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9期 ID: 147540

[ 周旭荣 文选 ]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札记

◇ 周旭荣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永州八记”的首篇,入选苏教版初语第一册。笔者教读此文时,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创作技巧的纯熟和语言的精练生动。特别是本文在简练的叙述中蕴含的情感,容易被初读者忽略,而这恰恰又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试看第一节。“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只一句,交代了被贬永州之后的心理状态“常常忧惧不安”。因何而忧,不再赘言。那么该怎么办呢?于是有了下文“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通过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忧惧,想来早已有之,也不独柳宗元。所不同的是这句中的“施施”与“漫漫”两词。“施施”,行走舒缓的样子,“漫漫”,随意的样子。可见此时的主人公出行似乎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兴致也并不高涨,只是随心所欲地走到哪里算哪里。我们再往下看他出游的路线,“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处不到”,只要是人迹罕至、风景优美的地方,没有遗漏。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想了,柳宗元因为心有忧惧所以要通过游玩来排遣,而事实上他也的确游遍了永州绝大部分山水奇异之处了,那么他到底有没有让自己那颗受伤的心得到自然山水的抚慰呢?
  答案是没有。我们来看文中的叙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一段简练的叙述背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出游的全部安排,于是疑惑也就不断地产生了。好一番辛苦,终于到了旅途的终点,上得高山,总该有一点“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吧;入得深林,或许会收获一些“鸟鸣山更幽”的宁静吧;穷尽回溪,难道就没有一丝“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到则披草而坐”,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游兴正浓的柳宗元。又或许和随行之人一起坐下来,或高谈阔论,或畅叙幽情,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也没有,坐下来二话不说,喝酒!喝酒好啊,文人总是喜欢借点酒先铺垫一下的,三杯两盏下肚,腹中才华便如酒气一般,该是会喷涌而出的。或许,推杯换盏之间,不仅领略了山川的秀美壮阔,也体味了人间的真情。“倾壶而醉”!一群人寻得一个好的去处,坐下来,就是一杯接着一杯地喝酒,或许干脆连酒杯都不用了,直接端起酒壶就往肚子里灌。又或许平日里羁绊太多,不醉不足以吐露真情,借着几分醉意,人更容易敞开胸怀,表露心迹。“醉则更相枕以卧”,不说“一词新曲酒一杯”的雅兴,连推心置腹的交谈都没有!又或许着实有太多的心结难以解开,干脆抛开不谈,“千金难买一醉”,就在酒醉之中寻得片刻的忘却也未尝不是难得的解脱。“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可怜可叹啊,就是在醉梦中也难逃尘世的烦恼!于是“觉而起,起而归”,没有一丝的留恋。我们期待中的借出游来排遣现实生活苦闷忧惧的目的,看来是落空了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徒劳无功的出游不是一次,而是“其隙也”“日与其徒”周而复始的一再重复着的,那么柳宗元是生活在怎样的一种苦闷和无助中呢?
  所幸的是,在苦苦的追寻后,柳宗元终于觅得那一座“西山”。这一次的出游一开始就与往日不同:先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看来是一次有计划有准备的出行。然后经历了好一番的辛苦,“攀援而登”,想象柳宗元手脚并用,汗流浃背甚至于有些气喘吁吁地登上西山的样子,该是怎么样的呢?登上山顶,也没有便就饮酒,而是“箕踞而遨”。柳宗元终于肯用他那双看尽人间冷暖心酸的眼睛去欣赏眼前的风光,“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那么登临西山之后的柳宗元与往日有何不同呢?饱览一番后,自然还是不能少了酒的。只是这一次不是纵酒,而是真正的饮酒。试看:“引觞”,是明确的有酒杯的;“满酌”,是从酒壶中慢慢地将酒倒入杯中。但凡饮酒的人都知道,在美酒面前,能慢慢举起酒壶将酒杯注满,又慢慢地端起小口小口地饮下,是要一点闲情逸致和心情的。这时候的柳宗元就有。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别于往日“倾壶而醉”的他,而是端坐西山之巅,时而举目远望,时而低首沉思,时而引觞满酌,时而神游八极的柳宗元。时间在这一刻似乎放慢了脚步,要让这位经历了政治打击而内心“惴栗”不安的人坐在高山之巅看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品出人生的真味。于是“颓然就醉”。这一次,柳宗元没有做梦,睡得也很沉,“不知日之入”,太阳下山了,才醒来。也没有“觉而起,起而归”,而是目睹着“苍然暮色”,从远处的山峰间一路涂抹过来,直到自己的脚下眼前。甚至到了这个时候,他还舍不得离开,“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想必是知道要回去的,只是不忍归去。归去意味着什么,自不必多言。柳宗元在与西山的对话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倒是不争的事实。行文至此,“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便也水到渠成了,文题中的“宴游”二字也就落到了实处。
  柳宗元在《答杜温夫书》中有言:“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本文堪称“意尽便止”的典范之作。
  (作者单位:衢州第二中学)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