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9期 ID: 147546

[ 莫湘灵 文选 ]   

《三峡》中“动静结合”指瑕

◇ 莫湘灵

  《三峡》是我国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山水和四季的景物之美,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它既是优秀的学术著作,又是优美的文学篇章。
  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的写作特点。从描写自然景物的角度来看,不言而喻写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但对山水的描写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但对文中动静结合描写的句子如何理解,说法不一。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对于文章第3段的春冬之景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静结合的写法存在着好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1:在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吉林人民出版社《A+优化作业本》88页第9题)
  例2:作者写三峡春景,连用了两次“一动一静”互相映衬的手法,找出来按要求填空。
  ①第一次是从上往下看,描写动态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意思是 白浪在流动,荡起道道涟漪,江中碧波荡漾;描写静态的句子是 “回清倒影”,意思是 绿色的潭水,宁静、透明、清冽,倒映出两岸山色。
  ②第二次是从 下往 上 看,描写动态的句子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意思是 泉水冲击山石,泠泠作响,山涧瀑布倒挂而下,飞流激荡空谷 ;描写静态的句子是 “绝多生怪柏”,意思是盘根错节的古柏,立足山崖。
  (语文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新课程学习手册》七年级上70页第8题)
  通过比较很明显地感到这两种说法存在着矛盾之处,孰是孰非呢?本人经过广泛查阅和咨询,终于揭开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其实,以上两道题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之处。
  课文下面的注释是:[素湍]白色的急流。[绿潭]深深的潭水。[回清]回旋着清波。[倒影]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把这两句连起来翻译为: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深深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仔细斟酌,会发现这样直译并没有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真正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
  这一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映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绿色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态。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波回旋,白中见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清波回旋,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由静态的怪柏写到动态的悬泉、瀑布。因此,文中景物的特点是:素湍回清,绿潭倒影。翻译应是:在春、冬两个季节,则有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绿色的水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翻译这句时要记住,为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这里运用了古代的一种常见辞格——并提。这样,句中哪是动景,哪是静景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习题应该这样设计:
  9. 在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绿潭,倒影,绝 多生怪柏”的静景,也描写了“素湍,回清,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8. 作者写三峡春景,连用了两次“一动一静”互相映衬的手法,找出来按要求填空。
  ①第一次是从 上 往 下 看,描写动态的词语是 素湍 、回清,意思是: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描写静态的词语是“绿潭、倒影”,意思是绿色的潭水,宁静、透明、清冽,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第二次是从 下 往 上 看,描写动态的句子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意思是泉水冲击山石,泠泠作响,山涧瀑布倒挂而下,飞流激荡空谷;描写静态的句子是 “绝多生怪柏”,意思是 盘根错节的古柏,立足极高的山崖。
  孟子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笔者认为对于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中值得商榷的地方,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善于发问,并组织学生积极求证,只有这样科学、务实的求学态度才会让我们的学生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河池市金城江区二中)

《三峡》中“动静结合”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