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7年第11期 ID: 92790

[ 李小军 文选 ]   

作文教学中的材料积累与教法初探

◇ 李小军


  中学作文课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初高中阶段又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最基础阶段,但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仍以“填鸭式”或变相的“填鸭”为主,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而目前的“启发式教学”则又陷入了“启而不发”的误区之中,所以尽管作文教学的方法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但中学生仍然为写作文而头痛。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按照作文本身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和表达自我。
  任何作文,都是对一国语言的运用,都是从成语的记忆和正确模式的模仿开始的,没有这个基础,单纯强调创新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和作文教学经历,总结出一套简单易行的作文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愤而不启,悱而不发”,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作文的正确思维和良好习惯,从而掌握住作文的核心与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与创新。
  作文材料的积累
  当前的中学生作文遇到的最重要的两大难题:一是没什么可写。二是心里有思想表达不出来或者是表达出来了,又觉得根本不是自己所要表达的。如何改变这种处境,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方法可供借鉴。
  
  一、观察体验法
  
  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应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不说空话、套话、假话,避免为文造情。”所以,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是最重要的,让学生对身边的大事小事产生兴趣并仔细地观察和思考,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为下一步的表达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去亲近生活,亲近自然,亲近事物。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只告诉其基本的方法,如目标、角度、线索、思维方式,等等。这种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自然状态下,用平和的心境去触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产生表达的欲望。笔者举一例说明:有一次,我们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会议只是例会,对学生没有提任何的会前要求。会上同学们讲了自己对父母、老师的感激,会议开到高潮处,全班同学了解到父母、老师的不易,不禁动容,全班哭成一片。会后,我建议学生把这次班会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也可以不写。结果,那次作文很快就交了上来,而且篇篇佳作。这次作文教学的成功,就是学生在完全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并且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真实的体悟,所以获得成功是必然的。
  
  二、经典狂背法
  
  作文的思维程序其实是经历这样几个阶段:外物作用于大脑——大脑有了主观认识——进行编码——用文字输出。而在这个过程中,编码阶段是最重要的,编码实际就是对大脑中存储的知识进行重新的组织,如果没有大量优秀的范文作为编码的基础,输出的也将是苍白的,即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这就必须靠学生平时多背诵经典的名家名作,多在大脑中存储优秀的材料和范式。这里的“经典”也不专指那些名家名篇,只要学生认为是好的句子、文章,不论是什么题材什么类型都可以拿来读读背背,从而达到记忆的效果。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有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的本能行为,只要在头脑中多存储几篇好的文章,作文时“文思如泉涌”不是不可能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让学生背诵经典名篇,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惯性,受益终身。但是,这里的背诵经典并不是要求学生去抄袭,而是在背诵的基础上正确地化用所积累的材料。
  下面就是一位高一学生在背诵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之后,模仿化用到自己以《感恩》为题的作文中的一段话:
  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要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春夏秋冬,然而造化又常常为那些懂得感恩的人设计,让他们怀了一颗真诚的心去收获所有的快乐。纵使时间流逝,感恩的细水长流将让经历过的人永远活在他人的心中。
  我们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们必须学会感恩,感谢亲族、师友、爱人。也感谢我们自己。
  所以,初高中学生只有在大量背诵经典的基础上,正确化用,才能掌握所有的写作技巧,从而有所创新,写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文章来!
  
  三、笔记札记法
  
  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写日记、周记,应该说已经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但遗憾的是,这些学生到写作文的时候仍是冥思苦想,无话可说。关键的原因是,我们把一种很自我的练笔的方式变成了硬性的规定,有的老师甚至还批改学生的日记,结果是吃力不讨好,试想,在老师的要求和监督下,学生写的日记还是日记吗?只是敷衍老师的任务而已。这样的日记,记多少都是没有意义的。日记应该是学生自我倾诉、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想写就写,不想写也可以不写,想写多就多,少就少,而且没有必要拿给别人去看,是属于学生的隐私。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写,才有话写,才能写好。
  另外,日记也没必要一定要写当天的所思所想,不想写了,随便涂鸦,抄几句名言谚语也可以,写几句发泄的话也可以。关键在于一种习惯,这是一种渐变的过程,不要强迫学生去做。学生如果尝到了好处,自然会坚持的。
  
