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1期 ID: 143500

  

例说细节反复的艺术

◇ 郭 莉

  米开朗琪罗说过: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细节虽是文学作品中细致描绘的最小环节,却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对人物的某一特征、环境的某一局部或事件的某一细微事实作具体深入细致的描写,于有意无意间播撒的细节珍珠处,作品的价值意义便熠熠生辉。细节描写的技法有很多,具有较强表现力的一种就是细节的反复。所谓细节的反复,指的是在同一篇作品中,某一个细节多次出现,而且每一次出现都有不同,往往是在第一次出现的那个细节的基础上延伸了,发展了。
  反复出现的典型细节犹如文章敏感的神经末梢,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丰富作品内涵起着无可替代的有效的强化作用。最近,我从《收获》2009年第4期上读到晓苏的小说《我们的隐私》,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两个细节让我感觉很妙。这两个细节是:那双像两只黑麻雀一样悬在作者心头的“男鞋”和右边那条空荡荡的、软软地往下垂着的“袖子”(膀子)。这是文中男女主人公各自心口隐隐的痛,是牵引读者猎奇的绳,也是作品艺术处理的高明之处:让“鞋子”与“膀子”这样的细节反复延展,从而不断丰厚作品的艺术张力和内蕴力。透过文中反复出现的“鞋子”“膀子”这样的细节多棱镜,人物形象、真实的生活侧面放射出多彩的光芒。下面,我就结合《我们的隐私》,谈谈细节反复的艺术魅力。
  一.细节的反复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文中的“我”是老垭镇油菜坡的农民,有着农民的老实、本分、节俭、善良,如给老婆寄钱,欣赏麦穗农家女式的朴素,舍不得花钱,麦穗给他喂药感动的泪流满面,临阵逃跑的克制,不可能抛弃老婆等等。但“老婆”床前那双鞋子出现之后,这个隐私让“我”寝食难安,一步步引导“我”滑向“放得开”的“出门打工男人”的行列。
  第一次听儿子说“妈床前有一双男人的鞋子”,“我”傻掉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手脚冰凉,像死了一样,许久才慢慢活过来。“我”强打精神,脸烧得厉害,像点了火似的,十分可怕,这双鞋子无疑于一颗重磅炸弹,“我”猝不及防,晕头转向。
  等到看见老婆,近一年没见的欣喜被那双鞋子冲掉,我火冒三丈,恨不得把老婆揍个半死,可看到老婆深情的笑和为我买的野猪腿,“我”的心变柔软了,火也被浇熄了,表情急剧地变化,并努力挤出半脸笑容。此时,“我”的心在剧烈开合,既矛盾又复杂,愤恨、体贴、恼怒、同情,也许夹杂点儿对麦穗克制的委屈和老婆床前堂皇而现的鞋子的耻辱。
  那双鞋子悬在“我”的心头,“我”一直想弄清它的底细,可当老婆向“我”诉苦、撒娇时,“我”竟难以启齿了,甚至有些同情、可怜、愧疚,以至于理解和原谅她,这是一个真实人物的本真心理和农民朴实的夫妻情分。看着老婆好看的样子,如鲠在喉的“鞋子”我决定忍气吞声不再提了,“我”极力地迈过鞋子这道坎儿,是因为感觉老婆既已变,“我”就更可以轻松大胆地蜕变了,“这时的我已不是过去的我”,压在心上的道德堤坝渐渐崩塌殆尽。
  似乎是为了报复,抑或是情欲的发泄,“我”迅速转变观念,疯狂地和麦穗在一起,过上了自以为的现代人的开放生活,并以此开导心有不安的麦穗,甚至于公然与麦穗以夫妻相称,在南岗镇安了一个新家,过上了新婚夫妻般的生活。“我”从心理上开始坦然接受两个家,两个妻子,并能应付自如。
  于是,在“鞋子”的反复延展下,一个农民的心理由传统走向了开放,一个单调、拘谨、传统的农民慢慢蜕变为道德感淡漠,可以和别的女人搭伙过日子而心安理得的随时而化的南方打工仔。
  面对诱惑,理性与情感矛盾纠缠,鞋子的反复出现,毅然引导“我”做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的形象丰满了,真实了,生活更丰富,“我”不再计较那双鞋子,依然给老婆寄钱、买衣服,依然爱儿子,但也和麦穗住在一起,体验到了别一种人生。作品中的“我”不是理性、符号的化身,因了“鞋子”这一细节的反复延展,渐渐站立起来,走入了生活。
  二.细节的反复让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
