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前指导是尚未看病就先开药方,作前指导的一个个建议与要求使“童言有忌”甚至“童言多忌”,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
管建刚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出版了,这样,“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也就完整了。从其他三本——《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不到一年销完五千册并开始加印的情况看,我们有理由预期《我的作文训练系统》还是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有数量庞大的研究者,这块领地已经被许多人反复开垦,要翻出新的泥土必须格外用力,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创意。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书相当多,但坦率地说,管用的实在很少。
尽管我不喜欢“体系”“系统”一类的字眼(被用得太滥了,我固执地认定,只有黑格尔一类的人的著述才配得上这些字眼),但我应该承认,《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中,管建刚用了一系列非常能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发展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是自足的。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中,管建刚曾坚决地否定作文教材。我归纳他的意思是这样的:作文教材的内容是普泛的,它要适合方方面面,而作文最讲求个性,共性覆盖不了个性,当共性框范了个性,生机也就遭到了扼杀。这触及了科学与艺术的本质差别问题。这本应是常识,但中小学语文界的许多人对此依然缺乏清醒的认识。管建刚保持了一种难得的清醒。他在《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的“前言”中的开场白就是:“这是-本很危险的书。我深深地知道,僵化的作文训练导致的后果是什么。”他还说:“语文教师按着一个‘序列’或一个‘系统’来‘教’作文,麻烦会有多大,我心知肚明。”正是有了这样的警惕,加上《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中一系列正确理念的贯彻,《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中的方法显示了张力、弹性或者说开放性。诸多的方法显示的是“有益的参考”而不是“模式化的说教”。如果说《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展示了管建刚的看法,那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的作文教学故事》和《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则主要展示了他的做法。从这些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到管建刚的勤奋、用心。中小学作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个性不同的学生,批改、讲评作文等工作尤其要细致、勤奋、努力。同时,还需要有所追求、有所思考,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方法。管建刚很好地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大致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为了完成、应付教学任务,只做教书匠,甚至连教书匠都做不好;一种是有追求,但不愿下苦功,或太缺乏独立思考、大胆反思的精神和能力,追求的结果是弄出许多人云亦云的套式。
管建刚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比如,他认为要放弃一切形式的作前指导,而要将精力放在作后讲评上。而要上好作后讲评课,必须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管建刚认为作前指导是尚未看病就先开药方,作前指导的一个个建议与要求使“童言有忌”甚至“童言多忌”,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这与叶圣陶的观点不谋而合,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中说:“所有指导和暗示,是八股精神,彻底抛弃。”小学作文教学流行也重视观察,管建刚认为简单的机械的观察并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在观察的同时还要格外注意训练、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要让学生有一颗明敏之心。管键刚说:“文心重于技巧。”所以在《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中,管建刚训练的首先就是心灵的“敏感力”和“思考力”。这本书没有那些通常的教学论著中端着架子看似辩证实则平庸的论述和所谓的“构架”,其中大量的例子与其说是“范式”毋宁说是“举隅”。但管建刚的训练切中结穴,新意迭出。比如“体察内心的活跃的语言…‘捕捉内在的混沌的感觉”“思考力隐藏于批判力”……新颖的看法加上实在的事例支撑(现在有许多教学例子是编造的),这在中小学语文界是很少见的。管建刚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中认为,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是第一位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是老生常谈了,管建刚与众不同的是,他探索出一系列方法,让学生长期葆有写作兴趣,同时,他还尝试用一系列方法培养、强化学生的写作意志。这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这两个最根本的问题抓住以后,再来训练、培养学生的感悟、思考、构思、选择、打磨修改等能力。
管建刚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中认为,多改重于多写,要让学生反复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其渐臻完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一书很好地显示了管建刚是如何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管建刚极为重视日记,认为日记更有利于学生情感与心智的自由发挥,当年黎锦熙提出的教学三原则中有两条就是:“改错先于求美”“曰札优于作文”。
“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这里摭拾—二,更多的还是由读者去评判吧。
管建刚的直觉常常很准确,语感也很好,这可能有天分,但与管建刚阅读面广,一直努力用心于作文教学肯定有关,所以,课堂上他能迅速准确地指出学生作文的好坏所在。管建刚说,语文教师要用语言将学生心中模糊的感觉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是语文教师很重要的素养。
教师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教学智慧是任何教育理论都不能替代的。从赫尔巴特到杜威再到施瓦布,他们都表达过一种观点:教育的成功本质上是教育智慧的成功。施瓦布认为,课程的本质是实践的,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主要靠智慧和道德(这里道德可以理解为敬业)。
虽然管建刚的论述切中了要害,其实践也是可贵的,但是,就像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的那样,概念的运用尚有些许欠缺,逻辑的缜密也有待加强。管建刚已将感性提升到了知性层面,虽然知性中含有理性成分,但还要有更多、更深入的理论思考,才能将知性上升为理性。这是我们对管建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