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1期 ID: 143512

[ 潘世流 文选 ]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四个坚持

◇ 潘世流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改革之路该走向何方?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走出作文虚假浮躁、贫乏狭窄的天地,实践探究出真知,我认为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贴近生活,在教学环境上变虚假为真实。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水之源头,木之根本。殊不知凡大家都是立足于生活,大作都有生活的缩影。《红楼梦》是曹雪芹封建家庭走向没落的写照,《人间喜剧》则是巴尔扎克生活点滴的积累。因此作文必须贴近生活。语文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感悟生活,有了鲜活多样的生活基础,作文方能摆脱假大空,避免闭门造车,真实地反映生活,还原生活,唯有撷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作文才能洋洋洒洒,作文有骨有肉有血才能打动读者,启迪别人,这才是作文的真谛。那么在作文教学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贴近生活呢?
  首先学会感悟自然。“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慧眼识别桃花和鸭子是春的使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细致观察出山地与平原气候的差异。作文教学环境则应从感悟自然开始,可以组织学生野炊郊游或夏令营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春夏秋冬、花鸟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无不是作文最原始最天然的素材,而自然与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一切都饱含真情:“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落花的情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竹子的情怀。走进自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根据事物属性与特点,寻找作文切入点,挖掘出自然与作文的相融相通之处,作文必定能返璞归真。其次学会感悟社会。因为生活处处是语文,学生就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拓宽自己的视野,观察社会,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看新闻、听广播、读报纸、做调查,去了解人口、反恐、环保、科技等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素材永远是鲜活的,作文能跟上时代的脉搏,它就能永葆青春与亮丽。再次学会感悟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事有顺逆成败,人世间的是是非非都需要学生学会去感悟。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时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观察和体会他们如何处理人事的是非曲直。同时也可借助现代传媒,如可组织学生观看《东方时空》《艺术人生》《感动中国》等节目,增加学生的阅历,丰富的阅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只有对人生有着较深的体验,才能写出鲜活深刻的文章来。
  二.坚持精读经典,在作文取材上变贫乏为丰富。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通过阅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然而高中生学业繁重,阅读的时间有限,读破万卷书那是不可能的,唯有选择地读,而书籍浩如烟海,也唯有选择经典,经典名著具有超前的预见性,深邃的思想性,或内涵丰富,或寓意深刻,或时代特征鲜明,或相融为一体,历经历史大浪淘沙而留存下来的,它能开阔眼界、资助成长,能帮助了解生活,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旧书”就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曾有人问世纪老人巴金先生创作秘诀,他说:“没有别的,我只将《古文观止》全部倒背如流,熟烂于胸,一旦写作起来,构思行文,语言表达,就像汩汩泉水一样从心中流出。”如此精读经典,追根求源,不仅了解书中观点要意,而且能够发掘作者对问题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久之则万书之理存乎一心,千人思维集于一身,集众家丰富正确之思维方式,有神明洞察万物之功力。读透读深,融会贯通,领会其中,通晓其中遣词造句、立意谋篇、观点要义、手法内容,全做到胸有成竹,何尝作文做不美?
  环球网读书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最近十年呈持续走低态势,有百分之三十五点二的人不满意自己的读书状况,有百分之四十一点三的人认为读书不比以前细致了,有百分之四十三点五的人认为读书量越来越少了。学生读书量少了,思想贫乏了,作文也自然枯燥无味空洞无物了,因而时有大学生毕业写不好就业推荐书,通篇语病;高中生作文内容贫乏,“为赋新词强说愁”,更是屡见不鲜。那就精读经典,让作文取材变贫乏为丰富吧。
  精读经典要细嚼慢咽。“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精读经典的十字箴言。如何“时习”如何 “知新”?就得引导学生放慢速度,由表及里和去粗存精地读,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第一遍可囫囵吞枣地读;第二遍就精心和气地读;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如读王维、孟浩然,我们就要懂得什么是钟情山水;读杜甫、白居易,我们就要懂得什么是忧民情结;读陆游、辛弃疾,我们就要懂得什么是爱国情怀。除此之外,经典作品的语言、情节、论据、论点、思维方式、行文风格,都通晓于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做到触其文能临其境,悟其神。这样深得书中的精髓,才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作文的创造力,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才读得实在,读得香甜,读得有长进,有收获。除课本外,如果每周坚持精读一篇课外经典作品,高中三年就能精通一百多篇文学经典,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身心修养、人格魅力,乃至影响他们的整个人生。
