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风》和《氓》堪称是《诗经》中描写妇女不幸遭遇和反抗的名篇,人们称为弃妇诗。
我们先听听《谷风》中女主人哀婉的控诉。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中,我们就可断言这将是一出悲壮的剧幕,也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这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极易善变的满脑子封建伦理道德的男子形象;而女主人对丈夫的暴戾行为没有提出任何的抗议,而是被其淫威所吓倒,只是无助地诉说着自己是多么的勤劳和忠心,而最终又被悲惨地抛弃。全诗围绕丈夫的“宴尔新婚,不我屑以”为中心来反衬这位妇女的哀怨之情。
从《谷风》全诗的内容看,她的丈夫原本是一位贫穷的农民,结婚后由于两人共同的努力,“既生既育”,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观。但谁知与她同舟共济的丈夫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变心了,于是便“宴尔新婚”弃前妻而换新人,把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比予于毒”。诗中这位女主人公独自的目的就是想以此撩起狠心的丈夫对自己的侧隐,但得到的却是“薄送我畿”,尽管如此她还是“行道迟迟,中心有违”,对丈夫还抱有极大的幻想。这就充分地表现了她性格的软弱,在遗弃与痛苦中又有期待。
全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绝望中这位质朴勤劳的妇女还企盼着丈夫的回心转意,真是字字血泪。全诗毫无做作之嫌,读罢却动人肺腑。
我们再来看看《氓》。在开头,这位女子就爱上了一个貌似忠诚的小商贩,“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可见她热情地爱着他,一时不见就要哭泣。“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她意识到当时结婚不通过媒人是不行的,这表现了她还是有些顾及封建礼教;待到“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时,一对恋人就准备结婚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个善良的女子连同自己的劳动所得都带到了“氓”家。他们婚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这个家多年一直过着贫穷的日子,她还是“三岁为妇,糜室劳矣”地操持着这个家,可是他们的感情还是出现了裂痕,“女也不爽,士贰其行”,面对丈夫的无情,她也表现得异常坚决:“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算了就算了吧,我何苦要自作多情呢?这位妇人在被封建礼教摧残后,能理智地总结深刻的教训,她为后世女子树立了一面反抗封建礼教的旗帜。
《氓》与《谷风》中的女主人在命运上没有什么两样,都被丈夫遗弃,但不同的是《氓》中的女主人有着极度强烈的反抗与自慰行为。从诗的题目——《氓》——就可以看出:愤怒的女主人在无端的气愤之中直呼这个丧失良心的负心人,就是这一个“氓”字,其中就蕴含了这个妇女的坚强性格,一旦她意识到丈夫变心,便绝不姑息迁就,并痛快地与之一刀两断。这就和《谷风》中的妇人“行道迟迟,中心有违”的留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没有丝毫的依恋,而是理智地做出了分手的抉择。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勤劳的妇女不幸的婚姻遭遇,特别是《氓》描写的是一个热情、善良、有见识、有才干的女性,被一个花言巧语的“氓”诱骗了去,这位女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幸福,就在“氓”的欲望得到满足以后,被狠心地抛弃了。
我们再来看看朱熹对《氓》的注释:“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悔恨之意也。”她“悔恨”什么?按朱熹的意思就是悔恨没有恪守妇道,而遭丈夫遗弃。在今天看来有着伟大反抗精神的壮举,在封建社会里却被人们肆意歪曲,妄加解释,并斥之为“淫妇”。再看看朱熹对《谷风》的解释:“妇人为夫所弃,故作此诗以叙悲怨之情。”与朱熹对《氓》的注释比较,言辞就显得委婉了些。原因就在于《谷风》中的妇人委曲求全而不思反抗,且只叙述自己是多么的勤劳,似乎还幻想再被丈夫接回家,正是因为《氓》中的妇人具有反抗性,并还告诫后代女子们,这正刺中了封建统治者愚弄妇女的诡计,触及了他们的隐痛,故骂她为“淫妇”;而《谷风》中的妇人只追叙自己的不是,而对其丈夫没有丝毫的怨恨之情,她的行为正中封建卫道者卑鄙的目的,所以朱熹——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代言人——也就对她多微词,而不给尖锐的批判,似乎还要以她来警戒后世的妇女们,不应有非分之想,不应获得“妇道”之外的自由。不管历代的封建文人怎样妄加解释,还是阻挡不住人们对这些被遗弃妇女的同情。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淫威,哪里就有屈从。这就是我从《氓》和《谷风》的对比阅读中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