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实大家都清楚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不能贴近学生的心,为什么得到最多的骂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对语文材料反映的多元性,忽视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个性习得的保护、培植和开发。当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语文课堂上逐渐给学生以问和说的自由。但据我观察绝大部分课堂(包括一些名师的),我们学生的问,还仅仅是对未知知识的疑问;学生说还仅仅是受到教师牵制的陈述。疑问得到了解答,但往往还是别人的东西多自己的东西少。自己的观点得到了陈述,但还是会受到教师评价的束缚。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在这样的问与说中,教师实际还是居于主导地位,学生依然扮演随从的角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平等对话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该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学生更应该是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听众。
中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思考问题的逆反性也在发展。学生已不像以前那样容易满足教师的答案,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如果教师能正视中学生思考问题的逆反性,注意适当的引导,这将对他们的发展极为有利。如果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引导他们在学习中能根据不同的要求来改变思维的策略,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调节作用。
那么站在新课改大旗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呢?2005年以来,我一直致力于“申辩式”教学的实践,从课堂表现形式来看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一问一答的沉闷。从学生能力提高看,由于辩论需要学生在课前根据教师抛出的“辩点”通过自主和合作的方式寻找整合资料,所以在无言中就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孟子说得好:“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之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就是说学生学习成功的根本因素在于学生的自我发动和自我悟解。在教学过程中,即使一名教师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有着很高的教学和学习技巧,他能够洞悉学生学习中的每一处失误,如果他不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激发学生自得、自解,也难有作为。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教师的技巧,没有学生的技巧,而教师的技巧只是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接受可能,却不能代替学生的接受。而“申辩”式教学恰好可以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开辟一条自得之路,在反思和批判中去构建自己的认知方法。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
巧妙设计辩点是推进“申辩”式课堂教学的基础。我在教学实践中把辩点的设计分为知识型和人文型。知识型辨点重点是针对“语”来设计,包括语言的运用、篇章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感知汉语言现象和汉语作为传载信息工具的瑰丽和神奇;人文型辩点重点是针对“文”来设计,包括对文章思想性和作品内容等方面,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辩论中修正思想,陶冶情操,培养优良的思维习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看到更多的教师是依据教参所标示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讨论时他们往往振振有辞“教参是专家编写的,其目标的安排一定具有科学性”,但当我问及你能像专家一样的教吗,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哑然以对。事实上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参考,而且教参上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考虑教材的连贯性,而没有也无法考虑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的利用,因此我在这里特别强调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去确定属于自己这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再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每一堂课的能力训练点,再把一册教材的能力训练点进行序列化整合,最后确定每一节课的辩点。下面以苏教版必修一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苏教版必修一编者把它从人文的角度分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四个模块,所选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文言文,有现代文。据此我把此册教材知识辩点设计为现代诗歌、写景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文言文的阅读。以“向青春举杯”模块中第一专题“吟诵青春”为例。《沁园春·长沙》由于作者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功夫独到,所以在此文我侧重在知识型辩点的设计,从表达技巧的运用方面设计辩点。《相信未来》一文由于抒写的是作者在特定时代的情绪,所以我把辩点设计放在“知人论世”上,通过辩论去多元化解读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思想。而《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则重点在诗歌的篇章结构和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做文章。当然在引导学生辩论时要求学生要由此及彼牵连到以前的文章。实际用7课时,比教参要求的教学课时略多,但根据两个教学班教学测评的比较,运用了“申辩”式教学的班级效果明显好于另一个班,尤其在语言的组织和答题的准确性上有明显的优势。
其次要通过各种方法给申辩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实践中我往往综合利用下面的几种方法来组织教学:①通过故意示错,营造申辩氛围。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辩论,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我紧抓“早生华发”中的“华”设计了两个辩点:一是“华”的读音,一是用“华(huá)发”的意象好,还是用“华(huà)发”意象好,在辩论中引导学生掌握通假字的一般规律和古诗歌中意象的载情性。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我故意把“鱼翔浅底”念成“鱼游浅底”,有的同学看了书以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理由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辩论,与老师的智力进行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②在教材本身的存疑处设计辩点,营造辩论氛围。在学习选修教材中《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句中“莫”还是“暮”编者在编选教材时就存在疑问,此时我就在此设计辩点去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诗歌中的关键词的讨论去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③根据教材的多元解读去设计辩点,营造辩论氛围。例如在学习《老王》一文时,作者在最后说“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这里我先陈述我收集到的几种看法,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理由或赞同或反对,或提出新的观点。在申辩中学生不仅让自己的思想进行自由的表达,而且更有利于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④通过比较阅读,营造辩论氛围。例如在学习《报任安书》和《渔父》后,我把司马迁的生死观和屈原的生死观放在一起比较辩论,在辩论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身上两种伟大的生死观,从而使学生得到思想的熏陶。在申辩中学生搜古谈今,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热情,同时对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⑤由教材引出话题,营造申辩氛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辩论型的实践性题目,或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扩展的题目,指导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收集和整合资料,把语文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一文后,我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让他们小组合作收集和整合资料进行辩论。面对这个涉及到自身的话题,学生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或上网、或钻进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我通过主席发言引导他们去直观的认识怎样立论,怎样反驳。⑥拓展想象,营造申辩氛围。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为学生留下更多的向往,让学生自己更多地去思考,去想象。只有通过学生的申辩和想象,才能够使其发现别人所没有能够发现的东西,从而达到创造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边城》一文后,我根据节选的结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去续写故事的结局,并说明理由。续写的过程是学生想象的过程,也是学生理想的寄托。对理由的申述其实是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⑦利用教材瑕疵巧妙设计辩点。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有这么一句话:“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0到10000年之久。”这句话确实不大引起人的注意,更可悲的是我看到少数老师发现了还在强加分析其妙处。我这时适时引导学生把有病句的现象和无病句的现象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去分析、发现、去改正,顺势讨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并在此过程中渗透不迷信、要勇于批判的思维品质。⑧故意设疑巧妙设计辩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往往依据文本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故意设计一些可供辩论的话题。例如在教学《想北平》一文时我设计了把文本中的一些北京方言换成书面语效果有何不同的辩论话题。在辩论的过程中,我的学生引用“乡音未改鬓毛衰”等古诗和文言经典来说明乡音是一个人对家乡思念的表现,是乡土情结在心中永久的烙印。很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当然,对于“申辩”式教学的探索我也是刚刚起步,其中有许多困惑,还希望方家指教。
张启和,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安。本文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