  三.坚持读写互动,在教学方法上变单一为多样。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提升。阅读了经典名著,耳濡目染,读得深、读得透,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句法,这就为作文提供了熟练的表达技巧、娴熟的语言和高远的立意基础。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心得,就跃跃欲试,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读得精,吸收得好,表达才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妙语连珠,得心应手。才能“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因此没有阅读就没有作文,阅读与作文是相依相随、密不可分的。这样读写互动,以读导写,以写悟读,读写双赢共进,就改变了以前阅读是阅读、作文是作文,在教学实践中阅读与作文严重脱节的现象。
  以读悟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不仅是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更是阅读与作文的辩证关系。读书就得思考,思考就得作文,因为作文是读书的最高品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阅读与作文互动的能力。如《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简易通俗,寓意深刻,最值得学生仿写。我上课时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讨论、解难之后,进行仿写,取得较好的效果:我愿意是朝阳,在霞光万道的天空中,在即将升腾的瞬间里,撒尽我所有的光辉,只要我的爱人,是金色的向日葵,依着我柔和的温暖,向我送来灿烂的微笑。……学生的诗情才智犹如深山下的清泉,一经挖掘,汩汩不止。“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学生用心灵与文本的多重交流和对话,有了感悟和体会,就会才思泉涌,方能“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正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
  双赢共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很形象地阐释读书与写作的辩证关系。“腹有诗书气自华”,写作的汪洋来自知识的渊博,文章的清丽源于阅读的活水。写好文章和阅读同等重要,都是一种积累。厚积才能薄发,而写作能力的提升又反过来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促使文本不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阅读,而是站着读,仰着读,纵着读,横着读。鉴赏玩味,常读常新。“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以读悟写,从模仿走向创新,以写促读,从现象深入本质。才能真正让阅读与作文比翼双飞,达到读写互动、双赢共进的理想效果。
  四.坚持生生互改,在教学资源上变单挑为共享。
  大力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及互动性是新课标一个重大的改革,而学生互相间共同修改作文,就是这一重大改革的有力体现。
  传统批改是教师自己一人改作文,一个班六七十本,“愚公移山”,几周下来,还是改不完,而且效果不好,这单挑的做法费时又费力,两头不讨好。刘国正先生说:“学生作文,老师批改,这种方式好似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与此同时,还可以提倡学生自改。”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采用学生互改的方式,效果日益彰显。它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意识。学生互改过程中,本着对同学负责的态度,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碰到不懂的字句一定要亲自去查,了解掌握其中的含义,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它培养了学生扬长避短的写作能力。学生作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改到文采飞扬、内容深刻的作文,学生自己会喜形于色,赏析借鉴,共同提高,如是碰到比较下等的就引导学生作文时要特别注意诸如此类的因素,不走别人的老路。它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一次互改一个学生的阅读量少则一两篇,多则五六篇,批改过程中,权衡利弊,孰优孰劣,自然了然于心。它还可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利于团结共进的良好班风的建设,只要方法得当,学生作文互改就会好处多多。在评改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给学生拟定评改细则:立意是否准确,选材是否得当,层次是否清晰,结构是否严谨,语言是否流畅,形式是否创新,表达是否合理,内容是否丰富,每一项都有具体的分值,操作性强。每一次拟定一两项作为评改重点,达到要求即为成功作文。每篇作文改完都要写评语。优秀作文要及时展评,让学生共进共学,共同分享每一份精美的文化食粮。
  坚持生生互改,既解放了教师沉重的作业负担,又增进了学生友谊,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以及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一石三鸟,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贴近生活,确保作文内容真实而富有生活的气息;阅读经典,确保取材广泛,作文信手拈来;读写互动,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让读写并驾齐驱;生生互改,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与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让我们共同探讨,带领学生走进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作文新天地。
  
  潘世流,语文教师,现居广西大化。本文编校:老 猛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四个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