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8期 ID: 139237

[ 黄玉慧 文选 ]   

考查的就是讲理能力

◇ 黄玉慧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共有11套试卷、12道试题涉及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比去年的7道题有所增加。纵观这些探究题,无论外在考查形式,还是内在本质特点,都渐趋稳定、成熟,概括地说,表现为以下特点:
  
  1、鼓励个性化解读,关注“你”的看法
  
  近一两年来,探究题不再只是要求考生简单地分析文章在某一方面的特点,而是更加强了考查“你”(考生)的思考。考查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类题目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你”对命题者规定的某一具体问题(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文章的意蕴等),谈自己的“看法…‘见解”“观点”,这是鼓励考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或要求考生对文章某一方面的艺术特色(语言、自然景物叙写、细节描写等),按照具体要求进行探究、赏析、评析。如江苏卷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湖北卷第17题:“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第18题:“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
  另一类题目要求学生谈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评价、思考,或得到的启示、启发、感悟,这是对学生认识问题能力的检测,考查学生有无创见。
  
  2、关注思维结果,重视思维过程
  
  高考语文探究题,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跟着感觉走,妄下结论。今年的探究题考查学生思维过程的特点更为突出,在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谈谈你的思考”。这些题目不仅要求学生对思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求考生摆出自己的依据,说明自己提出观点的“理由”,分析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如:
  新课标卷11(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天津卷20: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你出新的题目。
  江西卷18: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辽宁卷11(4):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这类探究题不仅要求考生“知其然”,还要求考生回答“所以然”,对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与“理由”作出解说。“说明理由”就是说明得出结论的根据,又要分析说明从这些根据中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这实际上是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思维水平。
  
  3、阅读为基础,探究为目标
  
  探究题基本上都要求学生结合全文或结合某一段落来解说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得出观点的理由。这种“结合”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文本整体或局部等规定内容的深入解读能力。考生需要对文本中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以及对文本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作细致的、具体的、深入的理解,还要搞清作者持某种观点的依据与理由,清楚地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思维轨迹。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解释、分析、阐发,说出作者没有完全说出的话。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是进行探究的基础。
  在探究类题目之中,北京卷“阅读延伸题”在阅读与探究关系的处理上显得独树一帜,比较全面地体现出探究类题目的典型特点。“阅读延伸题”与探究题属于同一路数,同样凸显语文课程标准中考查学生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理念。而这个名称本身与一般的探究题相比,颇显语文特色,将阅读在探究题目中鲜明地凸显出来。阅读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能力,探究不是语文学科独具的特色,把语文学科能力考查与探究能力考查相结合,这是一种比较完美而理想的结合。其考查意图如此明确,层级如此分明,恐怕是其他试卷所不能及的。况且这个“题名”又体现了阅读与延伸之间的关系:阅读在前,延伸在后,两者虽不是主次之分,但先后有别,前者是阅读理解,是延伸的基础,后者是延伸探究,是在阅读基础上进行的延伸。“阅读延伸题”不仅考查指向明确清晰,而且自觉区分了考查的能力层次,这恐拍也是它高出其他试卷一筹的地方。虽然,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探究题,没有像北京卷这样明确清晰地说出阅读与探究的关系,但是,它们与北京“阅读延伸题”考查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即阅读能力与探究能力相结合。
  这里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需要关注。一些探究题不只要求学生跟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还要求考生跳出文本,将探究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拓展到自身实际。如2011年北京卷和湖南卷,不仅要求联系文本说明理由,而且向文本之外延伸。
  北京卷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
  湖南卷18: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请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
  这样的探究题在2011年的考题中虽然不多,但不容忽视。它们不仅要求考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关注文本解读,还要求考生结合社会生活对文本作者的观点、思想内容、情感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感悟、认识;再有,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经验或阅读的经历与体验,让学生调动这些积累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生活、阅读积累的程度与调动积累思考问题的能力。这说明探究题考查开放度进一步加强,对个性化的解读力度考查加大。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与周严程度都得到检验。这是高中课标“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理念的体现。
  由探究题的上述特点,我们不难看出,探究题考查的本质能力是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的讲理能力。尽管探究题考查形式多样,似乎令人应接不暇,从能力考察的角度说,探究题正如有人总结的那样,考查的“不是正误判断,而是合理与否的判定”。“正误判断”是对文章中的观点、结论作简单的对错判断,而“合理与否的判断”要求学生说明结论的合理性,解说结论的道理何在,重在考查学生思考问题过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一言以蔽之,探究题考查的最核心能力是说理能力。它要求“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观点正确,阐发评价有理有据,即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如此,研究探究题就是要研究什么是有理有据,如何就是言之成理,怎样才是自圆其说。“如何说理”正是教学的软肋,也是学 生思维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如何教会学生说理”是研究探究题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结论、观点正确有赖于有理有据。从作答探究题的情况看,学生思考问题时常无所凭依,凭空做出结论。一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虽然也能够从文章中找到依据,但是经常不问依据是否正确可靠,依据是否全面、充分。有的学生直接把依据当成结论,没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或只从一个方面、一条线索、一个事件、一个资料出发考虑问题,而不考虑这些结论与依据之间的关系,不管论据与结论之间是否矛盾,直接得出可能错误的结论。可见,要学生言之有据,就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有据——得出正确结论要依靠正确的、可靠的、广泛的依据。并不是有依据就一定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可靠的、正确的依据才有可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如果依据不可靠得出的结论就不可靠、不正确。依据正确是结论正确的基本前提。当然,依据正确之外,还要全面、充分,依据全面才可能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思考问题,从而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否则可能是片面的结论。
  有理——是在依据正确、全面的基础上,能够发现依据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发现依据与观点之间的因果联系,并对这些联系作出分析。具体言之,在有根有据的基础上,会进行理性的分析。学生要能够将作为依据的多个事件、多个相关素材、多个资料联系起来,把握各个部分的内容。这是一个有思维深度与广度要求的标准,学生须具有思维的广度,能够将多个事件、材料等联系在一起进行概括归纳,思维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
  自圆其说——是根据正确的、可靠的、全面的依据,它不但要求能够把握多个事件、多个问题的线索和相关素材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且要求能够对它们进行概括,得出抽象性、一致性、开放性的结论,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提升与拓展。这需在思维具有一定广度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抽象出开放性的结论,从而增加思维的科学性、严密性、深刻性,使思维更趋于理性,思维达到新的高度。
  说理能力的考查与培养,不仅符合“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的语文课程理念,而且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语文课程目标相适应,同时充分体现了“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为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的课程评价原则。
  我们研究高考题的目的在于掌握其基本规律,既要研究高考题型的外在特点,也要探寻题目考查的能力要求,进而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知晓日常语文教学的着力点。

考查的就是讲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