翻版。毋庸讳言,受高考美文的影响,时下的中学生作文,已经陷入了某些形式主义的误区。
  误区之一:剑走偏锋求“新”“奇”,忽视文体基本功
  据《广州日报》2008年7月28日报道,在广州落幕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比赛“思源杯”全国总决赛出现一种现象:创新作文被理解为单一的标新立异,一味求“新”、求“奇”、求“怪”,剑走偏锋成为创新作文的套路。另据报载,2006年山西省的中考作文中,出现了40%的文体“四不像”作文。
  《扬子晚报》2008年12月15日报道,江苏省第八届高中生作文大赛9月开始,30余万名学生参加了初赛,而最后选出近250名学生现场决赛。据介绍,这次作文题是“‘没有问题’的问题”,要求只限议论文体。按说能入围的学生应该是作文基础相当不错的,但是让评委十分痛心的是,90%的参赛学生都没写成议论文;写议论文的学生中,能提出分论点的更是凤毛麟角。
  不得不承认,近些年来,受高考作文“不限文体”的影响,很多中学生都不会写纯粹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刻意追求文体的“另类”与“新奇”,似乎只有“另类”,才是“创新”。他们模仿“病历诊断书体”、“药品说明书”、“招生简章体”、“戏剧体”、“文言体”、“新童话体”、“辩论辞体”等等,写出了一些貌似“新”体裁的作文。而写的最多的则是当今流行的借史抒怀类的“文化散文”,即所谓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不过,虽称之为“抒情性散文”,却又不见有根有底的“情”在,给人的感觉却是作者在那里逢场作戏,“欲哭无泪”,空发感慨罢了;虽称之为“议论性散文”,却又缺乏主体思考,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空发议论是其通病。这些学生作文,最多只能算是一种形式的模仿。没有实质内容,没有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文化感悟,奇异的外表掩饰不住失血的苍白。
  迷津指点:
  第一,我们提倡作文创新,但不能理解为“体裁”单一方面的创新,更不是一味地追求体裁的“另类”与“怪异”。而真正意义上的作文创新,应该从题目出新、选材出新、角度出新、观念出新、语言出新等几个方面考虑。同时,我们提倡写新颖、独特、有个性的文章,并不是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是空有花架子,而无实在内容;不是离奇、荒诞、随意;更不是脱离文体要求,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第二,作文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不限文体,是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可根据个人喜好和自身情况,自选文体。不论选择哪种文体,都不能写得“四不像”。所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题目,都必须有文体意识,选择适合作文题目且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不要一味求“新”求“奇”,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
  第三,文体训练永远从基本功开始。什么是文体训练的基本功?就是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常用的应用文。这也是对中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比较熟练的驾驭一般记叙文和简单议论文等常用文体的能力,甚至连文体是怎么回事儿都没有搞明白,就去追求“创新”、“另类”,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只有平时把各种常用文体写得规范,才可能在考试中得到较高的分数。
  第四,“文化散文”的“文化”,需要写作主体有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透彻的文化理解和宽广的文化视野,“文化散文”显示的是作者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文化情趣。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由于自身的阅历浅,文化底蕴不深厚,很难写出好的散文(当然,对于一部分有天赋的学生另作别论)。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说:“好的散文是人与文的深层交融,对于中学生而言,可遇而不可求。”
  误区之二:选材热衷于“古典”,冷落了“现实”
  近几年来,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在选材上,不少学生淡忘或缺失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作文的素材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古典或洋古典,屈原、苏轼、爱迪生频频亮相,而直接取之于现实生活的则很少见到。
  以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为例,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结果试卷上满眼都堆积着古代的山,涌动着古代的水。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语)
  再从见诸报刊的2007年全国卷和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福建等省市的28篇优秀考场作文看,基本不采用“古典”而纯属个人自叙的只有4篇,其余则纯属“文化散文”的路数,所引用的材料以古代名人、名言为主。其中见诸多种报刊的《恩情递接》一文,所铺排引述的中外名人有李清照、诸葛亮、辛弃疾、尼采、屈原、陶渊明、苏轼、龚自珍、文天祥、李白等10位之多,真让人叹为观止。
