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各地有各地的经验。在此,我对高考语文备考提三点建议。
一.立足长远,整体规划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基础抓起。就高中教学而言,必须从高一、高二的教学抓起。高一、高二教学要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强化高一、高二的基础教学。
1.抓好常规教学。常规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遵循的带有规范性的教学活动。抓常规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规划并落实好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体现为教学目标模糊、随意、大而化之。高中三个年级的教学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高一年级重点解决知识系统的学习,各方面的基础知识要在日常教学中明确地凸现出来。高二年级要重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文章写作能力。要在日常教学中明确告诉学生,这一环节是要培养哪一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心里有数。一节课的内容安排要贯穿各种能力的养成意识,不能简单地问问答答,热热闹闹就算上好了一节语文课。整节课都要体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尤其是读写能力。高一、高二的教学应该认真设计好知识网络和能力网络,扎扎实实地过好知识关和能力关。高三年级重在巩固知识,强化应试能力。
2.培养良好习惯。高一、高二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好的习惯养成了,不仅有利于高考,而且学生会终生受用。在培养习惯上,教师要做有心人。高一、高二语文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习惯:①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要经常查一查工具书,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理解词义,弄清字词的来历,了解历史掌故等。②书写工整的习惯。书写是学生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认真真练字,要求学生把字写得正确、规范、美观。写字还能陶冶学生情操,“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就是这个道理。③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就语文学习而言,多读课外书籍可以开阔阅读视野,丰富语文积累,学习文章写法,增加文化底蕴,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④勤于练笔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随笔,写读书心得。⑤规范答题的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认真读题,细心审题,规范答题,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
3.切实打好基础。过去的做法往往是到了高三才全面复习,现在我们不妨从高一开始实施科学有序的“考点训练”计划。为了奠定高考基础,我们可以把高考试题中1—5题基础知识与某些小专题的内容下放到高一、高二,名曰“‘5﹢1’微型试题训练”,“5”指高考1—5题基础知识题型,“1”指高考试题中另外一个小专题的内容,如名句默写、文学常识、诗词鉴赏、语言表达、文言句子翻译等。训练时间:每次20分钟。训练要求:高一、高二每周一次,每学期完成25次。每次要求做、改、评。高一、高二两年完成100套微型试题训练任务,这样有利于奠定基础,缓解高三的复习压力。
为了打好基础,高一、高二在完成常规教学的同时,对高考的有关考点知识可作适当的补充,以便与高三备考搞好衔接过渡。高一年级可补充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标点符号知识、表现手法知识等。高二年级可补充古汉语语法知识、古诗词鉴赏有关知识、文言句子翻译有关知识等。
二.建构序列,科学备考
1.周密计划。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考备考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是计划性要强,要有一个系统而周密的计划。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是这样做的,他们的计划分为四种。一是大计划。一个学期要做哪几件事,开学前必须统一,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学期的任务。二是月计划。每个月完成哪些具体事情,包括集体备课、听课、测试等等,这是阶段性计划。三是周计划。任务落实到每一天每一节课,周计划要上墙,一周的教学工作每一位老师心里清清楚楚。四是日计划。具体表现为今天一节课两节课要完成哪些内容,写在备课本上,包括用什么资料,如何上课,要写得详细、清楚,集备时要互相交流,组长通过,特别是对青年老师要求更严。计划从粗到细,形成文字,并把这些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这样一来,教与学任务清楚,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
2.用活教材。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用活教材,是语文备考的基础。高三要把回归教材贯穿到备考的始终。要梳理出教材复习的系统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落实到备考的各个环节。教材复习包括10项内容:①掌握教材中的字音、字形;②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③掌握课文中文言语法知识;④默写古诗文名句,了解文学常识;⑤理解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内容;⑥理解课文中的文学形象;⑦理解课文写作的艺术手法;⑧积累课文中的写作素材;⑨归纳文章写作思路和写作结构;⑩积累课文中经典的语言。这些内容从第一轮复习开始,直到高考前夕,要分阶段、分内容落实好,有的内容要反复训练,做到运用自如,烂熟一心。
