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以下特点:保持稳定,难度效度适中;考点清晰,指向渐趋明确:弱化字词,强调整体感悟:淡化意象,融于情感技巧;淡化背景,强化诗歌本身;趋于综合,突出鉴赏评价。
一、保持稳定,难度及效度总体适中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无论选材、分值、题量,还是考点设置与分布、能力考查点等,基本保持了近几年的总体格局,体现出保持稳定的特点。
就选材而言,今年全国17套试卷,选材依然以唐宋为主,明清略有涉及,其中尤以宋代作品为多,远远超过唐代的作品。就作者而言,仍然是主流与非主流几乎各半,例如今年杜甫(江苏卷)、周邦彦(全国卷)、黄庭坚(江西卷)、苏轼(广东卷、湖北卷)等老面孔依然亮相,而周朴(陕西卷)、张弼(重庆卷)、储光羲(山东卷)、华岳(天津卷)、高启(湖南卷)等新面孔也纷纷登场。
就分值和题量而言,各省虽然有所区别,但基本上保持了前几年的格局,几乎没有变化。
就考点设置、能力考查点而言,也没有太大变化。全国各套试卷没有怪题,应该说,难度是适宜的。命题紧扣《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有所涉及。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考题没有涉及“语言”的考查,却涉及了“线索”的考查。例如全国卷:“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江苏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总之,无论是常规考点还是新出现的题型,都能较好地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和水平,总体来说,效度是高的。
二、考点清晰,命题意图指向渐趋明确
对诗歌鉴赏,学生最头疼的莫过于弄不清命题意图,弄不清答题的切入口,稀里糊涂地写了一大堆,却答不到得分点上。这既与学生的审题能力有关,也与命题指向不够显性有关。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2004年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第一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这一问看似指向明确,但它与《考试说明》上的考点缺少显性的关系,学生可能很难一下子找到答题的切入口。其实,只要拿考点去筛选,就可以找到门径:边塞诗,与表达技巧、语言关系不大,可以不必从这些角度考虑;剩下形象、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小点,但第二问主要与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关,一般说,如果设置两小题,那么两题考查的角度通常不同,所以第一题实际上重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明确了答题的角度,就应着力寻找诗中出现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能否说明此诗是边塞诗。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诗中写到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是边塞特有的,由此可以推断,全诗写了征人的戍边环境、生活,从而可以推断这是一首边塞诗。但如此转弯,毕竟增加了学生答题的难度。
近几年,特别是今年,各省的诗歌鉴赏题在题干表述上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更显性、更直接的方式提出考查的知识点。例如,2011年江苏卷:“‘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江西卷:“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广东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010年全国Ⅱ卷:“(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辽宁卷:“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009年山东卷:“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福建卷:“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这些试题,指向明确,考查点清新,便于学生快速找到答题的切入点。试题不再弯弯绕,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弱化字词,强调整体理解和感悟
一首诗,常常有诗眼,有关键词,它既与语言有关,又与内容有关,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往往直接影响到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命题者通常喜欢考查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例如2010年,就有四个省的试题涉及这一点。四川卷:“‘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献’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广东卷:“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湖南卷:“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重庆卷:“简析‘片帆如乌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但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只有天津卷涉及关键字词的理解:“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而其他省份,则完全淡化这一点,更多地将字词的考查,融于其他知识点的考查之中,甚至完全不涉及,也许目的是更集中于对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感悟诗歌的能力的考查。
四、淡化意象,意象考查融于情感技巧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是表达诗人情感思想的必要载体,所以鉴赏诗歌自然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和理解。一直以来,命题者很乐于通过直接的意象考查,来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仅就2009年而言,就有六套试卷涉及这一知识点。全国Ⅰ卷:“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全国Ⅱ卷:“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江苏卷:“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浙江卷:“词中的‘两种’指的是_______,‘一家’指的是_______。”宁夏卷:“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重庆卷:“‘白乌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较之于2009年,2010年对意象的直接考查已经大为减少。只有三套试卷涉及。全国Ⅰ卷:“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天津卷:“《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江西卷:“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今年明显淡化了对意象的直接考查,没有一个省的试题是直接考查意象的提取,只有湖北卷略有涉及: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第一问虽然问到意象,但仍然问的是意象的特点;第二问,虽然问到画面,但考查的是画面的作用。