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9期 ID: 147533

[ 陈洪团 文选 ]   

文本解读三“忌”

◇ 陈洪团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增强语文修养、提升专业水平的需要,更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语文教师应更多地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寻求解读文本的新视角、新途径,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解读的新问题,以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新思路。
  当然,也不能仅仅为了求新而随心所欲地标新立异或者故弄玄虚。只有当教师吃透文本精神,思考出最容易让学生理解、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最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新视角、新途径和新问题时,教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读文进行导航。在指导学生解读时,教师要做到三忌:
  一忌:节外生枝
  案例一:
  某教师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设计了“课内能力迁移”这一环节。
  1.研读课文,想一想邹忌用“比美”来讽喻齐王,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哪一条计谋?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声东击西、暗度陈仓……)
  2.教师举例点拨讲解:邹忌“比美”之意不在“酷”,而在于“讽喻”。从古代兵法的角度来看,他运用的是“三十六计”中的“假痴不癫”;从现代广告艺术的手法来看,他用的是“醉翁之意”术。
  3.以茅台酒“摔瓶透香”夺金奖的传奇经历为例,请同学们分析其推销艺术。
  ——摘自《名师教案精选》(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案例中的这位老师,他的主观意图不能说不好,他通过引进课外有趣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情智。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中的活动应该是为学生准确解读文本服务的,如果单纯为了求新而把文本丢到了一边,那就有节外生枝、反客为主甚至是哗众取宠的嫌疑了。事实上,即使是教师,对“三十六计”和“现代广告艺术的手法”知道的也并不多。如果课堂拓展的内容、引用的材料,还需要花费时间大加解释,分散学生对文本本身的注意力,这种喧宾夺主式的拓展是否值得?
  《战国策》中的文章是长于说事的,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论,常以巧妙的比喻增强论者的说服力。《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是邹忌从比美时遭受妻、妾、客蒙蔽的经历中悟出治国之道,来讽喻劝谏齐威王明辨是非,广开言路,修明政治。讽喻是下对上以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的一种智慧方式。邹忌通过设喻和类比的方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从家事推及到国事,使齐威王高兴地接受了谏议。邹忌善于进谏,威王乐于纳谏,齐国国威大振。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要掌握设喻和类比论证方法;二要理解邹忌运用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进谏和说理的;三要引导学生学习齐王勇于纳谏的精神,能正确认识自我、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这是语文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而“假痴不癫”是“三十六计”之一、茅台酒“摔瓶透香”是推销艺术,与邹忌的“讽喻”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为避免学生误把“讽喻法”当作“假痴不癫”计、“醉翁之意”术,应尽量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解读文本最好是复杂问题简明化。我上这一课时,引用的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组织学生围绕“接受批评难”的话题展开讨论,启发他们得出“知道药苦,可以用放糖或包糖衣的办法;知道别人不爱听逆耳的意见,不妨减少刺激,把批评的话语说得委婉一些”的结论。这样做,目的在于创设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又能为讽喻手法的作用做一个“注解”,用时不多,但对于解读文本更有积极意义。所以,拓展文本内容,引用课外资料,以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是可以的,不过不能忽视文本的本源性,要对文本本身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
  二忌:人云亦云
  案例二:
  不少教师将上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课文《花的话》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谦虚的品性。
  和上课的教师交流后得知,这样的设计源于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者是有一定水平的,他们的编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有把编者的意图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理解,那才可以融会贯通。
  可是,有一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是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而是先查阅与文本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阅读教参代替研读文本,人云亦云,生搬硬套教参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这种非文本化的解读方式看似轻松、便捷,但是教师对文本缺少直接的阅读体验,没有真正将文本的内涵消化为自身的阅读营养。
