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就存在的问题而言,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四个比较普遍。
一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较普遍。所谓“穿新鞋”,是指教材的内容更新了,使用的是人教版新课程教材;所谓“走老路”,是指采用的仍然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新教材中仍然保留着一些老篇目,有的老师仍然采用老的方法在教。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方法跟过去一样,有的老师甚至就是使用过去的教案。教材中有些新篇目,如《小狗包弟》《囚绿记》《桥边的老人》《老人与海》等,也是采用过去的那一套教法。实施新课程,应该遵循新的理念,体现新的教学方式,如对话式教学、活动型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但不少老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上。
二是“重必修,轻选修”的现象比较普遍。语文新课程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类型上的创新,新课程将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二是教材体例上的创新,必修课程教材编写体例在过去教材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其中“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是对过去教材的继承,是“守正”,而“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是新编的内容,是“创新”。实施新课程以来,老师们比较重视必修课的教学,而忽视了选修课的教学。主要表现是,对选修课教学思想上重视不够,教学不够落实,教学时间不够充分,导致选修课教学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
三是“讲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新课程标准强调诵读。有一位老师教《沁园春 长沙》这样设计诵读:老师读课题“沁园春 长沙”,男生领读“独立寒秋”,女生领读“湘江北去”,全班合读“橘子洲头”,男生又领读“看万山红遍”,女生领读“层林尽染”,男生领读“漫江碧透”,女生领读“百舸争流”,全班合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朗读,能这样读吗?现在一触及朗读,音乐就响起来。试问,走近文本一定要有音乐吗?有一位老师教《荷塘月色》,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的荷花图,看是好看,好像是在进行荷花展览。这样的教学环节对帮助理解作者感情有多大作用呢?
四是“搬资料,缺创造”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在网络比较发达,备课资料、教学方案网上很多,正因为如此,许多老师教学图简便,工作缺乏创造性。不少老师使用的教案是网上下载的教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个性化思维的成果,如果照搬和使用网上现成的资料,就失去了教学讨论与研究的价值。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究竟怎么教,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要确立好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应包括三个要点,即狠抓一个根本,突出一个主体,落实一个目标。
狠抓一个根本——语言教学。语文的本质是语言。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没有很好地落实语言教学,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优质语文课。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我们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读文本的凭借。离开了语言教学,语文教学便是空中楼阁了。武汉六中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叶圣陶先生对语文课程的特征有过明确的论述。他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语言运用本领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突出一个主体——语文学习活动。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学习活动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由一个个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组成的。但事实上,现在有的老师的教学设计不是设计的语文学习活动,而是学习内容的堆积、教学问答的罗列和学习结论的传递,甚至就是由一个个题目和一个个答案组成的课。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看,语文课堂必须由语文活动组成。课堂变成了一个一个语文学习的活动,新课程的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等理念就会在课堂上开出绚丽的花朵。
落实一个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最核心的一个词是“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北大教授温儒敏《就语文新课标的学习谈九个问题》载《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3期)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上述框架的统帅与支配下,如何具体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提出新课程语文教学四种教学思路。
一、以问题为纽带设计教学,即问题教学思路。“问题教学”也叫“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布鲁纳说:“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发现。”“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领域里自己去发现。”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问题教学的意义在于:
第一,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源泉。学生学习中最核心的活动是思维。马克思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课堂上如果没有积极的思维就不可能发现问题。学生会思维,他就进入了独立学习的状态。学生会独立学习,他就会思考问题。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第二,问题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桥梁。问题教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始终围绕着“问题”而展开,问题成为教与学的纽带,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接受式”向“发现式”转变。学生一旦真正运用“发现式”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就一定会变得主动。
第三,问题是激发学生创造学习的基石。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方法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所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问题是创造学习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