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1期 ID: 143513

[ 吕成立 文选 ]   

优化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策略

◇ 吕成立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法宝,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满足学习成功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推动教学达到高潮。
  一.评价语言之不足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发生了许多改变,焕发出人文气息,冷面孔少了,简单、粗暴、挖苦,甚至随意谩骂就更少了。但是,也随着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况:
  1.评价语言贫乏、单调
  [典型句式]:“太棒了,这么短的时间就读这么好。”“你的见解太有新意了,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一下子就明白了。”
  这种形式的评价只是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味地拔高对学生的评价力度。实际上,从学生回答内容的思维含量上分析,客观上是存在差别的。教师如果不加分析,胡乱评价,这是否公平?对学生顺利得到的结论立刻就大加赞赏,这样的评价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与价值。另外,作为被评价者,听惯了教师这千篇一律的拔高评价,本来的强烈的心理期待势必产生疲软现象。久而久之,他们则很少在乎老师的评价,甚至会在教师盲目的评价中迷失自我。
  2.评价语言限制、绝对
  [典型句式]:“你谈得最棒!”“你的发言简直无与伦比!”“我认为”“我觉得”“我很欣赏”。
  这种形式的评价无视学生的自主权利和生命存在,不管什么情况,教师始终是评价的掌控者。即使偶尔放手,也是换汤不换药:学生还是傀儡,教师则还是垂帘听政的幕后操控者。从而使整个的评价体系由教师的“一言堂”发展成为师生的“众议院”。
  3.评价语言模糊、失真
  [典型句式]:“你的回答真精彩”“读出了喜悦感情”“说得多好啊”。
  这种评价只从形式入手,没有点明实质。评价也只是不疼不痒,精彩在哪儿,好在何处,怎么就读出了喜悦之情。被评价者听了如同在云雾之中一般,一次不经意的表现却得到了老师如此高的评价,但为何能如此却说不清,道不明。不少教师还引导其他的同学一起参与评价,“棒棒,你真棒”式的语言充斥着整个课堂,学生就像被赶着上架的鸭子,失去了自主的权利,更不用谈什么人性的彰显,个性的张扬了。这种奉命式的评价,使“决策权”牢牢掌握在教师一个人的手中,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明辨是非、自由发现自我见解的能力。
  以上种种评价方式,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使评价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其副作用不容忽视。
  二.评价语言之标准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课堂评价语言的质量,在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呢?我认为良好的评价语言应具备以下条件。
  1.准确得体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前进的最好方法。它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听辨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或存在的问题。而对于学生的问题、缺点和错误,须特别注意把“坏的批评”包在“好的表扬”之中。有个成语叫做良药苦口,咱们当老师的就应该想法在苦口的良药外面给包上一层糖衣,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乐意接受,就会变苦读为乐学,他们就会觉得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幽默生动
  进行课堂评价时,风趣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幽默生动,诙谐轻松,可以使它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匡正纠谬、明辨是非的目的。在课堂上,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更是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的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3.机智巧妙
  一篇课文包孕着十分丰富的信息量,在教学过程中又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始料不及的情况对任何教师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进行随机评价。
  三.评价语言之优化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评价语言的满意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各方面做出针对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
  1.对尖子生,多给予启迪
  这部分学生已经学会课本上的知识,他们需要的是超越课本难度的新知,要体会学识上超越同龄人的快感,他们要享受获得更高水平知识的乐趣。因此,教师的评价,不能停留在简单肯定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而要选择独特视角,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思考、探究的欲望,使他们的学习进入更深层次。
  从学习内容评:如一位学生作文中以水晶来比喻小公主的眼睛,我给予很高评价:“比喻恰切精当”,展示作品时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用这个比喻写出了孩子心灵的纯洁无暇”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我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顺势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童真的纯洁和可贵。“评价的是一个学生,可受益的却是全体学生。”不光这个孩子得到了启迪,全班也从中得到了教育。
  从学习习惯评:有的学生课外阅读面非常广,能将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思考问题比较深刻。如教学“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学生能当堂回答出“是岳飞墓前的对联”,并说出含义,全班满是惊叹的眼神。老师及时肯定:“你不但在课外阅读中得到了乐趣,而且获得了那么丰富的知识。你能边读边思考,真是会学习的孩子,值得大家学习。”
  从学习方式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发现一些可取的做法,马上肯定:“第一组组长按照题目的难易程度,给本组同学分了工,而且组织本组同学模拟训练。很有工作方法。”“第二组同学的合作意识很好,某同学充分利用时间帮助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大家共同进步。”“第三组同学讨论非常深入,他们善于动脑思考,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观点,大胆发表不同见解,通过辩论,对问题理解更深刻。”
  对尖子生的表现,不但给与直接的肯定,同时让其他同学从他们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中体会到些什么。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仅给其他学生指出学习的目标,还给了优生继续奋斗的目标,避免使其满于现状。教师抓住这些个别现象进行评价,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2.对中等生,诚挚地欣赏
  这部分学生在班内占多数。他们学习积极性不持久,学习的潜力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教师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能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个时候的他们所释放出的热情和潜能就能使他们努力向尖子生靠拢。同时他们也需要听到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老师的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从而取长补短,完善自我。课堂评价就应侧重对他们学习态度的鼓励与欣赏,对知识正误及学习方法的点评。
  如教师在他们表现好的时候给予最大限度的表扬。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满信心,从而自信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在课堂上我还经常用这样的评价:“你读课文时重音、停顿、语速都把握得很恰当,如果再注意语调的变化,效果就会更好。你愿意再试一次吗?”当学生读完课文后,请他自我评价一下,他说:“我认为我读得还是挺有感情的,但声音比较轻。”老师说:“再读一遍好吗?这次你肯定能读得更好。”他又读了一遍,这一回又响亮又有感情,老师马上说:“你读得这么出色,又流利,又有感情,我们大家都听得入迷了。”同学们用掌声祝贺他的成功。
  学生听到了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评价,感到比较满意时,自然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有良好的学习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评价层次也应相应改变。伴随评价层次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3.对学困生,热切地激励
  这部分学生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方面存在问题。对他们的评价是最难的,“左倾”了,会伤害他们学习的自尊心;“右倾”了,无法起到评价的作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这部分学生,不如用一点心思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激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因此,老师在评价时更应该小心谨慎,切不可敷衍了事,要从他们身上去发现让他们自己认同的优点,进行准确的评价;发现闪光点,使他们打消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激发努力学习的愿望。可侧重在学习态度方面:如“虽然你没有把问题答对,但你能举手发言就很了不起,勇气可嘉!”“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今天你读文没有重复词,一定是认真预习了。”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应像温暖的阳光、和熙的春风,催开学生的心灵之花,去抚平学生的心灵创伤,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这不仅是一种智慧、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
  
  吕成立,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永康。本文编校:左晓光

优化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