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老五”之后,列入“新五”。今年以新课程的姿态第一次亮相高考。作为语文试卷,它的选拔性、权威性、导向性既是对新课程实施成果的一个检阅,又将对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引领作用。
一、彰显新课程理念
就“语文”来说,我们不妨将之分为“生活语文”、“教学语文”及“应试语文”。就“生活语文”而言。无边无际,所谓“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而“应试语文”承担着为高校选拔人才以及衡量基础教育成效的选拔和评价功能,需要有科学的标准,需要具有评判的可操作性。
而“教学语文”则游走于“生活语文”与“应试语文”之间。应该说,“应试语文”是具有指挥棒效应的。那么,从今年高考语文卷来看,这样的导向性是好的。
1 体现安徽省情
第18小题将图表内容转述成相关文字,选自4月5日的《安徽日报》,时效性、针对性都很强。此外,在基础知识的语段中,涉及“黄山”、“合肥新机场”、“合芜蚌自主创新结合配套试验区”等内容,这些都具有浓郁的皖江特征。
作为自主命题的母语考试,彰显省情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
2 紧扣生活脉搏
基础知识语段中,像“汶川”、“新课程”、“国际金融危机”、“奥运”、“神七”、“甲型H1N1流感”、“三农问题”、“女排新阵容”等都让学生感受到了当今社会的热点。
新课程的功能诉求就是要学生将眼光抬起,不要只顾书本,而要关注现实生活。而在“应试语文”这个环节打通“生活语文”与“教学语文”之间的通道,显得十分重要而实在。
显然在今年的高考中,命题者是煞费苦心的。刚过端午即以端午入题考古诗鉴赏,生活气息浓郁。
再以第1卷第一大题的说明文阅读理解为例。这一题型要考学生理解能力是容易的,但要顾及到将“学习”和“生活”相关联,就不太容易了。而今年的本题就做到了这一点。“通俗历史热”,文本肯定的多,承认“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毕竟,“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提醒“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
这样,考生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就会想到当今一些影视作品对历史的所谓“戏说”,也会想到央视《百家讲坛》对经典的系列讲座。无疑,学生不仅只是答题了,而且也思考社会现实了。
3 求变中的稳定
新课程实施毕竟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谓的守正出新也就是在稳定中追求变化。
首先是题型题量的变化。客观题少了一题,增加了主观表达题的分量,使得对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更为突出。同时第1卷和第Ⅱ卷考题顺序的调整,也体现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更加重视的导向。
大阅读以小说入题,改变过去传统的散文入题模式,也是新颖的。
其实,稳定还是试题的主体。文言文阅读以人物传记为载体,考查了实词、虚词、文章理解、翻译;古诗词鉴赏,考查了作者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名句名篇考查的八句都是学生平时课本上学习的常见的名句。这些都让学生有很好的抓手。
二、作文的超越
作文是语文高考的重头戏,其重要性无需多说。先前普遍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应该是自两年的命题作文之后,话题作文的回归。而在这回归之中,体现出了一种对先前的超越。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个性,强调因材施教。而让无论城乡处于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话可说,是命题的一个基点。那今年的作文,由于有一段文字铺垫,考生便对“弯道超越”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解说本身就说明了文意的“实”与“虚”的种种表现,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
由“实”入“虚”是作文的关键。而这个深入的过程,学生是容易入手的。前面已经提到了材料中所提供的诸如“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的“弯道”,是比较容易引发学生联想和感悟的。
当然。学生选材不一定如此宏大,自己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身边感受到的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例子都可以写成很好的作文。
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看似简单的文题怎样写的精彩,才是最重要的。像这个题目,也是有玄机的。
要注意到“超越”是在“弯道”,是区别于“直道”的,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那么无论是实写还是虚写,这都应该是重点,否则“超越”就会乏力、空洞。
还有,为什么要在弯道去实现超越呢?因为,困难有多大,变数有多少,取胜的可能就,会有多大。
接下去,怎样实现超越呢?要充满自信,要小心谨慎。
这是从正面来说的,也可以从反面入手。如果不谋求弯道超越的话。就将永远处于落后和被动的局面,就永远跟胜利无缘了。
此外,超越之后将会是什么情景呢?也可以想象一下的。
当然,上面所说的是说理的逻辑层次问题。如果是讲述故事,可以将这些要点融于故事叙述之中,让我们从人物或事件之中去体悟主题。
说精彩,可比较一下前两年的作文题。20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带着感动出发”。纵观前两年的考题,文学成分过于浓重,很容易引导学生泛滥抒情而飘在空中,不能切入生活的本质。而强调情感的随意抒发,则有意无意之间淡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根本上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今年的作文题回归作文本质,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为基点,重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现实生活的能力。
三、求新力度尚嫌不足
1 语用题平庸
卷面结构的调整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能算得上是求新。语文高考,最闪光的地方应该是语言运用题。我们来看18、19、20三小题的语用题。图文转换、对联组合、仿写都是极常见的题型,没有新颖之处。在某种程度上讲,语用题的创新是整个试卷出新的基本标志。
如果仅就形式而言还不够,内容上,第18小题无论是整体概括还是分3小点概括,都太浅显了,没有多少经思考之后的整合功能。第19小题比常规的上句对下句还要简单,只要学生稍微有点对联常识,便能理出“翠柳”是对“黄牛”的,“千里”是可以跟“万山”对照的;“桃李”指教师所教的学生不是难点,而“芝兰”代表的品德,也非常容易跟老师挂上钩。第19小题的仿写,“能学”是能力,已经给出答案,而“想学”是态度,“会学”与“坚持学”是方法,学生几乎不要过多的思考就能写出答案,且这样的表述没有任何含金量。
2 选修内容呈现不足
新课程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必修之外,还有近一半的选修内容,要是包括校本课程在内就更多了。在学科终极评价的高考中,如果不能充分体现选修内容在考试中的重要,那么将引导日常教学如何对待选修内容呢?今年的考题中突出选修内容的考查几乎不明显。这势必会暗示高中阶段的教学是可以淡化选修内容的,腾出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做大量练习,为应试得高分服务。假如是这样,新课程的路子该怎样走下去呢?
3 小说的选文及人物形象缺陷
宗璞的这篇小说,是作者晚年对生活的思考结晶。作者借董师傅这一形象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某种理解。但要注意,作者穷其一生对生活的感悟却要通过一个极普通的木匠来传达,多少有些不合乎生活原本的逻辑。
文中的董师傅似乎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智者化身,是来世俗人间布道传经的。特别是他对卑微的小翠说的这样一句“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显然是硬梆梆的说教,且特别不符合董师傅的形象特征。如果作者写他自己遇到“小翠”,跟她说这样的话,教她“认得路了”,倒是符合生活常理的。
尽管小说是虚构的,但毕竟它也是反映生活的。给学生以虚假的印象,那么学生在答题时就会悖离生活逻辑,任意肢解人物形象。
要考生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原因,他知足常乐,能以平常心对待生活是他快乐的原因之一,好理解。而硬是要学生回答他因做了小翠的人生导师而感到快乐就太牵强了。
小说体裁进入考试范围,确实是创新。但也要清楚小说就“三要素”而言,是不好把握考量的,要么简单的没有多少价值,要么玄奥的没有着落。比如说第11小题就没有多少价值,第14小题的第2问就宽的没有边际,也同样没有价值。
新课程是全新的,新课程体制下的第一年高考自然也是摸着石头在过河。总之,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考题中得到了体现,存在的问题自然要在今后逐步改进。同时,还要看到,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改变,这也将深刻影响高考的走向及命题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