3.规范操作。所谓规范操作,主要体现在复习内容的安排要系统,构建语文各个板块的知识和能力网络,形成序列,同时指导方法要科学。下面以写作和文学作品阅读两个板块为例说说复习备考意见。
作文备考遵循三个原则:①精。精选写作题,精要指导,表达精练。②准。方向准确,瞄准高考。③实。训练实用,指导实在,不得务虚。确立十个专题:①审题的准确性②拟题的艺术性③表达的真实性④结构的合理性(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记叙文的叙事结构)⑤内容的丰富性⑥方法的多样性(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记叙文描写抒情手法)⑦立意的深刻性⑧角度的合理性⑨语言的审美性⑩书写的规范性。明确五项要求:①合理分工。组内每位老师负责一个专题;②编写教案。每一位老师围绕承担的专题认真备课,完成教案。教案由三部分组成:写作题、范文引路、写作指导。③提供范文。如果有现成的范文,可直接使用;如果没有,老师可自己动笔写范文。范文的启发性和可模拟性要比较强。④批阅作文。学生的作文须认真批改,批改的方式可灵活多样。⑤提供优秀作文。每次作文每班须提交1-2篇最佳作文,以便交流,可分月装订成册。
文学作品阅读复习。文学作品阅读复习要引起重视,应增加阅读复习训练的力度,增强文学作品阅读的整体性、系统性,指导学生多读多练,增强学生规范答题意识,切实提高文学作品阅读的能力。具体而言,文学作品阅读复习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的思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从文章的线索来把握,常见的线索有:①以时间为线索;②以物为线索;③以人物行踪为线索;④以感情变化为线索。二是从文章的结构来把握,常见结构有:①时空结构(按自然时序、按空间位置、纵横交错);②心理结构(以认识的发展来组织材料、以情感的变化来组织材料、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结构轴心);③蒙太奇结构;④思辨结构(哲理散文)。其特点是按写作者的思想认识、理性分析进行结构。第二,重点把握五种题型及其解题方法。五种题型:①概括主旨,评价观点;②整合信息,归纳要点;③理解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④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⑤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三,指导学生讲求答题规范。规范答题的要求是:第一,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第二,忠实于原文。阅读答题要弄清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随意自由生发,偏离题旨。第三,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文字量不超过规定字数。
4.强化训练。训练是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的基本途径。凡是高考取得了好成绩的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就是狠抓训练。抓好训练要落实三个词:科学、合理、强化。所谓“科学”指目标要明确,针对性要强,要精选试题,训练方法要多样。训练目标必须严格针对高考要求,尽量不做无用功。在练题上,要做到“四抓”:①抓选题。有的学校是这样做的,一位老师选题,三位老师做题,然后再确定用题。②抓命题。要求教师围绕高考命题趋势独立命题,促进教师加强高考试题的研究。③抓讲题。评讲试题要讲求效率。④抓反刍。学生做错了的题目集中再讲,巩固消化。训练方法必须多样化,并不是只做试题,还包括各种形式的长期不断的训练,如练字、语段写作、文言翻译、作文审题等,做到长流水、不断芡。所谓“合理”是指阶段性明确,学生能够承受。因此训练要适度、分散。课中练,课后练,单项练和综合练相结合。所谓“强化”就是充分保证训练的力度。强化训练又不能搞题海战术,关键是要规划好训练数量和训练节奏。
三.加强研究,整体提升
备考是一门学问,必须加强研究。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在研究方式上,我们应坚持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确立好专题,认真研讨,各个击破。
1.加强对《考纲》和《考试补充说明》的研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考试说明》(考纲)和湖北省考试院颁布的《考试补充说明》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必须字字琢磨,仔细研究,吃透精神,落实到教学中。对《考纲》的研究要求在领会精神的基础上注意细化,每一个考点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需要全部细化出来。老师对考点模糊不清,指导学生时只能是盲人摸象。《考纲》对考点的表述很笼统,例如现代文阅读中对“理解”能力的表述就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至于什么是“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就要靠老师自己去判断。有的老师并不清楚何为“重要”,怎么去指导学生呢?所以高三老师上高三之前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
2.加强对教材的研究。高考命题很多内容直接来源于教材,字音字形、实词虚词的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自不用说,就是古典诗词鉴赏、语言表达、阅读也没有脱离教材的范畴。湖北卷近三年直接考查课文的内容就有很多,如概括林冲和杜十娘的形象,点评《药》的景物描写,考查《守财奴》《项链》《荷花淀》中人物对“幸福”的理解。因此,用好教材,是复习备考的根本措施。在复习备考期间,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要落实好“四个结合”:①把教材研究与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结合起来;②把教材研究与语言表达训练结合起来。要善于挖掘课文中可以用来作为语言训练的材料,设计好训练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③把教材研究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结合起来;④把教材研究与建立学生写作素材库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课文“例子”的作用,为高考奠定基础。