其他各省也都采用类似方法,将对意象的考查融入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的考查中,而意象本身已经不再作为考查的重点。例如,重庆卷:“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全国卷:“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山东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其实,要回答这些问题,仍然必须从意象的分析入手,通过这一命题角度的转化,适度增加了试题的难度,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例如新课标卷:“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要回答诗人的感情,就必须了解诗歌缘何抒发感慨,也就是要揭示激发诗人情感的意象,透过意象的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以上皆为意象),于是不堪回首,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情感)。
五、淡化背景,突出诗歌本身的鉴赏
知人论世论诗,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思维方式。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特别是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的个性特征、独特风格、人生经历、创作背景等,所以,从诗人及创作背景入手来剖析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就成为前几年高考的重要考点。近年来,虽有所减少,但仍时有出现。对于熟悉的诗人,如杜甫、李白、辛弃疾、陆游等,往往不作任何提示;而对非主流诗人,命题者则会提供相关或明或暗的提示。例如,2009年全国Ⅰ卷,考的是姜夔的《次石湖书扇韵》,命题者就提供了如下注释:“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自号石湖居士。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再如2010年全国Ⅱ卷,考的是欧阳修的《梦中作》,诗下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祜元年,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一旦有了这些提示,答题时就必须紧扣这一点,否则答案肯定是不正确的或不准确的。例如,关于欧阳修的诗,第一问便是:“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联系提供的注释,必须联系他“被贬”,才能答到标准答案中的“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但考生往往硬往上套,甚至牵强附会。这就容易形成一种答题的套路和固定思维模式,诗歌鉴赏就沦为一种“简单的规范操作”,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真切地理解诗歌内容,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真正水平。
也许是基于这一点,在2011年的高考试卷中,只有江西卷和安徽卷分别提到“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和“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其他试题都不再过于关注创作背景,即便有注释,也仅限于词语的解释。命题者已经将强调背景的分析,转化为对诗歌本身的关注。就诗论诗,突出诗歌本身的鉴赏,这一变化值得关注。
六、趋于综合,突出鉴赏能力的考查
2011年诗歌鉴赏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突出综合考查,将鉴赏和评价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最具个性的试题是湖南卷,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和自主性。7分的诗歌鉴赏题,仅设一道试题: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此题一方面没有限制学生答题的角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考试说明》中的任何一点来对全诗进行分析鉴赏,体现了选择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比如,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此外,全国卷的“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江苏卷的“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等,都很好地体现了综合性,能准确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水平。
《考试说明》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也许是出于降低难度或便于阅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的考虑,这一重要考点常常被忽视,鉴赏和评价已经让位于“分析”。例如2009年安徽卷:“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阒和下阕作简要分析。”江西卷:“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山东卷:“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2010年山东卷:“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湖南卷:“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几乎到处可见“分析”而不是“鉴赏”和“评价”。
鉴赏和评价类题在2009年和2010年高考中也有所体现,虽然是少数但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2009年全国Ⅰ卷:“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而2011年,多个省份的试题直接考查鉴赏和评价。例如天津卷:“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北京卷:“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湖北卷:“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四川卷:“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辽宁卷更为突出,旗帜鲜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试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两小题完全把鉴赏和评价作为考查的重点,抛弃了烦琐零碎的分析。鉴赏和评价虽然离不开分析,但绝非分析所能代替的。分析侧重于局部剖析,鉴赏和评价侧重于综合和整体感悟;分析是鉴赏和评价的基础,鉴赏和评价是分析的提升:分析更多的是操作性、技术性考查,鉴赏和评价则是对语文素养的检测。2011年高考突出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能力的考查,应该说回归到了《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考查的本来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