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1期 ID: 143516

[ 陈红军 文选 ]   

《木兰诗》的美学趣味

◇ 陈红军

  如果问《木兰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么估计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讲了一个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因为我们就是被这样灌输教学的。如果再问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也是几乎所有的人全会说木兰是个巾帼英雄。当然这些都有道理,也都正确。但问题在于我们读《木兰诗》这个文学作品是为了感受诗歌之美,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个枯燥的“英雄”或“巾帼英雄”概念。那么我们要怎么去感受《木兰诗》的美呢?我想我们还是从《木兰诗》这个文本读起吧。
  《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那么诗歌为什么从“唧唧复唧唧”蟋蟀声开始唱起呢?其实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当蟋蟀声响起的时候,是农家准备冬衣的时节,所以“木兰当户织”非常顺利成章。从这第一句诗歌里,我们可以发现木兰是个非常勤劳的女孩,才是初秋,木兰就在张罗着冬天里的事情,可见她的战略眼光,运筹帷幄,未雨绸缪,这个女孩不简单。但是就是这么个勤劳聪敏的女孩,今天却不再织布,而是在那里叹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让长辈们着实感到意外。于是便有了“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关心,但在这里是谁在发问真的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思”与“忆”该怎么解释,因为紧接着一句“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与后文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产生矛盾,既然你木兰“无所思”“无所忆”,也就是什么都不想,那为何又想到了“可汗征兵”时阿爷征榜上有名的事情呢?所以阅读《木兰诗》这个问题不能回避。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几句诗句呢?
  我国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说,我国最早的现存民歌应该是《诗经》中的国风开始,到汉乐府的《古诗十九首》之言“所思”(如“有所思”、“所思在远道”)、“长相思”、“思君令人老”等等,都是指男女或夫妇之思。至于《饮马长城窟行》之“下言长相忆”、《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则“所忆”都是指男女情人或夫妻之间的思念。由此可见,“思”和“忆”应有广义狭义二义之分。广义的“思”和“忆”无所不包,而狭义的“思”和“忆”则专指男女之间的互相思念。《木兰诗》也是民歌——北朝民歌,这样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应该怎样理解就一清二楚了。这从同是北朝民歌的《折杨柳枝歌》可得到旁证:“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这里也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但那个女子的“所思”“所忆”却是“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的关于男女之间的情爱之事。木兰坚决地回答“无所思”“无所忆”的用意,意在说明自己并非少女怀春,而是想到父亲年老,出征作战有很大的困难,但想到自己是女儿身,能不能出征,作战时生命会受伤会死亡的高危险性等问题,她不能不有所顾虑。这才是她诗歌开头叹息的根本原因。当然,如果较真,那么只要问木兰“代父从军”,有没有经过官府同意,为什么没有人检举,女扮男装如此长的时间,怎么会没有“伙伴”怀疑、发现,于是我们会觉得一切都是假的,也就无法再读下去,也因此感受不到它的动人心魄的美的魅力。所以,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要时刻牢记这样一点,即文学是一种虚拟,是一个假定,《木兰诗》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就是一种夸张,一种大家相互约定俗成的假定。但如果你以为《木兰诗》就是要写残酷战争,通过战争来展现木兰是个巾帼英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面对即将发生的残酷战争,《木兰诗》却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凝重,突然变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轻快。尽管紧接着的后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又换作了凝重。有人以为这八句“这种不满足于木兰英勇坚强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单化,以发掘木兰心灵深处隐秘的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笔者觉得甚是牵强,否则写木兰战场生活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又何以举重若轻,没有一丝残酷感,反而是一种轻松氛围。从中可见,《木兰诗》这个文本还另有意图。
  这从文本对事件的处理,尤其是木兰凯旋后用浓墨重彩着力渲染上我们更可以看出。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面对这一节,通常的做法是往往不分析,采取回避策略,要么说木兰不稀罕赏赐和官爵,而是归心似箭,希望过宁静的田园生活。但这样的分析则有脱离文本实际的嫌疑。因为诗歌中只说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没有说木兰不要可汗的赏赐。那么依照文本的实际,我们读者应该得出木兰应该是接受了可汗的“百千强”的赏赐的结论。至于木兰“不用尚书郎”而要“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因为她对可汗说的是“送儿还故乡”而不是“送‘女’还故乡”。在通篇诗歌中,当她面向长辈或长官说话时,除了“送儿还故乡”这句中木兰是自称“儿”外,其余均自称“女”。当然这里也表现女性与男性对人生价值倾向的不同,因为女性更愿意享受家庭的欢乐、亲情的融融,而不是对荣誉之类身外之物的趋之若鹜。
  到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护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节里,叙述已经不是一般的轻快,简直是轻捷流转。尤其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句,在伙伴们的一片惊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木兰对自己是女儿身的无比自豪:“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段里也照应了开头“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在叙述中,迎候木兰得胜归来的人,除了木兰的亲人,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在后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叙述里,同样没有提到木兰的“男朋友”或者“未婚夫”的蛛丝马迹,从这里,我们就更进一步解决了“无所思”“无所忆”仿佛费解的疑窦,突显她作为不同于当时一般少女的高大形象,这也恰恰说明只要机会均等,女性也完全可以承担起家国重任。
  诗歌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在赞扬木兰高贵品质的同时,在1700多年前,一个男性完全是主宰的时代里,突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木兰干了当时男人干的工作,而且比男人干得还出色,还成了英雄,为千千万万妇女扬眉吐气。在语言特色上,朴素自然的口语,精妙绝伦的律句,以及譬喻的新奇幽默和运用排比的反复咏叹,在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的同时,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百读不厌。
  你说这样的故事结构不是喜剧还能是什么!但这无疑只是一则轻喜剧,因为它实在太过轻灵飘逸,以致我们有许多人还一时感受不到。
  
  陈红军,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本文编校:王 玲

《木兰诗》的美学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