  《花的话》是宗璞的童话作品,文章是这样构思的:花儿们因为看惯了春天的世界,渐渐觉得自己十分重要,是这美好世界中最美好的。于是,在花园中展开争论,榆叶梅把其他花当成背景,玫瑰花自认为是珍贵的品种,芍药强调自己出身名门,桃花、杏花突出自己开得早,迎春花炫耀自己有用、能做药材,白丁香和玉兰则互相吹捧、抬高自己……这些花不谦虚,只看到自己的美、自己的珍贵。文本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它们的批评。
  教参的编者在解读时,可能是主张从题目“花的话”入手,从花的对话中感悟,因而强调“培养学生谦虚的品性”,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的时候,是不是要联系全文,特别要抓住文本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呢?文本最后写道:正当花儿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小男孩飞跑进花园,采摘二月兰,要送给他终日辛勤劳碌的老师。在小男孩的眼中,二月兰是最美的——朴实无华,总是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在这里,作者显然是给小读者们传递一个信息——你们要向二月兰学习,谦虚朴实,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如果将《花的话》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谦虚的品性,教育学生做一个朴实无华拥有奉献精神的人”,是不是更贴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呢?
  “人云亦云”地解读文本比较普遍,常常被我们忽视。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不存在错误,只是涉及解读的深浅。教师解读文本必须尽可能到位,抽丝剥茧,深入其本质内涵。既要重视教参,更要开动脑筋,用好教参,智慧地解读文本,解读教参。
  三忌:断章取义
  案例三:
  守财奴葛朗台的形象,大家对他的评价似乎只有一个声音:爱财如命,灵魂龌龊。授课时,某教师要求学生不要轻易满足别人的结论,重读课文,透过一般词句的表象去寻找葛朗台性格的其他特点。
  有个学生说:“他76 岁了还料理家务,亲自在庄园里检视葡萄藤,可见他很勤劳。”
  另一个学生说:“82 岁患了风瘫,还亲自过问家里的收支情况,作为一家之长,他很顾家。”
  还有个学生认为,葛朗台椅子上的坐垫铺的只是“草”,说明他生活很俭朴。
  这些不也体现了葛朗台勤劳、俭朴的性格吗?比起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却又挥金如土奢侈无度的人,不是要好得多吗? 据此,对葛朗台形象的认识又多了一项鲜为人知的内容:他积攒的所有财富实际上全留给了社会,自己并没有享受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吝啬实际上是不自觉地为社会做出了终身的奉献。
  ——摘自《文本解读:让语文教学充溢人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4期)
  文本本身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但是多元解读不等于淡化文本,更不等于断章取义。
  葛朗台是19世纪初法国资本主义由原始积累过渡到金融资本时代的资本家典型。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它的生产力的进步性也必然伴随着某种道义上的无耻。葛朗台钻了当时法律的缝隙,用一块面包的价格买了一块葡萄园,投机钻营,巧取豪夺,攫取了大量的动产和不动产。在他的眼中,金钱高于一切:妻子病危,舍不得请医生;妻子死后,哄骗女儿放弃继承权……他对金钱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达到了病态:半夜里把自己关在密室,“爱抚、把抚、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临死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感到暖和。对金钱的占有欲使老葛朗台成为十足的吝啬鬼:尽管他家财万贯,可依旧住在阴暗破旧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给家人分发食物、蜡烛。
  学生抓住的细节都是事实,问题是得出的结论却和原著的主旨大相径庭。刻画人物形象可以多方面烘托,例如描写资本家,有时大肆挥霍,有时爱财如命,有时又贪婪攫取。葛朗台是把攫取钱财和爱财如命统一起来,尽管他很有钱,但是很吝啬。如果教师围绕这些细节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就更能明白文学名著人物塑造的精彩。
  一位戏剧家曾说,写坏人要写出他的好的地方,写好人也要写出他有不够的地方。这就是启发我们刻画人物要真实、有血肉,不能脸谱化。但在葛朗台的身上不存在通过写其爱财如命来突出他的勤俭,看似写勤俭,实则写勤俭得吝啬,只顾聚钱敛财。《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手指头,这是赞美他,还是刻画他吝啬?中外作品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也有共同的地方。把葛朗台与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却又挥金如土奢侈无度的人相比,这之间不存在比较点,而且这也不是巴尔扎克的本意。更滑稽的是赞美“他积攒的所有财富实际上全留给了社会,自己并没有享受什么”,这是完全曲解了文本原有的内涵。
  我们主张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应尊重文本自身的内涵价值,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创作意图等为出发点,站在整个文本以及文本的社会意义等高度,驾驭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形成自己独特又切中文本内涵的见解。只有这样,我们解读文本才能进入佳境。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读文品质,还要拥有较高的阅读智慧。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朱自清先生:“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说欣赏也好,说领受也好,总之把作者的东西消化了,化为自身的血肉。”
  “腹有诗书气自华。”繁忙的工作似乎让我们难得有闲暇,不少语文教师多少天也难得摸一摸除教本以外的书,基本上就是靠一本教学参考书和网络,就把语文教学应付下来。教书先生不读书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老老实实地读专业理论、学科教学等方面的书。走上讲台,就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也要带着这份美好这份期待让它走进学生的心间并由此发芽成长!
  (作者单位:向东中学)

文本解读三“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