  迷津指点: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选材应当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文章才具有时代感。美酒越陈越好,“材料”则越是贴近当前生活,越是离现实生活近,就越能吸引读者。所以,选材应以当代为主,尽量从生活中选择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问题的事例,最好是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有真实感的材料。新鲜的材料应该是我们写作时的首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关于作文的考查内容,有“材料新鲜,有个性特征”的表述。由此可见,作文的材料新鲜是相当重要的。从高考作文阅卷实践操作来看,在选材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热衷于古典,缺少新意,雷同者居多,白白丢了分。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于是,成千上万的考生一齐追捧项羽——乌江自刎确实算是人生的“豹尾”。可惜,大家都写得大同小异。这种千人一面的作文哪来的真情实感?当然更谈不上个性。正如何永康老师所说,阅卷者很快产生了“审美疲劳”,一看到“项羽”就发“毛”。像这类作文能否得到好分数,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选材新颖独到,将为高分作文打下材料基础。
  新鲜材料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阅读中来。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新闻等,都是了解社会,获取、积累鲜活材料的好途径。要做到选材新颖,就要学会多关注社会,多关注现实,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总之,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更贴近生活,更具时代气息的鲜活文章。
  误区之三:一味追求语言的奇异与绮丽,冷落了语言质朴与平实
  对文章一味追求语言的奇异与绮丽,冷落了语言的平实与质朴,是当前中学生作文的另一个误区。具体说来,就是学生偏爱词藻上的绮丽,错误地认为讲文采就是要多描写、多长短句、多博喻排比对偶、多引用名人名言,把名人名言和排比、对举等重章复叠作为有文采、有才情的秘密武器,以“绮丽”代替了“贴切”,以“重复”代替了“灵活”,以“现成的哲理”代替了“个性的感悟”,甚至削内容之“足”,适形式之“履”,致使文章成了灿烂的词语“集锦”。在此类语言风格的冲击下,质朴、简洁、平实、通俗的语言,被认为是简陋、寒碜和干瘪,是“老土”、“落伍”,是“跟不上时代”,于是乎,很多原本擅长平实风格的学生,也跟风追潮,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迷失了自我。结果华丽的语言没学到,原本自己的风格特长也丢弃了,成了邯郸学步的牺牲品。因而学生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语言质朴、风格朴实,像那篇被“打捞”出来的《怀想天空》的文章,确是屈指可数,很难见到。从见诸报刊的2007年全国卷和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福建等省市的28篇优秀考场作文看,被阅卷老师誉为“语言平实流畅”、生活灵活干净朴实的只有3篇,其余的,大多词藻华丽,铺排唱戏,“文采”焕然。
  迷津指点:
  按照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有文采,就是要求文章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讲文采的本意,无非是让文章的意蕴能够更准确、更贴切、更有现场感地表达出来。实际上,2007年颁布的《考试大纲》已经有了变化,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比如在“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已经开始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词藻的不良文风了。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中,那篇语言质朴、平实的《怀想天空》,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是同样得了高分吗?这是落实上述指导思想的很好的开端。2008年12月江苏省第八届高中生作文大赛结束后,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一位上届作文大赛获奖的学生,他对自己这次没得大奖感到十分冤屈:“我的排比很不错啊,为什么评委老师不欣赏呢?”对此,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蔡明一针见血地告诉参赛者:凡是一开头就来一大段题记的、排比的,评委们根本不会看。千字文你都不能好好地开头、结尾,只能说明见识有限、文风不正。
  蔡明老师的这番话应该引起同学们的警醒了。
  诚然,考场作文是才情的大赛,但这个“才情”应是理性的思考、冷静的分析、恰如其分的表达,绝非垒书般的堆砌。
  再说,牡丹有牡丹的富丽,丁香有丁香的幽雅;高山飞瀑,有它的壮观,小桥曲水,有它的恬静。同各人有各人的性格一样,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运用技巧上,同样是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和特点。冰心的语言隽永、秀丽,大家喜欢;赵树理的语言大众、通俗,大家也同样喜欢。常言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辞藻华丽的可以得高分,语言平实的也同样可以得高分。
  既然如此,在写作语言的风格上,我们为什么不去扬长避短,经营、发挥自己的长处,反而扬短弃长,追求自己并不擅长的怪异风格呢?
  (作者单位:沂南第一中学)

走出误区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