3.加强对复习课教学的研究。复习课中有诸多课型,其中“试卷评讲课”是复习过程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课型。一般来讲,学生对试卷评讲比较厌倦。试卷评讲课究竟怎么上?值得好好研究。笔者认为,试卷评讲课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①课前“三要”:一要及时。对教师来说,刚阅完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比较清楚;就学生而言,此时他们对于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非常熟悉,他们不仅急于知道分数,更急于知道正确答案,求知欲强。因此,要抓住时机,及时讲评。如果时间过长,逐渐淡忘,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也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二要统计。认真批改试卷,这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阅卷不是简单地打“勾”打“叉”,一方面要掌握学生在各考点的得分、失分情况以及典型错误,另一方面还要按人按题统计学生的得分情况和出错人数。要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找出失误的集中点,分析出错原因和知识的遗漏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评。三要备课。在统计的基础上,要认真备好讲评课。哪些需要讲,哪些不需要讲,重点讲什么,重点内容怎么讲,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②课中“三讲”:一讲思路。每份试卷都有测试重点,试卷都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讲评时应把握考查的重点,分析命题的意图,剖析试题的难点。讲评过程要始终抓住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把出错的根源挖掘出来,帮助学生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探索准确解答的路子。二讲拓展。讲评不仅要帮助学生组织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要把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向深度和广度引伸,使他们能将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用到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中去。这样的讲解才能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三讲规范。每次考试,总有些学生因非智力因素而失分,这也是我们在讲评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非智力因素的种类很多,有麻痹大意造成的,有看错题目造成的,有写字潦草、卷面差引起的,有不按要求答题而失分的。讲评试卷时,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善抓关键词句、把握题目限定条件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对命题意图和能力要求的领悟能力,答题规范,要有完美的细节,尤其是要注意会使用学科语言,等等。
③课后“三落实”:一是落实好知识消化。学生答卷中暴露的问题大多数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想通过一次讲评就让学生完全掌握这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每次讲评后,都应要求学生对错题加以订正,做好错题的记录,建立错题档案,并注明正确答案及解题思路,以便后段有的放矢地复习。二是落实好知识巩固。选出试卷中出错率较高的问题和知识点,通过变换角度设计出有一定针对性的巩固性练习,有意识地放在下一次训练和考试中,增加知识点再现率,通过反复强化,巩固讲评效果。三是落实好个别辅导。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个别学生在解题中的特殊问题,在课堂上往往无法得到关注,课后老师很有必要进一步给予个别辅导,以帮助他们彻底弄清问题,强化讲评效果,全面提高成绩。
4.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研究高考试题是对高三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只有认真研究了高考试题,才能够比较准的把握备考的方向。备考期间,教师要多做一些高考题,在做题过程中,熟悉考点,研究命题的思路,熟悉解题的技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同时,通过研究高考试题,有利于鉴别、比较其它试题,便于精选试题,提高备考的质量和效率。
5.加强对学生答题方法指导的研究。高考试题中每一考点,都有相应的题型。每一种题型,都有相应的设题原则、方法。因此要引导学生掌握高考命题设计特点和规律,熟悉答题技巧,要看到什么样的题(提问方式),就能立刻反映出答这类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方法。如古诗鉴赏有十类常见题型,它们都有其准确规范的答题步骤。如“意境型”题的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现代文阅读主要有如下设问方式:就词、句含义设问,就段落、层次设问,就全文主旨设问,就比较异同设问,就句间因果关系设问,就作者“用意”设问,就某个片断或某种写法设问,就“好处、作用”设问,就“是怎样(如何)”设问,等等,要根据不同的设问方式,运用不同的答题步骤与答题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
王世发,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荆州。本文编校:艾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