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3期 ID: 143606

[ 何晓波 文选 ]   

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练习设计个案比较

◇ 何晓波

  2008年7月,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一套由马浩岚编译的《美国著名中学语文课文精选》。这是中国大陆目前系统引进的第一套西方中学语文教材。这套供12-18岁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其编辑体例、文选以及课文练习设计都让人大开眼界。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拟从中美语文练习设计个案入手,比较其异同,试图探索、思考某些带有本质规定性的东西。
  这里,我们选择了《美国著名中学语文课文精选》第3部分“国家的发展”第六课《瓦尔登湖(节选)》的练习,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四个不同时期版本的中学语文传统篇目《春》(朱自清)的练习,进行比较。《瓦尔登湖》是“一部将自然观察、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独特地融合在一起的著作,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先验主义作品中的最优秀著作”。作品文笔清新、朴实、自然,思想深刻、丰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者亨利·大卫·梭罗,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哲学家。第六课由《瓦尔登湖·我生活的地方和我生活的目的》(节选)、《瓦尔登湖·结论》(节选)以及梭罗的名篇《论公民的不服从》(节选)组成。本文举《瓦尔登湖》(节选)练习为例,是因为它在全书练习设计中的典型意义。与此同理,本文选取的人教社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1987年11月第2版(以下简称1987年版)、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2001年3月第1版(以下简称义务教育2001年版)、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2001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课标2001年版)、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2007年3月第2版(以下简称课标2007年版)四个版本《春》的练习设计作为参照,也是因为其在同一版本中练习设计思路的趋同性和思维的一致性。
  请先看1987年版《春》的“思考和练习”设计。
  思考:
  一.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春天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本文着重描写了草、树、风、雨,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练习:
  一.本文是围绕一个“春”字展开描写的,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二.根据你的观察和感受,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形容的春景具体描绘一下。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体会作者对春草、春花、春雨的形象描绘,完成下面练习。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春草下述特征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萌动的幼芽,破土而出( )
  这温顺柔和的草儿多讨人喜欢( )
  初生的春草带着几分娇柔( )
  一片一片铺向远处的天边( )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春花特征的句子,按要求写在下面。(略——笔者注)
  3.按下面要求摘抄课文中的语句,写在空白处。(略。要求“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香味”——笔者注)
  4.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的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把它概括,写在括号内。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四.本文结尾三个比喻的含义是什么?
  五.朗读、背诵课文。
  1987年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是在1978年正式本基础上修订的。修订依据是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修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87年版《春》的“思考和练习”一共五题,主要涉及对课文结构和描写对象的特征把握,如思考一、二,练习一、三;对文本词句的理解、概括与把握,如练习二、三;对修辞的学习,如练习四;朗读和背诵,如练习五。综合观之,都属于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表现形式的范畴。
  再看看义务教育2001年版《春》的“练习”设计。
  练习:
  一.本文写春天,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感情。仔细阅读课文,抓住感情线索,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然后背诵课文。
  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一句先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是比喻;又顺着说它能“抚摸”,是拟人。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三.给下列几组字注音,并分别组词。(笔者注:六组形近字,略)
  四.文章写春花,还写了花下的蜜蜂和蝴蝶;写春风,还写了唱歌的鸟儿,吹笛的牧童:动静结合,较好地展示了景物的特点。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尽量写得生动活泼些。
  本版《春》的练习有四道题。“练习一”引导学生对文章线索、思路进行梳理,对作品的情感进行把握,是1987年版思考一、练习一、练习五的糅合。“练习二”是对文章传神词句、修辞的理解、品味与把握。其中,第4小题由1987年版的提示性语言“本文结尾三个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改为具体内容,是呈现方式的不同。“练习二”最突出的特点是切换了1987年版有关景物特征描述的语言材料,转而对精彩语句的较深层次的咀嚼、玩味儿。这个立场也表明了这样的观点:对语义韵味的理解比外在表象的把握更重要。练习中新增了两个内容,一是形近字的练习(练习三),二是仿写训练(练习四)。
  比较1987年版的练习设计,这个版本的练习扩大了容量,也有了一定深度,工具性(写作、修辞)、基础性(形近字的注音、组词)、人文性(文学语言及文学形象的品味)兼备。
  再看看课标2001年版与2007年版《春》的“研讨与练习”设计。(说明:因为这两个版本的练习完全一致,这里,我们就一并抄录于后。)
  研讨与练习:
  一.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
  二.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三.课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似的”等来连接。这种比喻叫明喻。课文最后三段把春天描写成“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读一读,写一写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下略——笔者注)
