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8期 ID: 139216

[ 吴春来 文选 ]   

假如语文是大象或者黄豆

◇ 吴春来

  语文界有两个有趣的问题,一个是“语文是什么”的问题。
  语文是什么?大家一直在争论不休。有人理直气壮地说,语文就是语言;有人振振有词地说,语文就是文学;有人语重心长地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也有人奔走呼告、双拳紧握、铿锵有力地说,语文是文化、语文是精神。语文到底是什么,已然成了想扯也扯不清的问题了。
  说起“语文是什么”的话题,不由得让人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不知道大象长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
  一个正常人绝不会把一条腿当成大象,当然也不会把一个弯弯的管子等同于大象。
   然而,我们这样争论不休地讨论语文,跟盲人摸象有何不同?
  摸象的盲人错在哪里?大家一致以为,盲人是以偏概全。其实,根本的错误在于,盲人漠视了大象的生命存在,仅仅把它当成了一个僵硬的庞然大物甚或一个零部件。
   那么语文呢?
   我们是否正视了它生命的存在?我们难道是一群盲人?
  有人诗意地说,语文是关睢的和鸣,是秦朝的明月汉时的关,是唐朝的风宋朝的雨,是千百年来人们培植的智慧的花朵,无论怎样,我们不能忽视语文跳跃着的鲜活的生命,一股生命的活力飞扬在语文的课堂。
  前面那些有关语文的争论,有谁关心了生命呢?语文一旦丧失生命的意义,与一具僵尸有何区别?
  语文界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语文到底教什么?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语文到底要教什么?这让我联想到了黄豆。
  如果语文是黄豆,势力的人类必将把它做成豆类食品。由于大家的口味、喜好不同,于是黄豆被加工成豆浆、豆腐脑、油豆腐、白豆腐、长沙臭豆腐、日本豆腐、霉豆腐、豆腐渣等。上课就如做豆腐,由于个人喜好,人们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课、文化课、思想教育课,等等。喜欢臭豆腐有错吗?肯定没有错啊。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课有错吗?依照此种逻辑,应该也是没有错的。
  如果我们看见黄豆,不是直接想着把它加工成食品,而是把它埋入地底,等它生根发芽,来年的春天,我们会见到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如果我们始终关注着生命的存在,课堂又会臻于怎样的境界呢?

假如语文是大象或者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