  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赋
  “赋”是《诗经》中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也。”简言之,赋就是铺陈叙事,即把人的思想感情或某件具体事件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运用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就是把你看到的想到的不加任何修饰地记下来。也就是像经常所讲的记“流水帐”,许多老师对学生记“流水帐”加以指责。但笔者认为,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步骤,对基本事物进行一般的记录是作文成功必须经历的必要阶段。在这一步里,要求锻炼学生基本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叙述事件的能力。没有坚实的对事物描述的能力,谈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许多中学生的作文中,通篇都是苍白的抒情,所谓“无病呻吟”,也就是没有练就坚实的叙事能力。应该说,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掌握这一步是不难的。下面举一位中学生的一篇习作予以说明:
  记一次运动会
  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运动会。早晨起来,天气很好。操场上各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伍,在为各自的班级加油助威。
  我们班的跳高运动员是大个子李威。他一直等候在休息场内,活动着手和脚,等待着上场。终于轮到他上场了,只见他冷静地走到起跑线内,根据裁判员的口令做好了起跑的准备,裁判员的枪声一响,他迅速地跑出去,用力一蹬,起跳,一下子就跳过了栏杆。
  同学们欢呼起来。他赢了,打破了学校的校记录。同学们纷纷跑到他的身边向他表示祝贺。
  这是一篇不足三百字的课堂作文。应该说是一篇不能及格的作文。但作者却很有条理地把运动会上的一个小场面记录了下来,这是可贵的,要加以肯定。在这一阶段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叙事方法、叙事节奏、记述的顺序、详略,等,在这一步的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写清楚了一件事或表达清楚了一种思想情感,就算达到了要求。
  第二步——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在笔者这里,主要是指比喻和排比等修辞的运用。在前一步基本叙述能力具备的基础上,在作文中适当地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会让文章顿时有一个全新的面貌。比喻的主要作用就是让文章生动形象,让抽象的事物更加具体化。排比则将有魅力的句子集中,便于叙事,长于抒情,增强语势,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得到充分的强调,感情得到加深。下面仍以上篇习作为例来对这一步做一个具体的说明:
   [##]
  记一次运动会
  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运动会。早晨起来,天气很好。(太阳公公展开了笑脸,乐呵呵地迎接着我们。)操场上各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伍,(如同斑斓的花朵在灿烂地盛开着,操场上成为了一个花的海洋,)大家都欢呼着,在为各自的班级加油助威。
  我们班的跳高运动员是大个子李威。他一直等候在休息场内,(如同一只猴子一样蹦跳着,)活动着手和脚,等待着上场。终于轮到他上场了,只见他冷静地走到起跑线内,根据裁判员的口令做好了起跑的准备,裁判员的枪声一响,他迅速地跑出去,(如一支离弦的箭一样射向起跳点。)用力一蹬,起跳,(像一只轻盈的小燕子,一下就越过了栏杆。)
  同学们欢呼起来。他赢了,打破了学校的校记录。同学们纷纷跑到他的身边向他表示祝贺。
  在这次的修改中,只是增加了几个简单的比喻句,但全文的形象已经丰满和生动起来。当然也可以运用适当的排比句,以增强气势,更有利于表达。如在文章的开头,可以运用排比句对运动会的气氛和场面进行描写,效果会更好。在这一步中,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运用比喻和排比,关于这一点,笔者在这里不做进一步的展开,只点明其在这一步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我们的四步作文教学中,就是指渲染、烘托等手法的运用。渲染,本是国画中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增强叙述过程中的环境描写、背景描写,等等。而烘托,则是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鲜明。仍以上篇为例:
  记一次运动会
  今天是8月19日(时间),金秋送暖,丹桂飘香(天气)。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运动会。早晨起来,天气很好。(太阳公公展开了笑脸,乐呵呵地迎接着我们。)操场上各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伍,(如同斑斓的花朵在灿烂地盛开着,操场上成为了一个花的海洋,)大家都欢呼着,有的同学挥舞着彩旗,有的拿着鼓捶在擂战鼓(动作),为各自的班级加油助威。
  我们班的跳高运动员是大个子李威,他长得1米80,胖乎乎的脸上洋溢着必胜的信念,他穿了一件粉红色的背心,肌肉强健的胳膊在阳光下闪着健康的光泽(人物)。他一直等候在休息场内,(如同一只猴子一样蹦跳着,)活动着手和脚,等待着上场,他还不时地向大家做着鬼脸,他的自信也感染了同学们,大家的呐喊声更高了,“李威加油!李威加油!”(气氛)。终于轮到他上场了,只见他冷静地走到起跑线内,根据裁判员的口令做好了起跑的准备,裁判员的枪声一响,他迅速地跑出去,(如一支离弦的箭一样射向起跳点。)用力一蹬,起跳,(像一只轻盈的小燕子,一下就越过了栏杆。)同学们欢呼起来。他赢了,打破了学校的校记录。同学们纷纷跑到他的身边向他表示祝贺。
  广播中传来了“1米23”的声音,接着播音员甜美的声音在操场的上空飘荡:“请李威同学到主席台领奖!”这时,他跑到教练的身边,给教练深深地鞠了一躬,把鲜花献给了培养他的教练,并深情地说:“谢谢您,老师,是您让我取得了成功!”(人物更鲜明)
  这次修改中,先从天气、环境写起,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以及结尾的事例的增加,使文章更生动优美,形象更丰满。这一阶段的教学中,重点要把握渲染、烘托的力度,不能为烘托而烘托,使文章主次不明,中心不清。
  第四——绘
  “绘”,《说文解字》中说:“绘,五彩练也。”即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在文章中修饰点染,升华主题,突出中心,画龙点睛。
  具体的操作可以通过增加细节,结尾抒情点题等方式来进一步使文章达到完美。如上一篇习作中,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将“金秋送暖,丹桂飘香”这样的套话,改成为“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桂花的甜味”;也可以通过细节,进一步点染,如把“他跑到教练的身边”后加一句“眼里含着感激与兴奋的泪水”,等等。
  这一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高的作文境界。也关系到文章的最后成败。如果掌握适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结尾点题,并不是因文造情,而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自然地抒发情感,使主题更显明。
  需要指出的是,“赋、比、兴、绘”四步作文教学法,是一个作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而不是对于某篇文章的作文步骤。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分阶段进行的。只有在前一个阶段有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中去,按作文本身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从而为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创新,才能源头活水,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陈颖.《排比在作文中的作用》[J],语文天地,2004(24)
  2.项桂兰.《培养创新能力 书写个性文章》[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6(11)
  李小军,湖南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作文教学中的材料积累与教法初探