  这两个版本除保持前两个版本对文本理解程度的重视,对语言赏析的青睐,对基础知识的情有独钟外,有一些变化:一是“练习”演变为“研讨与练习”,增加了“探讨”环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探究、合作学习要求的具体体现。二是想象与联想的出现,有了思维训练的内容。三是学习内容也有调整,如写作内容就调整到单元练习去了。词句的理解由三个例子减为两个,括号中的问题也作了微调。修辞题作了强化,增加了比喻的知识。而形近字注音、组词也演变成了轻松的“读一读,写一写”。
  从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频频出镜的基本元素,如朗读、背诵,品味语句,把握修辞蕴涵、积淀词汇,等等。而“探究”学习方法的引进,“想象”“联想”的思维活动,出发点也是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崇拜心理也很重。比如,练习二第2小题的第1例:“‘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这个提问就很值得商榷。语言现象有一个规律性问题,也有一个语境问题。这个提问所描述的仅仅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而忽略了这个句子的特殊性。如果我们尝试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小草’前面,会出现什么情景呢?那就是既不能正确反映作者的心理与视角,也不能客观描绘小草“偷偷地”“钻出来”的情态。因为小草只有在已经钻出土地之后,在春风中,才会一步一笑地呈现出“嫩嫩的,绿绿的”舒展模样。
  综合起来看,这四个版本跨越了20多个年头,在中学语文理论与实践的争论中蹒跚前行,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从经典课文练习设计中,还是可以大致解读出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我们的语文教学高度关注对文本的集体性感受,重视基础知识和技巧学习。问题设计以课文把握为轴心,问题内容基本上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现代社会生活发生联系。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瓦尔登湖(节选)》的练习设计。
  练习由“问题指南”与“作品积累”两部分组成。
  问题指南
  文学和生活
  读者反应:根据你的看法,独自在一个自然环境中度过两年时光的有利之处和不利之处是什么?
  主题焦点:梭罗可能对今天快节奏的社会有什么看法?你生活中的什么具体事情可能会特别让他担忧?
  阅读理解
  1.梭罗在想象中做了什么事情?
  2.(a)梭罗为什么住在森林里?(b)他最后为什么离开了森林?
  3.他从他的“试验”中学到了什么?
  4.梭罗对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提出了什么忠告?
  思考
  解释
  1.梭罗的评论“受到一个农场的束缚和受到国家监狱的束缚并没有什么不同”是什么意思?(分析)
  2.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梭罗对于个人主义和遵守常规的态度。(解释)
  3.根据梭罗的观点,为什么穷人要比富人好?(证据支持)
  应用
  4.你认为梭罗有可能在今天的社会里进行他的”试验”吗?解释原因。(假设)
  扩张
  5.今天的旅行社和假期活动的组织者为想回归自然的人们设计假期。为什么这样的旅行很有吸引力?(职业连线)
  作品积累
  点子库
  写作
  1.写给编辑的信:梭罗的哲学观点在今天能怎样应用?给一份报纸的编辑写一封信,宣传人们应该简化自己的生活的观点。
  2.报告:为了抗议墨西哥战争,梭罗在监狱里度过了一夜。写一篇报告解释这场战争的起因和结果,以及美国民众的反应。(社会研究连线)
  3.比较和对比:写一篇文章比较爱默生和梭罗的信念,利用他们作品中的段落和细节作为支持的证据。
  项目
  1.今天的瓦尔登湖:调查研究今天的瓦尔登湖的状况。如果可能的话,收集关于该地区的照片。把你调查的结果报告给班里的同学。然后讨论从梭罗的年代到现在,瓦尔登湖发生了什么变化。
  2.自然日志:到一个在你附近并且能观察自然的地区去游览几次——无论是一个公园,一片森林,还是一片海滩。把你的观察结果记录在一篇自然日志中,并给你的同学看。(科学连线)
  微型写作课(略——笔者注)
  通过对“问题指南”和“作品积累”两个组成部分的直观体验和理性分析,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征:
  1.保持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独立立场,把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尊重落到实处。而教育的公平、公正,首先就体现在学生的人格受到充分的尊重。
  2.通过情景的创设(如“读者反映”“主题焦点”两个栏目),沟通文本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重视多元思维,尊重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强调批判性阅读与表达。
  4.从大处着眼(如“项目”栏),具体对象入手,着眼社会、人生,着眼思想、情感的表达,厚重、大气,有胸襟,引导学生向负责任的社会成员角色迈进。
  5.注意文本理解、基础知识与能力拓展的平衡,重视实践能力的习得。
  6.练习设计多样化、情景化、趣味化,视野开阔,信息量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活力。
  语文的工具特质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语文与生活不可割裂的关系、语文人文思想教育的特色,也都得到充分体现。中美两国的中学语文教材练习有共同点,如对文本理解的高度重视,对技巧的学习,等等,但是,由于着力点、落脚点各不相同,两者的差异性就更大。
  中国:
  ——重视母语的熟读成诵,重视字词的“微言大义”,倾向感性把握,高度关注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对修辞等技法的学习有强烈兴趣,工匠色彩浓厚,学究味儿重。
  ——教师立场,先知先明,对学生指指点点。
  ——线性的思维:文本的写作形式、思想观点、情感体验都是正确的,也是最好的。
  ——缺乏想象力。
  美国:
  ——平等对话的立场,尊重学生的学习权、思想权和表达权。
  ——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创新、创造和批判,培养现代公民负责任的态度。
  ——充满活力。
  两国中学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差异,其实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教育观念的差异。比较美国语文教材练习来看,我们更关注对文本的守护,关注表现形式,跪倒在文本面前,心甘情愿做一个书奴。我们乐于把时间、精力、智慧花在熟读、熟记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上,并因此博得名利。学生的个性理解、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在教学活动中被消解了。长此以往,这种定势思维必然延伸进作为社会人的精神层面、生活层面,最终导致集体创造力的失语。
  教育大计,百年树人。为了不输在起点,我们需要立即行动的是:
  首先,要真真切切地在实践层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当成人,把学生当成学生。
  其次,要把被颠覆了的目的和手段重新颠覆过来。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就是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想锻炼、态度养成、人格发展的一个触发点,一个教练平台,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第三,要平衡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关系,使知识学习成为能力发展的内在要素和推动力;要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活动来发展某一种能力,培养某一种情感,孕育某一种智慧。
  第四,尊重多元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积极表达,养成负责任的态度。保持创新的激情,走向创造,是教学始终应该坚持的方向。
  
  何晓波,语文教研员,现居重庆。本文编校:剑 男

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练习设计个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