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评价建议:“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笔者在阅读教学研究实践中,发现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三维的立体框架结构:从以“词句理解”为具体抓手的单个知识点人手,横向辐射至“文意把握”等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后纵深向底挖掘词句下面蕴含的“情感主旨”。当然,选为“点”的词句应有内在的牵引力,才有利于横向带动对文本整体的理解品读,才有利于形成学生对文本纵向的深层次的感悟。如图:
点→面
↓
底
(立体的阅读教学结构)
这样由“点”牵“面”而后掘“底”的一个阅读教学结构,已显示出它轻负担、高效率的教学优势。笔者曾以这一课堂结构进行《社戏》的写景教学,收到了极好的阅读效果。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轻松地学习了《社戏》极富江南特色的景物描写,而且获得了丰富有趣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创造性理解。
《社戏》是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故事中的景物描写是这篇小说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少年朋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对此笔者安排一课时进行写景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景物描写的能力,理解它所起到的抒情作用。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选点探究,突破惯式
我们可以从课文中选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写景语句作为学习景物描写的切入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习惯上往往对这写景句作如此解读:“从嗅觉的角度看,‘水草清香’描写了清香之美,然后从视觉的角度看,‘月色朦胧’描写了月色之美;这两者之间运用分号表示描写的两个角度。”可是笔者在反复阅读揣摩中觉得仅仅这样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这个角度解读的江南水乡的美丽,还是停留在浅层表面,并且简单机械而缺少灵气。
阅读教学需研读语言文字来深入挖掘文本的本质内涵,关键处的语言文字是披文得意、人情悟理的凭借。笔者以为,语句中的“水气”一词值得把玩。作者在这两个分句中,都运用了“水气”这个词。可见,不管是“清香”还是“月色”,如果离开了“水气”的浸润,那么这些景色物象都不能有力地表现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所以课堂上解读这个写景句,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所嗅到的、所看到的都离不开水,一切都弥漫在水气中。这才是我们江南水乡与众不同的美。
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应该正是江南的暮春初夏季节。如果这时,教室窗外初夏的细雨正若有似无地细细洒落,湿了地,润了物,小镇笼上了轻纱,婉约地静默在水气中;远方,山如浅黛,淡墨留痕……那么,课堂着实占尽天时之利!可以打开窗子,让学生欣赏着窗外景物朦胧在水气中的江南美景,感受空气中有水气扑面吹来的湿意,进而品味鲁迅先生精妙的写景之语。
(二)由点带面,自主学习
一个写景句的学习,仅仅是文本点状的学习,还应该抓住一个契机、安排一个过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他的写景句,由此全面带动文本整体的景物描写的学习。《社戏》一文,除了上述“夹杂在水气”中的“清香”、“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之外,还有“氤氲在水气中的戏台”等景物也别有一番味道。
课文第14节“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色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第22节“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这前后呼应的两小节,去时一如来时,景色绮丽,情致悠然,撩人心弦。“模糊”、“仙境”、“漂渺”、“仙山楼阁”、“红霞罩着”等关键词语无不充分体现了水气氤氲的江南水乡特色,戏台映衬着月色和灯火光,在水气弥漫的朦胧中是那样的迷人眼帘。
“言语形式总是映现着言语主体的感知、认识、态度、情感,‘怎么说’的实质其实就是怎么看、怎么想。”(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所以,“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戏台“漂渺”如仙境等言语无不表述着水气氤氲是江南水乡景物的“魂”之所在!缺少了“水气”,无论怎么强调修辞运用,江南水乡的景还是失去了灵气,而不再水灵的江南无疑是干瘪无味的。
(三)从面掘底,纵深理解
了解了全文景物的特点,也还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景物烘托人物心情等方面的抒情作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的能力,培养他们由此产生自己情感体验的阅读能力,从而获得“对自然和人生有益的启示”,把新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
《社戏》中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广阔农村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这些内容无不表现出作者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因而,文本中的写景句子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怀。比如,作者写戏台的美好,是为了表达“我”愉晚的心理,只有仙境一般的意象才与心中热烈的情思相匹配。每一句写景莫不是如此。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由点到面、由面及里地赏析了《社戏》中江南景物的描写,其间既有对词句的创造性理解,又有对文本情感的丰富体验,纵横有次序,表里有深度。
由“点”牵“面”而后掘“底”的阅读教学结构,笔者将在阅读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完善,期望它真正成为有效阅读教学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