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9期 ID: 147547

[ 王忠敏 文选 ]   

《品质》主题的多样现实意义之探讨

◇ 王忠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入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尔斯华绥的作品《品质》。该文为我们塑造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他老实、诚恳、手艺精湛,但最后却被饿死。这一典型形象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精神品质的感召作用
  
  格斯拉忠于自己的技艺,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他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道德。他对自己的工作“好像在迷恋着理想”,顾客叫他,他“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他做出的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假如顾客要定做的是他还没有做过的新式样靴子,他一定要照手续办事了——叫顾客脱下靴子,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之后,他就把顾客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顾客的脚趾,想摸出顾客要求的要点。可见,格斯拉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如果顾客说靴子有点毛病时,他会“蹙蹙眉头”,认为是“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心中会产生“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并表态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这是一个将质量视为生命的靴匠对自己所做的靴子的责任心。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高,讲究诚信,认真负责,追求完美。他对大公司只是为了讲究时髦而用次等皮革做靴子,只是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赢得顾客的做法认为“不顾体面。可耻!”对此充满了蔑视和憎恨。总之,他重视靴子的质量,比顾客还认真;他注重靴子的品质,不追求时尚;他费尽心思想把靴子做到最好。但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作坊,靴匠格斯拉兄弟的生意一天天地清淡下去,他们时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甚至在这样的局面下,他们仍然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坚持给顾客做出最好的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不愿放弃一个靴匠的追求,不肯赶时髦,不愿打虚假广告。他们不亵渎自己的职业,也不污辱自己的人格,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啊!他们的做法表现出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他们身上的高贵品质散发的光芒永远照亮着我们的心田,他们的品质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二、品质缺失的呼唤作用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情况愈演愈烈,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高尔斯华绥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他关心社会,看到了机器生产的一些不顾质量、只求美观的做法。小说就是这样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形象地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在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时,格斯拉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对那种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视。“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评,也是作者借格斯拉之口发出的对诚信缺失的大公司的批评。
  不讲究速度只讲究质量的经营理念最终给格斯拉兄弟带来了毁灭,作为悲剧性人物的靴匠体现了康德所说的物质进步和文明(道德)倒退的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评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这个坚守传统美德的靴匠格斯拉的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中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警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再看看我们当今社会,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为了一己之私,不讲诚信,不重品质,不择手段,他们的产品坑人害人屡见不鲜。我们呼唤品质。
  
  三、因时而变的警醒作用
  
  我们换个角度来分析格斯拉兄弟形象的现实意义,可以说他们的悲惨结局也有着其必然性。
  首先,科技的进步、工作效率的提高、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作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进步的标志。既然这样,以格斯拉兄弟为代表的手工业者就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努力作自我调整,以便跟上社会的发展,而不是死守传统,不知变通,最后“抱着金饭碗”而被饿死。达尔文不是提出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吗?人类社会更应该这样,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文明的提高,所以我认为格斯拉兄弟是时代的落伍者,是不知改变的保守者,新时代的人不能完全提倡这种做法,更不能对格斯拉兄弟的这种做法顶礼膜拜。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格斯拉兄弟的表现。来了顾客,长时间才出来,面部表情僵硬、迟钝,“像皮革制成的人”,同人说话“眼睛盯着皮革”,“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只承做定货,并不出售现成靴子”,“从不登广告”,“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账单开来”,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他与时代的背离,与社会进步的不相适应。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顾客对格斯拉兄弟的态度和做法。“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人们“讲究时髦”,“顾客可不愿等待”。除了不愿意等待,人们对靴子的质量也不是那么看重了——“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认为“他是个怪人”,做的是“怪事”,人们适应了也进一步地去推动了这个社会的发展,人们再也无法理解格斯拉先生这个固执和怪异的老头儿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遗弃了格斯拉,积极顺应了这个物质社会发展的人们在一种无意识里把这个“像皮革一样”“死板板”的老靴匠推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里。难道别人都错了,难道“众人皆醉,我独醒”,我们不是常说“顾客是上帝”吗?连“上帝”都抛弃了他们,我们还怎么说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难道让我们都学他们的做法吗?
  当然,我们欣赏他们的神妙手艺,要坚守他们保证质量、诚实守信、恪守职业道德的精神。同时我们更要顺应潮流,因时而变,与时代、与社会一起进步,共同发展,将自己的传统优势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这样既提高了自己,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这才是新世纪的我们应采取的做法。
  (作者单位:丰县中学)

《品质》主题的多样现实意义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