  印象中,麦穗朴素、大方,还带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忧郁,这忧郁来自那条“膀子”。“膀子”这个细节的反复,透露出麦穗对“膀子”有着强烈的依恋:第一次提到失去了一条“膀子”,她泪珠挂了一脸;她靠着我右边的膀子睡觉;她仔细地看着失去右膀的人的照片;她紧紧地抓着“我”的膀子说分手后再没有这么好的膀子靠着睡觉了。她有一种弱小的孤独和寂寞,所以,他乡遇老乡,自然有些动情。她没有内地到南方打工女子的世俗化,却也有作为女人的内敛的正常的情感依赖需求,情节的发展因“膀子”的缺失与需求合情地推出了一条新线索。
  作为农民工,“我”拼命赚血汗钱,省吃俭用,养家糊口,似乎再没有别的心思享受生活,即便是麦穗热烈的诱惑,我也很理性地逃之夭夭。
  新线索推出后遇不到迎合的对象就产生了一种阅读期待,随后情节的拈连始于“鞋子”无言的折磨, “我”正处于道德良知的拷问时,鞋子的出现给了情节合理发展的契机,于是“鞋子”与“膀子”交合了,各自的隐私促使“我们”向着开放的时代大胆迈步而无需愧疚。
  然后两条线索交织并行发展,“我”和麦穗住在了一起,像新婚夫妻般,但也就是两个远离家乡的人在一起搭伙过日子,经济上是独立的;我们互相关心,也关心该挂念的人。戏演完了,我们各自又将踏上新路,这就是生活。
  细节的反复让情节发展合情合理,贴近生活,自然、真实得无可指责。
  三.细节的反复提升作品的社会意义
  “鞋子”是“我”对麦穗的隐私,“膀子”是麦穗对我的隐私,扩展开来,麦穗是“我”对老婆的隐私,“鞋子”是老婆对“我”的隐私,“我”是麦穗对“膀子”的隐私,当隐私如蛛网般交互错杂时,心知肚明的隐私就有了社会普遍意义。
  当“鞋子”之类事物出现时,需要更放纵地报复与宣泄,当“膀子”之类事物存在时,会有意无意地寻求情感慰藉,而且“鞋子”与“膀子”不过是隐私的支点,像这样的隐私的支点还有多少?
  客观上说,人具有社会性,遵从着人类社会一切道德戒律,但当“鞋子”与“膀子”这类事物不断涌现时,人或许就有了放纵的隐情。人也是自然的,动物性会引诱人制造很多隐私,诸如此类的隐私分门别类,汇成了时代的隐私群,生活的正面一如既往地展开,而生活的背面各种隐私在心领神会地相视而笑。
  就像作品的结尾所写:“我赶紧上前去接老婆肩上的猪草筐,接到手里时我想,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了。”一段生活已然结束,崭新的生活即将开启,过去有多少故事,将来会怎么精彩,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这都不重要,都只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也都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鞋子与膀子”这样的细节反复出现在《我们的隐私》中,不断丰富着作品的艺术内涵。像这样通过细节的反复强化作品艺术效果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反复四次写到(“穿着大衣——脱大衣——穿上大衣——裹紧大衣”),奥楚蔑洛夫专横暴戾、随机应变、媚上欺下的变色龙性格借助于“大衣”这个反复出现的细节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祝福》中祥林嫂的“眼”,前后出现了五次,透过“顺着眼——直着眼——间或一轮”的反复描写,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不言而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更是多次提到“风雪”这一细节,“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烘托了人物形象,渲染了浓重气氛。
  乡土作家赵树理说:“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到以后印象更深刻。”如果说真实的细节是文章的生命,那么,细节的反复能使作品的生命更具有真实生活的血肉质感而愈加摇曳多姿。
  
  郭莉,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本文编校:郑利玲

例说细节反复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